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之美——评张恩浩诗歌《初夏》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 作者:苏滢 马丽 | 发布时间: 2023-08-03 | 602 次浏览 | 分享到:

□ 苏滢 马丽

张恩浩诗歌《初夏》,清新秀丽,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语言比较平实、朴素,却别有一番天真纯粹的诗意美。诗人通过描绘乡村清晨雨后的景象,营造出了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美好意境。诗的末尾扩展了整首诗的格局和视野,点名了主题,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和对下一代的祝福。

第一节,“清晨的一场小雨,淋湿了一窗朝霞”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以此开篇,给人一种清新而又灵动的感觉。雨是淅淅沥沥的小雨,透过窗户看朝霞,于是朝霞也用“一窗”这样的数量词来形容了。这里两句诗也勾勒出了画面的整体氛围,而且能给人一定的遐想:为什么一场小雨就能“淋湿”朝霞呢?为什么说“淋湿”呢?被淋湿的朝霞是什么样子的?此外,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这首诗虽然是新诗,但是也做到了这些。诗歌里没有出现“我”,没有出现诗人自己的动作,但是一读就知道诗人是如何在春天的清晨起床打开窗户,如何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的,让读者仿佛也置身其中。后两句“花香沿着枝枝蔓蔓,爬满了故乡的篱笆”,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我觉得这句诗和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大不相同。不过在朱自清笔下,香气是渺远清淡,时而闻得到时而又闻不到的,是神秘飘忽的;但是诗人意在把花香具体化,甚至花香仿佛可以摸得到、看得见一样:花香弥漫,香气馥郁,花生机勃勃,香气当然也要充满你的鼻孔,让你呼吸间都带着甜甜的味道。诗人通过拟人,把花写活了,仿佛看得见,仿佛有了生命。有趣的是,爬满了“故乡”的篱笆,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孩子们从哪里出发,又是如何走向辽远的天地的呢?此外,第一节隔句押韵(朝霞,篱笆),具有音韵美,读之觉得活泼亲切。

第二节,有一个视角的转移,诗人把视角从看天往下转移,现在目光聚集于小路的芳草。“绣”这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首先,这生动地写出了小草的茂密和葱绿。联想起刺绣作品,远看觉得色彩变化流畅,浑然一体,近看才发觉针脚密密麻麻,原来宏大的作品都是由微乎其微的无数细节组成的啊!小路远看一片葱郁,近看才发觉是无数小草冒了头。小路上的小草,没有经过打理,想必是不会太整齐,长得可能参差不齐,可能东倒西歪,可能交错重叠,但是它们的生机勃勃是无疑的。这么看,这里与古诗“草色遥看近却无”所描绘的景象或许有些相似。其次,为什么不是“画满了”“印满了”“铺满了”?“绣”自带一种狠狠扎根的力量,这与小草扎根泥土自由生长是契合的,此外,“绣”有一种立体感,甚至有可以摸到的葱绒的触感,仅此一字,就有诸多妙处,可见诗人功力深厚。“奔跑的小脚丫,沾满了,褐色的泥巴”,动静结合,前文静谧美好,到这里一个可爱的奔跑的小朋友的出现让这个画面瞬间生动了起来。他在奔跑,无忧无虑,充满活力,奔向美好的未来。小脚丫上沾满了泥巴,这幅画面是多么生动,让人忍俊不禁。此外,口语化入诗的方式,更让人觉得亲切可感。春天犁地,本来是泥土,或许在有些人眼里是脏的,但是诗人却说这是“浪花”,可见诗人对乡野生活的热爱。浪花的特点是滚滚向前,开春犁地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奋斗的开始,未来的无限可能都孕育其中。

第三节,动静结合,充满诗情画意。田野安静地给予种子营养,等待种子发芽;种子一个个冒出新芽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小鸟的出现,给天空带来了活力。新的童话, 童话本就是美好的,或许成年人不再相信它,但童话可以填补琐碎生活带来的千疮百孔,告诉我们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值得期待。这一节用了大量的儿化音,语言亲切,甚至有孩童的语言,读之觉得如同清风拂面。

最后一节,升华了全诗的主旨,果实的成熟值得期待,孩子们的成长更是有无限可能,诗歌的意境一下子开阔起来。谁敢轻易说“驰骋天下”?但是偏偏当对象是一群孩子时,这个词也就不显得大了。这首诗歌表达了一种“未来是你们的”的殷切期待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在面对现实的糟糕后读它,觉得失望和郁闷一扫而空,鼻息间充斥着泥土的芬芳,眼前竟是辽远的未来。

image.png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