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萌 萌
山水旅游与诗文创作是一对孪生姊妹,严格地说,没有山水旅游的生活体验,就没有诗文创作的题材和灵感。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诗人、作家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词作品,可以证明这一点。诗人、作家们把智慧、才华,情感、心血等寄托于山水景物,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和韵律,使山川景物发出异彩和灵奇。而山川景物给诗人作家提供创作的背景、题材,思考、灵感,乃至给人以精神和道德等方面的感染、启发和助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刘勰这里论述了“情”与“景”两者相互依托、影响、生发、转化、助益等的依存关系及其在诗文创作时的功能作用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并推测说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原因,也许是得到了江山的帮助吧。
何怀玉会长曾在《论中华诗词审美的民族特性》一文中说:“情与景的有机统一和交融渗透而创造诗词意象、艺术意境是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华诗词审美本质及规律的高度概括,它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尚”。关于情与景,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即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景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华诗词美学和审美的重大问题。前人关于情与景、意与境关系的论述和研究,形成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标准。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观落叶而思纷”,钟嵘《诗品》:“气之动物,声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而形之舞咏”,刘禹锡《董氏武陵笔记》:“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欧阳修《六一诗话》转述梅圣俞的话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景相融而成诗”;王夫之《薑斋诗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有情中景,景中情等等,”都说明“情”与“景”是诗词创作和审美的重要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密切关系。清末文学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就是说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事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它提醒我们在观察和理解事物时,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并努力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它也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主观情感对表达方式、主题思想和作品意境和风格的深刻影响。英国作家拉斯金在《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中说“造化为了愉悦人,在自然美景的安排上,用心最多,希望由美丽的景色来教化我们,并和我们对话”。英国作家的说法,更是具有神秘性和人性化,他说造物主为了取悦、讨好世人,希望用美景教化人们,对话人生。说明自然景观对人的主观情思有巨大作用和影响,并说是上帝有意安排的。这种说法,真是闻所未闻,匪夷所思。
在中国诗歌史上,山水旅游诗词占据很大篇幅。从《诗经》《楚辞》时代,到汉魏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山水诗都是诗苑奇葩、诗国骄子。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汉广》“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一首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人物形象生动,诗意逻辑严密,艺术性很强。战国时期《楚辞·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写景抒情有机结合,比喻象征运用娴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东汉《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这首诗写少妇思念在外远游不归的丈夫,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社会动荡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幸,也表现出东方女性含蓄而又坦荡的心理特点。
