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周晓云散文:冬至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周晓云 | 发布时间: 2023-12-11 | 500 次浏览 | 分享到:

冬至

 

周晓云

 

时光悄然无声,一路匆匆而过,瑞雪也随着节气的感化欣然而至、飘落,天寒好个冬。当我们感受到冬意浓烈的气息时,冬至节来临了。

冬至,岁之阴极,暮之晚兮。史上又称“冬节”、“长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溯源冬至,早在春秋时期,先人就用土圭测定出冬至日;而把冬至作为节日,则是汉代的事。《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算得上一个大节。高层官宦,在冬至要庆贺,要放假,穿戴一新,进行朝拜;在民间,也极为隆重。据《咸淳岁时记》记载:"北宋冬至节开封三日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有迎日、戴一阳巾、荐黍糕、献冬至盘等风俗,冬至前夜被称为"夜除",真是"冬至大如年"。古代,冬至还是一个敬老尽孝的节日。《增补武林旧事》说,"冬至日礼拜尊长不同居常",杭城人会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妇人还要"献鞋袜于尊长"。

冬至周而复始,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歌赞的对象。陆游有《辛酉冬至》诗:“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杜甫有《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白居易有《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后,气候进入最寒冷的阶段,民间都有冬令进补的习俗。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中国南、北方的风俗不一样,北方人喜爱吃饺子,南方人则是吃汤圆,我们这饺子、汤圆都在吃,真所谓饺子包满了冬至,汤圆滚动了岁月。

回想起童年的冬至,有着我青涩美好的回忆。记得小时候,到冬至那天,父母亲总会包饺子给我们吃。嘱咐我们“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只有吃冬至的饺子,耳朵才不会冻伤。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饺子,说着笑着,感受着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最温馨的美满幸福。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许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去想也不知道冬至饺子的来历,后来,才知道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流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从长沙辞官返乡时,正是冬季。他看到河南家乡的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过了几日都好了。后人就学着医圣制作的“娇耳”,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冬至,她似一位端庄的妇人,不声不响地行走在岁月的长河中。她的眼眸里,充满了智慧与沉静。她轻轻挥动手中的魔杖,大地便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那雪,如同天使的羽翼,轻柔地覆盖在大地上,为这个世界的沉寂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冬至的韵味,就像那悠长的岁月,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哲思。“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至,新春不远,眨一眨眼,春天已等候在前边,所有的世间万物将随之热情奔放开来,新的希望和收获越来越近了。你听:“一九二九冻手手;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雁子回流;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悠久的民谣已在耳边萦绕。


image.png


作者简介:周晓云,女,陕西紫阳人。擅长儿童作品、散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作品以来,先后在《陕西日报》《安康日报》《西安晚报》《延河》《长安》《新乡日报》《文朋诗友》《儿童画报》《少年文艺》等三十多家报纸刊物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已出版儿童诗集《童话小屋》、儿童作品集《孩子与小鸟》、童话故事集《美女石》。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儿童读物签约作家、《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现在陕西省紫阳县老年体育协会担任常务副主席。

活动征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