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强 摄影:黎强
不知道是什么理由驱使着,我决绝地认为,乌镇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连呼吸声都听得见。
带着膜拜顶礼的心情,我一头扑进了桐乡乌镇。乌镇的水,有声有色。乌镇的人,有滋有味。但真正打动我的心境的,却是映入我眼帘的各式各样富有生命的石头。
我不敢妄言静谧而有声有韵的石头在乌镇风光中的地位,但非常决绝地认为,如果仅仅赞美乌镇的水,对于默默无言且独步风景的石头而言,肯定是一种不公平。那么,石头是痛苦的。
石头在静静地维系着乌镇古老又现代的生命。
与其说枕水人家的悠然自得因乌镇的水而存在上千年,倒不如说隐忍的石头,为乌镇的存在付出了毕生的代价。
走在乌镇,满眼是石巷、石桥、石门、石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了石头的存在,乌镇将变得单调乏味且毫无生机。
刹那间,爱之深,情之切,石头在我心中就变得神圣而高贵起来,并有占据心海的一股力量。哪怕它们是桥之墩、屋之基、台之阶、门之梁,抑或作为其它的功用,即或是随意泊船的一角码头,也是离不开那些靠岸的石头的。石头又显得那样自重而内敛。
石头是乌镇的明星,却常常被水的涟漪取而代之。石头依然故我,在万千歌赋诗词中,担当起自己任劳任怨的角色,没有半点含糊。
说不定,在水乡乌镇的某个角落,石头已经看见我们经过的影踪,并在它们的脊背上谈笑风生。石头没有任何语言的表达,它让一切的完美在自己的体魄上演绎。过往之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踯躅在乌镇水乡,却没有被水的委婉、水的灵性、水的丰泽而感动。恰恰让我停下脚步的是那些苍凉的、谦卑的、渺小而伟大的石头。也许,它们并不懂得乾坤下的交流沟通,更不专营于攫取那些美丽的辞藻。但它们确实是实实在在的灵魂,在乌镇的水中央,留下了千古的风采。
其实,注视那些石头,我不忍去踩踏它们,不愿去增加它们脊背上的负重。我仿佛聆听到它们在低泣,或在付出的荣光中没有找到欢呼与喝彩的轮回。即便是这样,石头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为美丽的乌镇赢得了天下宾朋的蜂拥而至。
举目四望,石头上的茶肆、酒楼,石头上的惬意、欢心,无不让石头们勇敢而坚定地立足于水的浸淫之中,在光阴荏苒、日月流淌中托起乌镇的辉煌与声名。而这些过往与历史在经过潮涨潮落之后,自由的水可以在流动中与京杭大运河相连相通,石头却永远没有脱胎换骨的那一天。固守家园,已经成为它们终身的坚持。
高挂的红灯笼,飘香的姑嫂饼,东栅的喧嚣,西栅的宁静,映照出了石头的淡定与包容。
或许,可以这样想象和描述:因为石头的存在,才有了水上人家的乐园。因为有了石头的奠基,乌镇才有了水的曼妙和色彩。乌镇亦才有了生命。
石头不在,水之焉附?水之不存,乌镇又何?坐在某一石阶上,我问自己。心与石头在无言的对话,石头却还在那些长长的游人的步履下,为乌镇的美丽神话增光添彩。
动的是流水,静的是石头。在一静一动之间,乌镇有了诗词歌赋,有了别开生面。而石头,藏起自己应有的光环,让它护卫的水走上舞台,炫耀着或深或浅的内涵。乌镇所有的石头,应验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乌镇的石头,是灵性的、纯粹的。不仅极富含义,而且很有品质。它们是安静的舞者,沉默的歌者。
乌镇的美,是呼吸着的、活着的石头奠基的……
【作者简介】黎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金融文学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办公室高级经理。已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散文、诗歌、随笔、歌词(曲)作品1500余首(篇)。在全国各类征集活动中获奖无数。著有歌词集《爱在心底流淌》、《爱的音符生动点缀》。代表作《老家在中国》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美国北美电视台播出之后在华人中引起广泛好评。近年来,相继创作出《美丽中国》、《中国故事》、《我的名字叫七一》、《爷爷的履历表》等作品广泛传唱。
2025-04-03
2025-04-03
2025-04-01
2025-03-31
2025-03-29
2025-03-26
2025-03-26
2025-03-26
2025-03-26
2025-03-25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