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陈开平中篇小说集《白鲜肉》的文学探索
杨府/文
作家陈开平先生最近出版了他的首部中篇小说集《白鲜肉》,适冗杂琐屑事多,我虽是断续读之,断续思之,但所感甚多,所获亦甚多。从他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理想与艺术追求,看出他对于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开平其人,低调,沉潜,律己甚严,默默耕耘于文坛。向以严谨的写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为媒体所称赞。其作品重质不重量,思之不熟,则不轻易动笔。他写下的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都要经过反复琢磨,仔细推敲,直到认为合适的字词在合适的位置上,方才定谳。因此,其作品的数量,与号称立马可待的作家相比,不是很多。但是,每有所作,必是千锤百炼,最终化为绕指柔的胜品,让人刮目。他的写作过程缓慢而有序,笔触精湛而老道。折射出他对于文学宗教般的感情、执著追求的理念和独特的风格以及深刻的思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深深的期待和思维方式被打开了的豁然,感受到他苦心孤诣的用心和荦然的文学理想。
《白鲜肉》即为我们集中展示了这种别有怀抱的创作实践、多元视角和不俗的写作技巧。
《白鲜肉》由三个中篇小说所组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既有深刻思考又充满温情,既呼唤人性又遵从自然。主线都是围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以作者家族及其名叫“陈楼村”的村庄里的事件为背景,以满堂春、红杏、白鲜肉三位女性为描述对象,以苏皖鲁豫一带农村生活、风俗、人文等经历为载体,通过阐述日常事物,来观察、描绘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诗意一般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叙述方式,以及哲理性质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心理描绘和环境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将三个平凡的故事演绎得引人入胜,打造出了一个个极具个性化魅力的文学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内心深处所抚慰不去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孤独和迷茫,以及对于人性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从个案角度,反映出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人们的生存状况以及艰难求生的意志,把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触细腻而质朴,一幅复杂而纯真、美好而苦涩的社会关系图跃然而出。同时,又交错互补着既是世俗的又是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并将这些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了深刻而真实的动人之处。
因此,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小村庄里面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平静地乡村生活,并非都是田园诗,也涌动着种种矛盾和问题。因为人是最复杂的群体,人心惟危,利在一身。生活中的真实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而微妙的灰色。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关注和批判,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然而,陈开平的创作并不仅仅是对社会的批判。他的作品中还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他笔下的人物虽然都是普通百姓,也都拥有自己独特而真实地内心世界,面临种种困境,却始终坚持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这种对人性的坚韧和生命力的描绘,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引起读者的共情。
《白鲜肉》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乡土文学佳作,也是陈开平先生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可以看作是他几十年文学实践的一个总结。他用那颇具诗化和象征意义化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并探讨生命的意义,这种探索很有意义。在作者笔下,每一个场景都是如此真实和动人心魄。在这些场景里,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意味:对语言形式进行颠覆、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重新审视。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也成为了陈开平小说创作最重要特征之一。
在《白鲜肉》中,他对小说文本的探索的足迹,清晰可见。尤其是《白打地》《木履》。表面看,小说仍然是现实主义叙事,实质融入了浪漫、魔幻、超验等现代主义元素。创造了一种既是传统现实主义亦是“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的独特小说文本。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于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文化思潮,强调破碎、解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像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用寓言的方式,烘托出反乌托邦的主题。或在虚构与现实之间,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失落,并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诗意世界。在陈开平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后现代主义的元素。他的小说常常打破传统的叙述形式,运用颠覆性的角色塑造、多元的视角和跳跃的、碎片化的情节,使得故事充满了开放性和思考空间。重点放在日常生活的细节的处理上,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揭示出现实社会中权力、性别和身份等问题。
