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大美,在歌声里绽放——佳木斯之歌《东极之花》艺术赏析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曹景常 | 发布时间: 2023-07-29 | 477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一首旋律优美抒情、歌词蓬勃着昂扬诗意的歌曲《东极之花》在网络持续走红。那么,这首《东极之花》唱的是什么?仔细聆听,才知道是为一座城唱响的深情赞歌、是为一片热土谱写的优美抒情,也是为一个家乡演绎的炽热情怀……这首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意境隽永,缓缓渗入听者内心。而这样一首为素有“东方第一城”之美誉的佳木斯唱响的歌,为什么能在网络走红?

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艺术创作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这首歌之所以能在网络走红,当然有其偶然因素——固然是和网络时代特殊的传播方式分不开的,也和歌手的演绎、网络传播方式等等息息相关;但一首歌曲的走红,外因虽然很重要,但究其根本,还取决于歌词是否晓畅易懂、诗意盎然,且旋律是否切合歌词本意,是否表达了真正的音乐之美?

因此说,歌曲《东极之花》的走红,也有着其不可忽略和否定的必然因素。

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佳木斯走出的、素有“三江歌者”的著名诗人作家、“两前文学”的首创及倡导者葛诗谦先生。多年来,葛诗谦先生始终秉承一以贯之坚持的创作原则——不管是早年的诗歌创作,还是后来关注社会进步、聚焦经济发展、引领文学创新的“两前文学”理念,抑或是近年来的抗疫诗歌作品、乃至最近以来的歌曲创作,他都是坚持深入火热的生活,用诗意的笔触来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用笔底的激情讴歌壮美时代。他把这首歌命名为《东极之花》,蕴意深远且明白晓畅,并有着极为强烈的传播特质,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久久难以忘怀。何为“东极之花”?东极者, 东方极远之处也。《山海经·海外东经》有云:“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意思是说,天帝命令走路特别快的竖亥,以脚步测量大地的长度,竖亥从最东端走到最西端,共走了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想想看,东西相距将近六亿步,能被称为东极的地方,自然是非同一般了。并且,在中国,东方为日出之地,东极无疑是太阳出发的地方,不用亲眼看,只是想想,就足以让人震撼了。而这首歌所歌唱的“东极”——佳木斯,是中国陆地最东端的地级行政区,也确确实实是中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素有“东极新天府,快乐佳木斯”和“东方第一城”之美称。因此,以东极为引领词,以花为意象,这歌名不仅指向明确,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极为浓郁的地域特色。

歌名厚重大气,而歌曲开篇也起笔非凡“杏花追着雪花来/雪花滋润杏花开”这一句可谓是美景入画图、芬芳满音符了。“杏花追着雪花开”,一个“追”,把杏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满园芬芳春意闹的浓郁诗情表现得活灵活现,接着的一句“雪花滋润杏花开”,看似写自然界的季节更迭,其实是说,把在东极大地上的一代代的先辈祖先,战严寒斗冷风的昂扬斗志和荫护后生传承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化作春泥更护花”已经成为东极大地上一代代人的生命常态——他们如雪花一样平凡平淡,但他们心思如雪花般纯净、胸怀似雪原一样宽广,拥抱一切困难、拥抱所有即将到来的时光;即使是在挥别大地翩然飞向苍天的那一时刻,也把自己化作滴滴热泪滋润桃李芬芳。

