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绪刚:“天汉杯”获奖作品《汉中风物韵》(组诗)
来源:文旅网 | 作者: 鲁绪刚 | 发布时间: 2023-04-21 | 494 次浏览 | 分享到:

汉中风物韵(组诗)


鲁绪刚

 

褒斜栈道

 

雨水刚刚过去,岩石上的石柱清晰地

呈现出时间踩过的痕迹

几丛野草,掩盖着一段历史

 

这些石柱,承载过“暗度陈仓”的粮草

楚汉相争的马蹄,至今可以听到回声

硝烟早已散去,散落两旁的村庄 

像随手扔出的火柴盒,被雨水淋湿

 

这是五月,风赶着几片云进了黄昏

栈道正试图用一块石头填补另一块的裂纹

青苔以沉默的态度对待时间的流失

一只鸟在栈道上来回穿梭

仿佛有话要告诉我们 

 


蜀道

 

内心是可以荒芜的,忘记蜀汉,或者更远年代

蜀道上时间长成了青苔,悬崖上的石柱

把漫长的历史渡到尽头

 

群峰依稀,树木投下巨大阴影

四野空茫,依稀可见古汉台与刘邦谈论着战争

他的鹅毛扇,无法左右战争的胜败

依稀可见暮色踩着拜将坛、饮马池

穿过拥挤的生活和我的身体

岁月霜尘的清冷与热烈一次次爬满古城墙

此生,注定我会在此把满坡的油菜花种到天涯

把明瑞王府的衣袂飘舞的别梦依稀

 

许多事物漂浮在落日的余辉里,大雾像丝绸

柔软地落下,呈现着粗糙的花纹,蜀道上

散落的文字,成了许多亭台楼阁的装饰

风从巴山轻轻吹过,吹散了尘埃和凝固的烟云 

 

汉水

 

月光漫上船板,几只星星摇曳在桅杆上

无所适从,时间从褒斜栈道上下来

天空显得空旷而苍茫

 

大雾压低了水面上的浪花,江岸的渔火

沉默着,灯光挤出史书,揭开一部分黑暗

更大的黑暗淹没了蜀汉之外的世界

水声怒吼,离现实越来越近  

 

风在我们预料之中带来呼啸,月光抵达四野

纯粹的涛声,打湿了一个人内心的尘土

隔着一段历史的水域,惦记着

涉水而来的那个人,被险滩和世俗耽搁的行程

 

江边的芦花

 

一支芦花,像一只单独的翅膀

在风中缓慢移动,把秋天的头颅压得很低

 

时光已在静美中芦花一样盛开

开在江边上的心事,是顾盼还是诉说

亦步亦趋的相伴,剪碎了千年誓言

却又牵挂着古老的命题

 

也许我们和芦花彼此理解了盛开以及

盛开之外的疲惫,无奈和失落

仿佛往日折断的修辞

掩埋曾经的情节,顺着风或逆着风

选择活着的理由,生命注定会有这么一个阶段

被时间一根一根染白了头

面对苍茫,风中这些动荡的灵魂

肯定不是在移动,而是纷飞

 

芦花坚持着自己的白,整个早晨

雨水在百里江边芦花的上空

温柔地燃烧

 


在荞麦地看汉江

 

汹涌着。我下意识地用手按住自己

浪涛一样的胸脯

是自我安慰,还是危险逼近

 

汉江的水一直都是好水,碧绿、清澈、透明

如我现在青春的年龄

如荞麦一样纯朴,如高梁酒一样甘冽

热情似火的七月,荞麦长势良好

香气浸透了时间和身体,汉江要去哪里

 

去了长江?还是更远处的海?

对岸的两只摆渡船依然还在岸边等人

用得着这样执着么?

