作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的一员,我一直追寻着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画面,用镜头捕捉世间的美好。这一次,我听闻四姑娘山的壮丽与神秘,便毅然踏上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期待着在那里邂逅一场绝美的视觉盛宴,用我的相机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瞬间。出发前,我仔细整理摄影装备,全画幅单反相机搭配大光圈广角镜头、长焦镜头,三脚架、快门线、滤镜等也一应俱全,这些“伙伴”将助我定格四姑娘山的精彩。
初至圣境:双桥沟的梦幻序曲
我首先来到了双桥沟,这里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双桥沟全长40余公里,沟口海拔约2900米,沟尾红杉林海拔达到3840米,巨大的垂直落差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层次。据说,双桥沟的得名是因为当地老百姓为了便于通行,在沟内搭建了两座木桥,一座杨柳木桥,一座红杉木桥,质朴的名字里满是生活的气息 。
沿着观光路线前行,人参果坪首先映入眼帘。这是一处十五公顷的大草甸,是双桥沟冰川地貌的终点。草坪上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周围环绕着茂盛的沙棘树林,在阳光的照耀下,沙棘果闪烁着金黄的光芒,宛如一个个小灯笼。眼前的景象让我迫不及待地架起相机,将拍摄模式调至光圈优先(A档),把光圈设置为f/8。这个光圈值既能保证足够的景深,让远处的雪山、中间的草甸与牛羊,以及近处的沙棘树都能清晰成像,又能避免光圈过小导致的画质下降和光线损失。快门速度根据相机测光自动调整为1/250秒,这样的快门速度可以有效凝固画面,确保在微风中拍摄的景物不会模糊。感光度(ISO)设置为100,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较低的ISO值可以获得细腻的画质,减少噪点的产生。构图时,我采用三分法,将草地、树林和天空分别置于画面的下、中、上三分之一处,让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平衡和稳定。
继续深入,隆珠措的景色令人陶醉。溪流中有大量钙质,树木死而不倒,清澈的湖面倒映着岸边的树木和远处的雪山,如同一面天然的镜子。为了突出隆珠措的宁静与美丽,我尝试了不同的拍摄角度。我蹲下身来,以低角度仰拍,让水面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这样不仅突出了倒影的美丽,同时也让雪山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使用偏振镜,进一步减少水面的反光,使倒影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在拍摄时,我将光圈调至f/11,以获得更大的景深,确保整个画面从前景的溪流到远处的雪山都能清晰锐利。快门速度调整为1/125秒,以适应当时的光线条件,ISO依然保持在100。
最让我震撼的是日月宝镜峰,它海拔5609米,山峰奇特,两座山呈现出紧密倒转复向斜的构造特征,四季被冰雪覆盖,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真如一面巨大的宝镜。为了拍摄到它的全貌,我换上长焦镜头,将焦距拉至200mm,这样可以压缩空间感,使得山峰更加突出,同时也能拉近与山峰的距离,捕捉到山峰上的细节。此时正值中午,光线强烈,我使用渐变灰滤镜来平衡天空和山峰的亮度,避免天空过曝而山峰欠曝。拍摄参数设置为光圈f/16,以保证足够的景深;快门速度1/250秒,ISO100。
探秘长坪沟: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离开双桥沟,我来到了长坪沟。这里全长29公里,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嘉绒藏族深厚的人文风情。沟内有8公里的观光车,剩下的路程我选择了骑马前行,马蹄声声,仿佛带我穿越回了古老的时光。
斯古拉寺静静地矗立在沟口,这座清乾隆年间的藏传佛教圣地,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寺内的喇嘛们在诵经祈福,那低沉的诵经声在空气中回荡,让人心生宁静。我走进寺庙,怀着敬畏之心拍摄着寺庙的建筑和佛像。为了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我选择使用慢门拍摄。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设置快门速度为1/8秒,光圈f/8,ISO200。在喇嘛走动时按下快门,这样可以记录下喇嘛们模糊的身影,与清晰的建筑和佛像形成对比,让画面充满了故事感。
沿着蜿蜒的小路前行,便来到了枯树滩。河滩上钙化的古树躯干,如雕塑般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说这里曾是古战场,这些枯树是士兵们的化身,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为了突出枯树滩的神秘氛围,我选择在傍晚时分拍摄,此时的光线柔和,金黄色的余晖洒在枯树上,形成了独特的光影效果。我使用了大光圈f/2.8,虚化了背景,将焦点集中在一棵形态独特的枯树上,让它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快门速度为1/60秒,ISO400,以适应傍晚较暗的光线条件。