“三色相拥三江口/冰帆旋转云头的爱”这两句词,乍听上去似乎令人有些费解,但当你一旦看到三江口的壮观场面时,就会惊呼:“这词儿简直是太贴切了!”三江口,是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为中俄边境处,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城东北4公里处,汇合后俗称“混同江”, 故名为“三江口”。以“江汇于此、路始于此、海通于此”而闻名遐迩。松花江、黑龙江在此相汇而各葆本色:黑龙江自西而东流来,由于沿途穿越原始森林,大量木质落于江中腐败,使得江水呈现出墨绿色,平缓而坦荡;而松花江泥沙较多呈黄色;黄色的松花江与黑色的黑龙江汇合后的江水汹涌澎湃,东流数十里依然水色分明,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想想看,两条大江之水,北黑南黄,泾渭分明,东流数十里而不相融,汇入同江之后又呈碧蓝之色,三色水辉映,各自呈风采!这是何等的壮观与雄伟?这样奇景奇观在优美旋律中跌宕激越,让人怎不游目骋怀、感慨万端!“三色”文化因此成为佳木斯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不信你看,《佳木斯日报》的副刊就是以“三色水”命名的,可见三江口的“三色水”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佳木斯地域文化的骨子里了。同时,这“三色”文化,还可以映射到佳木斯的另一种“三色”文化,即:银色文化、绿色文化和红色文化。先说银色文化,即极具东北特色的冰雪文化,你看葛诗谦先生的歌词中,在“三色拥抱三江口”之后,就笔锋轻轻一捻,就自然而然转入到了冰雪文化了:“冰帆旋转云头的爱”,这里既突出了冰雪文化的火爆热烈,又深入贯彻落实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动冰天雪地的“冷资源”变成金山银山的“热经济”。再说,“绿色文化”,也就是生态文化,“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佳木斯可谓深入人心。2023年6月5日,在第52个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第9个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共佳木斯市委书记丛丽宣布“建设美丽佳木斯实践行动”启动,并提出“夯实生态根基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共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美丽家园”。“红色文化”也是佳木斯最重要的的特色。佳木斯是一片红色热土,孕育了东北抗联精神和北大荒精神。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北满抗联的发祥地和主战场,东北抗联11个军中有5个军在这里诞生,有8个军转战于三江平原、小兴安岭的白山黑水之间,同日本关东军浴血奋战。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着手在东北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根据党中央部署,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总政文工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新华广播电台、延安电影团等机构和团体及600多位名人告别延安,一路艰辛跋涉奔赴东北,辗转来到佳木斯。张闻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延安来到佳木斯,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剿匪支前,建立了巩固的战略大后方。萧军、塞克、吴印咸、刘白羽、马可等600多名延安文化精英在佳木斯广泛传播革命文化,东北电影制片厂在这里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著名音乐家马可在这里创作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延安的革命文化在佳木斯这块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呈现出爆发式的繁荣和活力,佳木斯由此成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被赞誉为“东北小延安”。新中国成立后,佳木斯是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所在地,14万复转官兵、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这里创业、屯垦戍边,将青春和热血贡献给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因此,葛诗谦先生的歌词中“三色拥抱三江口”中的“三色”也有凝聚佳木斯“银色”“绿色”“红色”文化的内涵在其中,让大自然的“三色”与人文“三色”相互映照相得益彰,可谓是一语双关、意蕴深长。

紧接着,“初心映红岸”又将新时代佳木斯人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诗意的语言烘托出来,显得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自然流畅;而下面的一句“紫气荡尘埃”,更是神来之笔,用东来的“紫气”暗指佳木斯迎接中国第一缕阳光之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佳木斯儿女拥抱神圣阳光、荡涤思想尘埃、一心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风采。“喷薄阳光第一缕”看似意思重复,其实还是不断强化人们对“东方第一城”的印象,让这个最具特质的文化符号深入人心、更具传播力。“赫哲人舞起新时代”这一句就点明佳木斯浓郁的民族风情。佳木斯市共有42个少数民族,人口10380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4%。其中赫哲族是佳木斯特有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曾赞扬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赫哲族因其生活区域位于祖国的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做为赫哲故里的佳木斯市,位于祖国最东方,最先得沐太阳锦华神光,新时代的佳木斯人又承继了赫哲这一渔猎民族战天斗地的激情与初心,让这一片富饶的土地熠熠生辉,如花似锦,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极之花”。因此,歌词的第一段结尾,就直截了当地再一次以强烈抒情笔调歌唱“佳木斯/美丽东极之花”,并直接扣题;同时,又怀一颗佳木斯耿耿赤子之心,大声唱出最炽热的心声“恋我所恋/爱我所爱”。