三国魏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东晋谢灵运的《登石门最高顶》“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庭,积石拥基阶。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这首诗写石门之景,优美奇特,诗人登山临水,乐而忘返,自然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能一起隐居山林,超然世外。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此外,尚有陶渊明、郭璞、江淹、鲍照、谢眺、庾信等著名山水诗人,作品恕不列举。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山水诗鼎盛时期。著名山水诗人有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岑参、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据有人统计,在流传颇广的清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中写山的有265处,写水的252处。这说明了山和水两个重要元素,在唐诗里出现频率极高,说明了自然山水是诗歌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主体参照。唐代以后,山水诗数量之多,蔚为大观,并代有名人佳作。著名的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与义、杨万里、陆游、范成大、朱熹、姜夔、虞集、杨维桢、刘基、李东阳、顾炎武、王士禛、袁枚等。现略举李德裕、苏轼二人在贬谪海南期间写的几首山水诗,来看看诗人在描绘海南山水、地域特点的同时,是怎样反映他的处境和思想,表现他的失意、自负和操守的。
李德裕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8)《贬崖州司户道中作》“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这首诗系李德裕被贬崖州途中的纪实诗。崖州是中国南方最边远而荒僻的州郡,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谪贬罪臣的场所,交通不便,道路崎岖。诗中描绘了道路的艰险、跋涉的辛苦,抒发了落荒与思乡的忧愁,写景抒情十分真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李德裕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两度入朝为相,但因党争倾轧,多次被排挤出京。他执政期间,外攘回纥、内平泽潞、裁汰冗官、制驭宦官,功绩显赫,被拜为太尉,封卫国公。宣宗继位后,他因位高权重而遭忌,被贬为崖州司户。懿宗年间,追复官爵,加赠左仆射。
李德裕所创作的一首七绝《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此诗描写了作者被贬的境遇和不能回归的深沉忧伤,情调悲怆沉郁。前两句写远贬天涯,独山高楼,遥望帝京长安,表达深刻的思念之情。着眼于地理,借助于夸张;后两句表明回京无望,青山欲留人住,故意百匝千遭向围困。着眼于人事,依托于象征。全诗出语平和,怨而不怒,淡定从容,道出无可奈何之心,人生老熟之境。850年李德裕在崖州病逝,终年六十三岁,虽然没有实现生还愿望,后世对他的评价甚高。
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州。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再次被贬到海南岛儋耳郡。苏轼在赴海南的途中,于滕州遇到了贬官雷州的弟弟苏辙,二人一同行至雷州。然后苏轼告别苏辙,携幼子苏迈渡海南去儋州。《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 》:“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安知非群仙,钧天宴未终。喜我归有期,举酒属青童。急雨岂无意,催诗走群龙。梦云忽变色,笑电亦改容。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
这首诗是苏轼渡海后,由琼州到澹州途中遇雨所作。苏轼面对当地荒凉的自然景观,不仅涌起故国家园之思,更重要的是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奇幻怪谲的描绘,形成雄伟浩荡的气势,加上对自己诗歌天成的赞扬,体现了苏轼充分肯定自我、自赏自得的精神状态。梦中得“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两句,意谓群山苍茫,风吹得草木如鳞甲扇动,吹得万道山谷一齐鸣响,好象笙钟发出的浓重的声响一般。这两句诗描写出群山草动、万谷奏鸣的壮阔景象。诗人以鳞甲喻动,以笙钟喻声,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山中奇景,体现了诗人宏大的胸襟和丰富的想象力。“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意谓如此美妙的声音,蓬莱宫早已听不到了。言外之意,我被排挤出京,远谪孤岛之中。你们身居庙堂之上,早已听不到我这奇妙的诗声了。这是苏轼的自负高傲,也是对强权的抗争,更是身处逆境的自我超脱。
宋元符三年(1100),哲宗赵煦去世,徽宗赵佶即位当了皇上,诏徙苏轼于廉州,再徙永州。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云:“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首七言律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以及其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首联情调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颔联看似写景,而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颈联则转入写“海”;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含蓄又诙谐,韵味深远,意境凄美而又旷达。