甲绒嘟瀑布是长坪沟的又一美景,水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溅起层层水花,在阳光的折射下,形成了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我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切换到快门优先(S档)模式,使用慢门拍摄,快门速度设置为1/15秒,这样可以让瀑布的水流呈现出如丝般的质感。光圈根据相机测光自动调整,以保证正确的曝光,ISO保持在100。为了捕捉到彩虹的全貌,我采用了广角镜头,并调整拍摄角度,将瀑布、彩虹和周围的青山绿树都纳入画面之中。
邂逅海子沟:高山湖泊的梦幻之约
海子沟是我此次四姑娘山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让我期待的地方。这里全长19.2公里,全程需要徒步或者骑马,虽然路途有些艰辛,但沿途的美景让一切都变得值得。
锅庄坪是朝山会的举办地,每年农历五月四日,当地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来到这里举行隆重的煨桑和“献马”祭祀仪式。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站在锅庄坪上,极目远眺,四姑娘山的美景尽收眼底,我用广角镜头记录下了这广阔的视野。将相机设置为手动模式(M档),光圈f/11,快门速度1/250秒,ISO100,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景深,将连绵的山脉、广袤的草甸和湛蓝的天空都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之中。
继续前行,花海子和大海子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间。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环绕着高山草甸和五彩斑斓的野花,远处的雪山倒映在湖中,如梦如幻。我在湖边支起帐篷,等待着日落时分。当太阳渐渐西沉,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整个湖面被染成了金黄色,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美得让人窒息。我迅速调整相机参数,使用渐变滤镜平衡了天空和湖面的光线,以1/60秒的快门速度、f/5.6的光圈和ISO200的感光度,拍摄下了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为了突出湖泊的宁静和美丽,我采用了对称构图,将湖面的倒影与实景对称分布在画面中,给人一种和谐、稳定的美感。
舌尖上的四姑娘山:美食的独特体验
在四姑娘山的旅行中,除了迷人的风景和独特的人文,当地的美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桥沟的烤馍馍,用自家做的酥油和酸奶揉面做成,然后放到柴火灶里用柴灰盖上烤出来,外皮酥脆,内里松软,散发着浓郁的奶香和麦香。拍摄美食时,我选择在自然光下进行,利用窗户透进来的柔和光线,避免使用闪光灯产生的生硬反光。将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阴天模式,以更好地还原食物的色彩。光圈设置为f/4,突出主体的同时,适当虚化背景,使食物更加引人注目。快门速度根据光线情况调整,确保画面清晰。
酥油茶也是必不可少的,由酥油、茶叶、盐等制成,味道浓郁,喝上一口,浑身都暖洋洋的,在寒冷的高原上,它就像是温暖的怀抱。拍摄酥油茶时,我注重表现它的质感和热气腾腾的氛围。将杯子放在木质的桌子上,旁边摆放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装饰品,如藏式的小摆件,增加画面的丰富度。使用微距镜头,将焦点对准杯子里的酥油茶,捕捉到茶汤的细腻纹理和表面的油脂光泽。光圈开到f/2.8,让背景虚化,突出主体。快门速度1/125秒,ISO200,以保证画面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
长坪沟的牦牛肉汤锅是一绝,以牦牛肉为主要食材,加入各种蔬菜和调料煮成,汤鲜味美,营养丰富。在徒步一天后,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牦牛肉汤锅,疲惫瞬间消散。拍摄这道美食时,我采用俯拍的角度,将整个汤锅和周围的餐具都纳入画面,展现出丰盛的感觉。为了突出食物的色泽和细节,我使用了反光板来补充光线,让光线更加均匀。相机参数设置为光圈f/8,快门速度1/125秒,ISO100,这样可以获得清晰、锐利的画面,同时保证色彩的鲜艳度。
还有手抓肉,将羊肉煮熟后用手抓着吃,香而不腻,肉质鲜嫩且不膻,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当地人民豪爽的饮食风格。拍摄手抓肉时,我将其放在古朴的盘子里,搭配一些绿色的蔬菜作为点缀,增加画面的色彩对比。利用侧光来突出手抓肉的立体感和纹理,让食物看起来更加诱人。光圈f/5.6,快门速度1/125秒,ISO200,通过这些参数设置,拍摄出的手抓肉照片让人垂涎欲滴。