如果说,这首《东极之花》上阙写出了“华夏东极”的人文历史内涵;那么,歌词的下阙则着重描摹了佳木斯这个“东方第一城”以及三江大平原的醉人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浪花醉了稻花来/稻花香沁浪花开”把三江大平原的鱼米之乡的富庶与迷人直接写到极致了,尤其是那个“醉”与 “沁”字,简直就是诗眼,让人似乎在奔涌翻卷的雪浪花里闻到了稻米的芬芳,简简单单的两句词,体现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天鹅项下粮都美”,天鹅项下,自然是指黑龙江的形状在地图上看,宛若一只天鹅,而佳木斯地区一些地方恰恰处在这只“天鹅”颈项之处,似乎伴随黑龙江的不断振兴腾飞而“曲项向天歌”了;而“粮都”,不言而喻,是说三江大平原的产粮之丰了。别的不说,只说佳木斯下辖的富锦市,辖区内有耕地920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0分之一,占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的20分之一。粮食总产量达到47.2亿斤,是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之一,排名全省第二位。同时,富锦还是世界“非转基大豆、优质玉米”主产区,是全国绿色无公害水稻生产第一县,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塞北绿谷,北国粮都”之美誉。在天鹅项下这一美好意象中的“粮都”又怎能不美呢?“林涛激起翅尖的爱”一说是苍茫林海中风吹涛声震天响,雪花飘舞雉鸡飞;另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佳木斯的一些地方,也正处于黑龙江这只“天鹅”翅膀尖,似乎有载着东极之花的无边大爱呈现出翩然欲飞之势。

“绿水绕青山/黑土敞襟怀”这两句再次强调生态美丽佳木斯建设的重要性和明确指向,“黑土敞襟怀”欲做何为?当然,是拥抱多彩世界、拥抱伟大时代、拥抱美好未来!“神州日出第一城/大平原唱响新时代”这两句直抒胸臆,把“神州日出第一城”和三江大平原的壮丽风采,直接铺排在激昂旋律中,让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日出的磅礴力量和起伏着三江大平原辽远壮阔的景象。“佳木斯美丽东极之花/恋我所恋/爱我所爱”这一段既是铿锵的结句,又是一段反复吟唱的副歌,把整首歌的诗意抒情推到恰到好处,让人在不断地歌唱中,把佳木斯最美的记忆带到生活里、带到梦想中、带到征途上,从而从一首歌中认识三江水、迷恋一片土、爱上一座城。

都说音乐是歌曲的翅膀,一首好的歌词,能遇见一支与其珠联璧合的曲子,也不容易。但令人欣慰和喜悦的是,《东极之花》这首歌恰恰是遇到了最合适的旋律。而这首歌的曲作者,也是从佳木斯走出去的一位极为出色作曲家。他就是被誉为流行乐坛创作的常青树、新中国流行音乐开拓者之一、中国当代音乐大师付林老师。他所创作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妈妈的吻》《小螺号》《祝愿歌》《小小的我》《天蓝蓝海蓝蓝》、《楼兰姑娘》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已经成为时代印记,长时间以来一直被广泛传唱,深深地影响着几代人。

这一次,付林老师为《东极之花》谱的曲子,旋律深情优美,流畅自然,风格极具地方特色,又不乏时尚元素。有人说,音乐是在灵魂深处勾勒的艺术。而付林老师就是在用神奇音符勾勒和描绘着家乡赤子和远方游子对“东极之花”深沉的爱。这首《东极之花》的旋律间,既有“大江东去”雄阔豪情,又有细腻绵延的柔意抒情,旋律中饱含着佳木斯儿女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表达出对远方游客的亲切的呼唤与热烈欢迎。从这首歌曲中,我们听到了三江水的深情歌唱,也听到了大平原的辽阔抒情,更听到了鱼米之乡的深情召唤,尤其是“佳木斯美丽东极之花/恋我所恋/爱我所爱”的反复吟哦的抒情旋律,似乎带着某种神秘的魔力,把人们的脚步拉向“东极之花”佳木斯这个众多人心目中的“诗意远方”。

 

(作者为吉林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