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娃儿,与高粱是很有故事的。我也不例外。
在我居住的老县城河坝街,有一个酿酒的槽坊,大大小小的发酵池,是用竹篾席围而合成的。一进槽坊,酒香四溢,直灌鼻腔。小时候不饮酒,在槽坊玩久了,确实有些晕乎乎的感觉,但就是舍不得离开,总觉得槽坊就是乐园,不玩到大人喊宵夜,是绝对不会主动回家的。槽坊对我的诱惑就在于堆积如山的红高粱,那些当年收割的高粱,新鲜,漂亮,红红的,好看极啦。高粱,在我童年的时光中,就是百玩百喜欢的玩伴儿。
那个年代,是盛行武术的年代。什么长拳、南拳、武当拳,都是街坊邻居小青年、小少年模仿学习的拳术。特别是电影《少林寺》一公映,李连杰的少林功夫更是风靡一时。小小年纪的我,也跟着懂得一拳半腿的街坊哥哥们学几招,不至于沦为没有武艺加身的门外汉。那时,“操扁挂”“练武打”成为流行热词,这都于学武术、练功夫有关。
我是一条街上有名的“病秧子”,大哥哥们也不愿意悉心传授真功夫给我,让我颜面扫地,有点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彼时,有一种功夫叫“铁砂掌”,就是在盛满黄豆、胡豆、河沙的箩筐中练习插指、拍掌,使之指如铁棍,掌如铁板。家里不具备提供给我练功的条件,槽坊的红高粱堆场就是我的心仪之处。于是乎,我背着街坊邻居练功的伙伴们,偷偷在槽坊练习“铁砂掌”。天啦,我的十个指头加上双手掌,在粗糙的红高粱摩擦下,渐渐红肿,渐渐破皮,渐渐渗血,连吃饭时筷子都拿不起、拿不稳。母亲问明原因后又急又气,举在空中向我打来的手被旁边的父亲挡下。父亲说,男子汉,吃点苦头有啥嘛?不下苦功夫,哪来真本事?待我双手消肿消痛后,父亲还亲自陪我练过几次。
“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的时节之后,老县城大街小巷就有了“谷芽粑,谷芽粑”的叫卖声,那拖声悠悠极富诱惑力的音调,从青石板巷陌里飘过来,又从板壁屋街巷飘过去,一路留下谷芽粑粑的香味,把娃儿们馋得清口水直往肚子里吞。
经济条件稍好些的街坊,会很舍得地给自家娃儿买一小筲箕谷芽粑,让娃儿吃得舔嘴舔嘴的。我家没有这个经济能力,要想吃到甜甜糯糯的谷芽粑,是求之不得的事儿。看见邻居发小吃着谷芽粑的样子,只好眼琭琭地看着,想象着谷芽粑的甜美香糯。母亲看在眼里,一言不发,只是埋头做着永远做不完的家务。但分明看得见,母亲的眼眶闪着湿漉漉的泪光。
不几天,母亲拎回一袋新鲜的饭高粱回来(高粱有酒高粱和饭高粱之分),一边用温热水浸泡着高粱,一边洗净石磨,之后,一手推磨,一手添料,磨出带着红色的浆汁,用纱布口袋将杂质过滤。做完这些,母亲再烧上一大锅沸水,蒸笼搁在铁锅上,把早已经沥干多余水分的高粱膏加些白糖,麻利地团出一个个椭圆形的形状,盖上盖子,猛火快蒸。
当娃儿的我,哪里知道大人的心意,一看出锅的粑粑是红扯扯的颜色,不像邻居发小吃的粑粑是嫩绿嫩绿的,小嘴巴就撅得老高,拿在手上的粑粑就是不肯往嘴里送,眼睛水滴答滴答往下掉。母亲见状,哄着我,说,隔壁娃儿的粑粑是谷子生的芽芽做的,那有妈妈用高粱籽现做的好吃哟。看嘛,高粱粑粑红背背,亮锃锃的,油浸浸的,又香又甜又糯,安逸得很。吃一口,尝嘛。
娃儿的我半信半疑,用小小舌尖舔了舔红红的高粱粑背背,嘿,还别说,妈妈还真没有骗我呢。那高粱粑粑红红的略带弧形的背背,就像夏天夜空中升起的红月牙。我对准红月牙一口咬下去,香香的糯糯的高粱粑让我破涕为笑,吃得摇头晃脑的。
父亲看着我吃着高粱粑粑的样子,爱护式的揪了一下我的小耳朵说,娃儿,记到,高粱是长身体的食粮,不要瞧不起它哟。说完,父亲给我念唱起那句“高粱粑粑红背背”的童谣,表情若有所思……
黎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文学学会原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歌词(曲)作品1500余首(篇),获奖无数。著有歌词集《爱在心底流淌》、《爱的音符生动点缀》。代表作《老家在中国》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美国北美电视台播出之后在华人中引起广泛好评。近年来,为纪录片《非遗中国.重庆瑰宝》创作片尾曲《传承》,还相继创作出《中国故事》、《美丽中国》、《腊月》、《向你靠拢》、《中国,我的永远爱》、《我的名字叫七一》、《红军党员》等歌曲广泛传唱。
2025-04-16
2025-04-14
2025-04-14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09
2025-04-08
2025-04-06
2025-04-05
沙舟 杨军 荐诗|“琴在塔城”——塔城地区文联组织新疆各地作家赴手风琴之城开展主题采风 诗歌作品专辑
2025-04-04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