海子沟的贝母炖鸡给我带来了别样的养生体验,将四姑娘山的土鸡和贝母、丹参、冬菇等一起炖制而成,不仅汤鲜味美,还具有很好的滋补功效。拍摄这道汤品时,我使用浅景深来突出汤中的食材,将焦点放在鸡肉和贝母上,虚化掉部分汤汁,营造出一种精致的感觉。在光线运用上,采用顶光,让光线垂直照射在汤碗上,更好地展现出食材的色泽和质感。相机设置为光圈f/4,快门速度1/125秒,ISO100。
烤松茸也是不能错过的美味,将新鲜的松茸放在炭火上烤至金黄,撒上盐和胡椒粉即可食用,松茸独特的香气和鲜美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拍摄烤松茸时,我将其放在烤架上,周围摆放一些炭火,营造出烤制的氛围。利用暖色调的光线来增强画面的食欲感,将白平衡设置为钨丝灯模式,使画面呈现出温暖的色调。光圈f/3.5,快门速度1/125秒,ISO200,这样拍摄出的烤松茸照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诱人的魅力。
历史文化的回响:传说与民俗的魅力
在四姑娘山,每一处风景似乎都承载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这四座山峰是由四位美丽而勇敢的姑娘化成的,她们为了拯救遭受恶龙肆虐的村庄,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宝剑,打败了恶龙,而自己却因失血过多化作了山峰,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 。这个传说不仅为四姑娘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更让我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正义和勇敢的崇尚。
当地嘉绒藏族的民俗文化也让我着迷。他们信仰藏传佛教,拥有许多传统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对神灵的敬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山会就是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仪式,祈求平安和丰收。在拍摄这些场景时,我不仅关注着仪式的流程和人们的动作,更注重捕捉他们脸上的表情和眼神,希望通过镜头展现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信仰。
为了拍摄朝山会的全景,我选择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使用广角镜头,以获得广阔的视野。将光圈设置为f/16,以保证整个画面的清晰度,快门速度根据现场光线调整为1/250秒,ISO200。在拍摄人们的特写时,我换上长焦镜头,拉近与人物的距离,捕捉他们专注的神情和虔诚的眼神。光圈开到f/2.8,虚化背景,突出人物主体,快门速度1/125秒,以确保人物的动作不会模糊。
四姑娘山之行,是一次视觉的盛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里的自然景观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文风情让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美食则让我品味到了当地生活的独特滋味。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切,这些照片不仅是对四姑娘山的美好回忆,更是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我期待着下一次与四姑娘山的重逢,去探寻更多的美好,用镜头续写属于它的光影诗章。
[作者简介]晨风,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河源市人。系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终身名誉副院长、《中华风》杂志社副主编 、河源市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纪实》 《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河源市作家协会、河源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诗社常务理事兼龙川分社社长、龙川县作家协会主席、多家报刊特约记者。已出版《爱心储存》《阳光下的影子》等九部著作,所写作品获得过全国各类奖项百余次。连续2届获得“全国冰心文学征文大赛(成人组)散文金奖”,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时代新锐作家”“华语春晚十佳诗人”等称号。多次应邀出席国家有关文学艺术成果研讨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和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见。
2025-05-24
2025-04-22
2025-04-18
2025-04-11
2025-04-02
2025-03-21
让书法和诗歌来一场春天的共舞——“苍洱墨香”书法人才培养公益研修班(祥云站)开班
2025-03-11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