《白鲜肉》开篇就写道:这本小说的成型,源于一场在都市的梦境,作者没有梦到父亲,反而梦到了父亲的义子。基于此,才写文章让义兄说话,说一说那个时候的天和地。从而有了《白打地》,有了《木履》、《那村叶儿六月黄》,最后也就有了这本结集出版的《白鲜肉》。
“当我在梦中醒来后突然想,我的家族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有着那样不一般的品质,又如此的跌跌荡荡,这个家族或者是我这个家庭应该隐瞒着一个较为深厚的故事,或者应该编一个同样深厚的故事才合乎情理,就这样第一篇《白打地》就诞生了。”陈开平如是说。“作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生存’、‘延续’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陈开平先生笔下,小说成为传达人类思想与情感最重要工具之一,并凭借其简洁明快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欢。《白鲜肉》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魅力,受到好评,成为一部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3?1?3
首先,独特的文学理想。
作品潜心于表现一个时代的人性。人物基本都是围绕女性来描述的,站在自然人性的立场,观察和思考陈楼村的环境,人文,精神,文明等现象。
其次,丰富的结构体式。
故事不拘常格,文体也不拘常例。在结构上追求自由,随物赋形,灵活运用对话、书信、民歌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在表现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等方面也显得更加灵活。这样做不仅使整个作品更加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对于文学艺术尝试的勇气,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小说形式的新鲜感受。另外,他常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将多个时间线条交错呈现,从而使得小说更具有层次感。
再次,简朴、准确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白鲜肉》最大的亮点之一。作者运用简朴而又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陈楼村里各色人物和他们所经历过的生活事件。“格调古朴,句式简峭,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文字简练明快,语言精准,形象饱满逼真,表达力极强。他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虚幻的阅读体验。并通过农村生活经验和感悟将故事情节描述得深入浅出,既符合当代阅读需求又具备高度审美价值。这种独立风貌得力于作者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毋庸置疑,陈开平是一位精通文字艺术并运用自如的作家。不仅如此,由于其语言极具张力与节奏感,并能够灵活地处理好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等元素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读者心中营造出一种强烈而清晰、诙谐而尖锐、幽默而沉重、激进而深邃等多重复合感受。
最后,是温柔的田园情调。
淡化情节,以清淡的笔调书写自然美。《白鲜肉》强调温柔的田园情调,细腻地描绘了恬淡的田园风光与独特的民俗文化,并注重探索“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展示出浓郁的乡土味道。小说如溪流潺澴,不疾不徐。“满堂春”、“红杏”、“白鲜肉”三位女性都是以它们与本土环境、本土文化及陈楼村社会生活为背景展开刻画。通过细致入微地描述农村环境下女性角色所遭遇到的社会问题及心路历程,突显出精神状况逐步走向崩溃边缘的过程,并结合本土民俗文化特征,营造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细腻场景。如《木履》首章“祈雨”一节,整个故事背景都设定在一个小山村——陈楼村内,环境纯净、优美,给人舒适怡然之感。此外,在描述陈楼村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白鲜肉》也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网友桐花客说:“陈开平先生的文章,非是涌泉,是从亲情流向季节,以咸泪流向甘醇,令人品味。”评论家风生水起说:“人的禀赋和灵性是可以唤醒,很多天资纵横的人,即使没有受到正规教育,也最终歪歪扭扭地走到路上来,而且一但上路就灵性勃发,陈开平就属于这种人,对于文字有天生的灵感和驾驶力,会很精确地用文字表达其其细微的感觉甚至是潜意识。”
总之,陈开平的小说,既有超越时代束缚的普遍价值观念,又能够通过各种手法将抽象思想转化为直接的可观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笔下,写实主义的现实关注与后现代主义的大器晚成相互渗透,共生共存,在行文上达到了完美的协调状态。他的创作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更揭示了人性的光辉,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这部小说集,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关于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深度报告,也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
2025-05-19
2025-05-18
2025-05-18
2025-05-15
2025-05-14
2025-05-14
2025-05-12
2025-05-12
2025-05-09
2025-05-09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