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底能不能互相祝福?散文《种瓜还是种豆》有解读
来源:文旅网 | 作者:周步 | 发布时间: 2023-04-01 | 746 次浏览 | 分享到:

种瓜还是种豆

周步

有一年春天种地的时候,父亲说,不能在地头大声说这块地种啥,要是让草籽听见了抢先发芽,庄稼就要受欺负。我觉得好笑,庄稼能听懂人说话吗?觉得庄稼人真愚蠢。父亲说话的时候,是一本正经的样子。这是古人传下来的老话,父亲有继续传下去的责任。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也是个一顶一的庄稼把式,他当然能够辩证这句话的意思。但父亲没有当笑话讲,一点也没有揶揄先辈们的意思。后来看余华的小说《活着》,也有这个场景,才知道中国好多地方都有这个说法。

我想草籽应该听不懂人的语言。人类的语言,草籽儿怎么能听的懂呢?草籽又没有耳朵。又过了许多年,我对这个世界和物种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我的想法变了:我觉得古人很有智慧。他们当然知道草籽听不懂人类的语言,但它们知道五谷杂粮与人类之间有沟通的渠道,只是人们看不见,也无法解释给凡夫俗子,就编出这样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对五谷杂粮和草木万物,我们要心存敬意。

原来是我错了。

前几天看到蒙曼教授一档有关清明的节目,议题是清明节到底能不能互相祝福。后来在微信群里又看到作家郭文斌的一篇《清明不是节》的文章,他们共同的观点和理解是,清明节是可以互相祝福的。因为清明节最初的创设,不是纯粹的祭祀先祖和追悼逝者。春分之后昼夜等长,阴阳平衡,天地呈清明之象,故谓“清明”。古人造字更绝,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照为明。在天气清明之日,我们感恩上苍的恩赐,缅怀先祖或逝者的付出,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于是,清明节踏青之后,祭祀也就成了一件必须的事情。有关清明的诗歌,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最为有名。这首诗里我们读不到伤感的情绪。如若一定要挖掘一点忧郁的气息,那就是,人们在踏青和春祭之后,回归的途中遇雨,酒旗招展处,成了一群落魄的人们匆匆的去处。清明节也谓“春祭”,这里折射出的,是人格的光芒和人性的光辉。

现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达,实在让古人始料不及。但古人对农业知识的探寻,又是我们比之不及。仅仅庄稼倒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就足以让我们叹为观止。如:重茬多病虫,迎茬产量穷;种地要巧,三年一倒;换茬如上粪,家里早备囤;茬口不顺,不如不种;三年两头倒,地肥人吃饱;倒茬如上粪,不倒地没劲;若要草尽,茬子倒顺……等等,实在是数不胜数。这些流传全国各地的农业谚语,无一例外的说明庄稼倒茬的重要性。其实,这些谚语就是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的核心总结。现在很多年轻人创业动不动就是资本运作、大数据概念等等,结果仍旧失败告终。农业应该是中国最成熟的领域,但我们仍旧在继续为此买单。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在前人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前行,而是完全依赖现代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行事。我们的祖先不懂的分子式、原子能和微量元素,也没有化验室、解剖学等等,但他们懂得庄稼,懂得粮食,懂得土地,与四时八节沟通的非常到位,已达成共识。

人在做,天在看。这是句老话,但这绝对不是迷信。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瞒得过天和地。我们砍掉了森林,破坏了植被,就损坏了水源。我们消耗了能源,产生了废气,就形成雾霾。我们破坏了生物链,一些动物或植物消失了,另一些动物或植物便会面临厄运,甚至是大难临头,祸及人类。我们弄伤了地球,大自然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惩罚……所有这些,真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儒家的天道轮回和道家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土地,今天的人们已经不能像先祖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仰望星空,俯察地理。也不会跪府大地侧耳细听。土地能听懂人类的语言吗?当然不能。但它会传递出信号,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类所做的事情,大地其实知道的清清楚楚。一块地适合种瓜还是种豆,真的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当然的拍拍脑袋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这些,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走到地头,与庄稼对话,和土地交流。



周步,甘肃山丹人。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写作题材以西部地域历史散文居多。作品获第二届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等五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2012年中学生最喜爱的散文作品》等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