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喜欢怀旧,一些挥之不去的往事总是常记在心头。这不,教师节即将到来,我又联想到在柏林山区从教的岁月……
家乡情结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思想纯朴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我,一心想回柏林工作,因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有曾养育我的几万山区人民。在我心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都格外亲切。学校分配派遣到永川地区时,却把我分配到大足师范学校去了。为此,我向在地委宣传部开车的表公求助,才改分回江津。在教育局报到时,我首先汇报了回柏林工作的想法。人事股的老股长说:“你回柏林干什么?去师范校吧!”因怕给组织上留个“不服从分配”的印象,我只好到了江津师范学校。一年后,我再次申请调柏林工作,终于才实现了愿望。
连教三届毕业生
那时的中学政治课教师必须是党员。上政治课的老主任(校革委主任)即将到退休年龄,学校要我上三个(其中一个文科班)高中毕业班的政治课兼一个班的班主任,我愉快接受了任务。凭借我对政治学科的爱好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同学们都喜欢我讲课。
当地只有个小水电站,功率很小,学校电灯时亮时不亮,学生晚自习常打黑摸,我常自备蜡烛为学生上辅导课。那时没什么“晚自习费”“奖金”可言,心里却感到很愉快。而今当年我教过的学生有的都已经退休了,师生每当聚在一起,总少不了往事的回忆。有的说我课讲得好,要求很严,就是课堂上很少有笑脸;有的说他当年参加高考政治考了81分;有的说他考乡干部政治考得最好……有一次同学会上,在重庆创业办公司的高八二级周顺林说:“李老师当年教我的剩余价值理论,让我终身受益。”惹得大家一阵哈哈哈大笑。
因我连续教的高80、81、82三届毕学生,在高考中政治学科成绩都不错,在全县都产生了一定影响。1982底,我被提为学校教导处副主任。
1983年秋,我被借调到县委宣传部,有幸参加了文卫系统地下党员的政策落实和中学领导班子调整工作。一天,宣传部长找我谈话问道:“你有什么打算,是怎样自我设计的?”我没加思索地回答说:“还是回柏林。”后来才得知,领导是想留我在宣传部。
办学从政
没过多久,分管干部的副部长找我谈话说:“部里已经研究决定,要你任柏林中学校长。”
1984年8月,我带着组织的希望和嘱托回到柏林中学,担负起了校长的使命……
柏林是区公所所在地,是重庆市江津的南部山区,地处渝黔边界,在撤区并乡建镇前,辖柏林、东胜、沙河、双凤、四面、复兴、紫云七个乡,人口近八万人。柏林中学是县直属的区中学,干部属县宣传部管,教师规教育局管,办学规模高初中16个班,在校生900人左右。年仅29岁的我,参加工作仅几年时间,要担负起中学校长的重任,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显然是件不容易的事。
学校背靠大山(华盖山),周围树木环绕校园,自然风光倒是不错。但办学条件差,硬件实施严重不足,学校除教学楼是石砖外,其他所有用房都是1958年建校时的修的土坯房,厕所是竹块夹壁的木板吊脚楼,蹲位是木板上锯形如乒乓板一样的洞口。
生活用水是在校背后的飞鵝山引水,中间隔了条污水沟,压力不够,供水不足,遇上天干,水源很小,师生用水更是个问题。学校没有锅炉,只有采用土办法,用土灶烧水,只能采取计划供水,学生每人也就那么两三瓢水,同学们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都感到苦不堪言。
教师住房简陋,全校几十名教师,除几家双职工能住上前后间外,大都只有间不到10平方的住房。我的住房也前后搬过三回:先后住过小院6平米、教学楼梯间8平米、操场边上10平米(室内一方还有个斜坡)、女生楼下14平米。我儿子就是在操场边上那间土坯房出生的,今年43岁了。妻子生小孩坐月子需开火煮饭,为此我在永川地区开会,特意买了个烧煤碳的砂炉子背了回来,放在操场到房屋的石梯步上烧火煮饭。为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我多次动员,并带头集资,才建起了学校第一幢砖混结构楼房。
1986年冬天,学生放寒假的当天晚上,学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雪灾,一夜间学校周围几十公分大的香樟树、桉树等被大雪压断,校舍房屋损坏严重,清早起来校园到处都是横七竖八的树子,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
在这场雪灾中,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忘。那就是灾情发生后的一天,学校收到一笔汇款,金额是300元,汇款地址是江津德感,汇款人栏上写的是“一个好心人”。300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可这位“好心人”是谁?一直都不得而知。
在这样的环境下,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却是很高的。老师们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人梯精神,让一届又一届的山区人民的子弟从自己的肩上爬了过去。他们中有在柏林中学工作二三十的,有一直在柏林中学工作直到退休的。在他们中涌现出了不少倍受学生、家长欢吹的名师。同学们每当聚在一起,都对老师们赞口不绝。对当年他们吃的比筷子长的三两大馒头更是念念不忘;盛赞学校免费给学生蒸饭、蒸红苕的母子情怀……
同学们胸怀理想,起早探黑,潜心苦读,刻苦钻研,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学习能成就未来,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里,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先后考进了大、中专院校。
在当年柏林中学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有多人成为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的管理干部和专家教授,有的还成为国外著名大学的医学搏导;在党政军机关中多人成长为厅(师)级干部,县(团)处级干部不下100人;在文卫系统从业的人就更多,单是担任中小学校长的就有10余人;工商界也有多名成为成功的知名人士。
1996年,我奉上级党组织之命离开了我工作16年,主政12年的柏林中学,调江南职高任副书记兼副校长,不到一年,改任江南职高书记兼校长。2000年调江津二中,直到退休。,
在我近40年的教育生涯里值得回忆的很多,但最令我难忘,感情最深还是柏林中学。因那是我的家乡,有我一道曾辛勤耕耘的老同事,有众多的学生。(写于北京)
作者简介:李定超,重庆市江津二中退休教师,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德育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重庆日报》《重庆晚报》《招生考试报》《考试与招生》《环境教育》《格调》等国内报刊,出版个人专著一部。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