山水景物给诗人作家的滋养、陶冶和启迪,简直是不计其数;历代诗人写海南的风物和山水的诗词可以说枚不胜举,这里不做赘述。值得记述和称道的是2001年10月,中华诗词学会、儋州市委宣传部、儋州市中华诗联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十五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儋州市蓝洋温泉度假村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有几个方面:一、旅游产业与诗词文化,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以旅游诗词创作为主体的山情水韵和诗情画意,探讨古典山水诗艺术特色;二、田园诗词与乡土情结,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以田园诗词创作为主体的田园风光与乡土情结,探讨古典田园诗词艺术特色。三、研究苏轼笔下的海南风情,这一部分主要研究苏轼在海南创作的诗词艺术;这些作品都围绕着旅游诗词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新时期农村题材诗词创作与农业发展两个中心展开研讨的。有的论述了苏轼海南诗词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海南山水景物和人文风情;有的论述了旅游诗和旅游业的关系,说明了“山水给诗词以养料,诗词给山水以灵魂”“山水知名也是一种生产力”。
与会诗人代表近200人,创作歌咏海南山水人文诗词1100余首,收录在《全国第十五届中华研讨会诗词选》中。兹选取几位代表诗人的诗词作品,并略作分析。欧阳鹤《望海潮·儋州赞》“山川秀美,人文荟萃,南疆胜地儋州。蕉雨万畦,椰风千顷,青青百里平畴。花树一园收。冷热双泉滑,月上高楼。碧水松涛,长天云影,醉吟眸。 坡翁曾此羁留。但教民稼穑,忘我绸缪。丝竹管弦,文章道德,千秋依云悠悠。逝者已难求。来者须穷索,再展宏猷。且看歌乡诗海,今日更凤流。”欧阳鹤这首词上阙描写儋州的美好风光,蕉雨万畦,椰风千顷,碧水松涛,长天云影,令人陶醉。写苏东坡在此教民稼穑,传道授业,弘扬文化,文章道德,功在千秋。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星汉《沁园春·访东坡书院》“揖别天山,抖落黄沙,来访大苏。正蓝天丽日,椰林高挺;青山碧水,蕉叶长舒。载酒堂前,东坡井畔,仰对苍苍试一呼。君真健,在边城荒邑,另辟新途。收回春梦当初,与父老田间共画图。看佳儿良友,同施教化,烟蓑雨笠,自是村夫。恩怨风吹,时光有限,不使余生笔砚芜。君知否,倘阳关西望,我也教书”。星汉这首词上阕写拜访东坡书院过程,赞扬苏轼在此边城荒邑,独辟新径,振兴礼乐教化。下阕写东坡与儋州父老打成一片,共画图,同追梦,共劳作,同施教化,传承文明。
宣奉华《儋耳忆东坡》“东坡贬赴海天南,瓦灶绳床境遇艰。瘴疠谷中栽薯芋,桄榔树下结茅庵。穿蓑着笠披荆棘,设帐开蒙举杏坛。总念儋州人意好,琼崖认作故乡山”。
宣奉华这首律诗,前两联写苏东坡在儋州处境的艰难,居住的简陋。后两联写苏东坡劳作的辛苦,办学的不易。他开馆兴教,传授诗书,发展文化。并与儋州人民和睦相处,鱼水相亲,愿意终老琼崖,永不分离。表现了苏轼爱农品格、亲民思想和乐观精神。
熊东遨《松涛湖泛舟,日午榕阴小憩,读星汉首兄起句》。“老木垂须挽客舟,天教我辈作勾留。寻诗好与鱼虾侣,把酒浑忘岁月流。白鹭千团晴见雪,清波一勺淡分秋。扣舷小得东坡趣,如此河山不许愁。”熊东遨这首七律写儋州松涛水库秋日景色,如诗如画,与诗朋泛舟松涛湖,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酒言欢,忘却年岁,何来忧愁?
四首诗词在思想内容上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歌颂儋州的美好景物,赞扬苏轼的教化功德,表现出对儋州的热爱。在艺术手法上虽各有千秋,但都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趣味横生。
笔者热爱自然山水,也到过若干风景名胜地方。感想造物主创造这么美好的大自然,大自然又给我们这么多的陶冶、启迪和感悟,也给我们素材、思考、灵感和智慧。让我们用生花妙笔,写出美好诗篇和锦绣文章。下面举笔者一首游览惠州西湖的一首五言律诗《游惠州西湖有感》“三月鹅城美,裾轻柳絮柔。孤山尤气派,西子也风流。绿树遮朱阁,苍岚隐白鸥。凭栏思旧事,烟雨印愁眸。”
这首是写春日雨中游览惠州西湖的见闻和感受,形象生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萌 萌,女,安徽霍邱人,本名何璧,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曾任安徽报业集团《安徽商报》编辑、记者。人民日本社安徽分社数字屏媒记者。现任《中国社会焦点》编辑部副主任。安徽香菜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任诗与远方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诗与远方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诗与远方云顼诗社执行社长,《诗与远方》杂志执行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书画研究会诗与远方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策划举办国内外大型文化公益活动十余次。编辑出版《诗与远方》杂志、“诗与远方公众号”《蓼都风韵》《世界华语童谣童诗精品选》等多种,100余万字。
2024-11-25
凡俗的人生,深沉的情怀——读王希文先生巨著《难忘的足迹》有感
2024-11-14
墨染春秋书岁月,德馨艺湛耀凡尘——对话八雅先生刘永国:探寻传统文化的诗意人生
2024-11-04
2024-08-09
2024-05-29
2024-05-23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未来研究分会“三会合一”聚焦多维赋能旅游协调创新发展
2024-04-19
2024-02-19
2024-02-19
2024-02-19
2024-02-18
2024-02-08
2024-01-31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