 

起风了。江面上落满了零碎的记忆

荞麦以自己的方式应对失落、灾难

我仍然不肯说出孤独二字。

两岸伸出的桥梁像两只手臂

谁还在为距离翘首哀叹

 

作者简介:鲁绪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参加第13届全国散文诗笔会。在《诗刊》、《诗选刊》、《星星》、《台港文学选刊》、《草堂》、《延河》、《青年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北京文学》、《山花》、《南方文学》、《飞天》,《广西文学》、《滇池》、《北方文学》、《奔流》、《山东文学》、《作品》、《青海湖》、《诗歌月刊》、《青年作家》、《中国诗歌》、《中国诗人》,《诗潮》、《诗林》、《绿风》、台湾《秋水》诗刊等国内外三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百余次获国内外诗歌征文名次奖。作品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当代诗歌赏析》、《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中国当代汉诗年鉴》、《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飞天60年典藏诗歌卷》等百余种选集。著有诗集《岁月之重》。

 

关于组诗《汉中风物韵》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自古以来,汉中就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于我在秦岭之南,同饮一江水,每次站在汉水边,上游苍茫而厚重的汉中大地上的蜀汉之争像江水一样波涛汹涌地顺流而下,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当我准备创作这组诗时,那些让我无数次流连的三国时期的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武侯祠、褒斜道、摩崖石刻,以及具有民俗风情的陕南民歌、汉调桄桄、端公戏等,从我的记忆里走出来,折磨着我的身体和灵魂。说实话,那段时间我系统地重读了《三国志》,《三国演义》及有关三国时期的书籍,想从中得到某种暗示和启发。寻找到进入创作的精确角度,经过几天的沉淀,思考,最后才决定从最熟悉的风物入手,用诗歌的语言呈现内心的细腻和冲动。

写《褒斜栈道》和《蜀道》的过程,也是一次煎熬的过程,我没有用大段的诗行去叙述崇山峻岭,石山棱棱,古石嶙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仰天长诵,也没有去展开高山夹深谷,悬崖倚峭壁褒斜道上恢弘的硝烟与剑戟。而是从石柱和几个蜀道上发生的场景,在短短的十几行里,可以直接触及诗的意境,诗的脉动,诗的绚丽。

好在,我曾经几次徒步从汉中沿褒斜道去陈仓,那些嵌进岩石峭壁的石柱清晰地呈现着岁月踩过的痕迹,每次经过那些石柱,依稀听到了1700多年前的轧轧马蹄声,古人智慧的结晶,冷兵器时代以血肉之躯开天险通途的那些无名工匠们的缔造精神的见证,如今早已被森林和野草掩盖,似乎在掩盖着一段历史。而大雾像丝绸样柔软地落在蜀道上,风从巴山轻轻吹过,吹散了文字,吹散了尘埃和凝固的烟云。

也许我从小就汉水边长大,对它的熟悉就像熟悉我身体里的血管和皮肤上的纹理,汉水发源于汉中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碧绿、清澈、透明。站在两岸的任何一个地方去看汉水,都会被它的浪花、渔火、芦花、码头、水鸟、摆渡的船所吸引所感染,汉水简直像一匹柔软的蓝缎子,静静地流淌着。阵阵江风,吹起水的涟漪,涌向堤岸,溅起白色的浪花,像千万明亮的眼波,凝视着天空。

因为听从了内心的召唤。我在写后面三首关于汉水的诗时,让我在诗歌中无限缩短着内心和现实的距离。我与内心较量,又服从内心的安排,这一切,都让我惊喜。我终于可以通过诗歌把这种较量表现出来。

当然,一组诗歌这样创作出来,于我对一个地方的感悟和理解,有文字的纵容,也有千丝万缕的情感牵挂。汉中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把这里的汉风古韵赋予新意写出来,也是这次大赛的宗旨。这组诗歌中的修辞我从来不去刻意雕琢,文字总是静静的在自己的位置。我不指望它们闪闪发光,我要让它们有灵气,有地气,有人气,这样叫写的人和读的人,都真实,都自然。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如果这组诗像江边的芦花一样,单纯、自然、真实地为汉中的秋天添一抹色彩,足矣!  

2022年11月8日于汉水边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