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湿地公园之美 来源《张掖日报》
来源:张掖日报 | 作者:周步 | 发布时间: 2023-08-28 | 5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张掖湿地公园之美


周步


甘州城北就是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这大概是距离市区最近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了。城市和公园只隔一条马路。这条马路长约五公里。也就是说,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长约五公里。五公里的湿地公园和城市连在一起,在很多地方,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就是如此。

我是土生土长的张掖人。但说来惭愧,我对张掖最主要的城市甘州,基本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形象认知。二十年前的甘州城区,不足现在的三分之一。去年冬天和几个朋友去黑水国故城,途经新城区的时候,看到一处处开阔而又大气的建筑,朋友说这就是甘州新区。二十年前零零散散的民房和荒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时尚敞亮的楼群。看到这样的景象,我怎能不满心欢喜。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1300多公顷。1300多公顷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你沿滨湖路或湿地公园走一圈,大约得十几公里的路程。我没有沿着滨湖路和湿地公园完整地走过一圈,但这个秋天,我却到湿地公园里去了三次,途经一次。

第一次直接去了居延湖。“居延”这个词汇与张掖渊源颇深。那是汉朝初期,张掖郡境内设置了张掖属国和居延属国两个行政区域。在这两个区域生活的基本是匈奴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居延海隶属张掖郡。这也是张掖市中心钟鼓楼北面匾额“居延古牧”的由来。时间是深秋的下午,阳光正好,我和女儿从居延湖开始,由西向东,穿过甘州府城,一直步行到了芦水湾民俗度假村一带。湖水清澈,芦苇茂密,天空湛蓝,这时候的花朵还没有完全凋谢,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鲜艳。复原的甘州府城,因其周边视野开阔,路过此处的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上一眼。曾经的甘州府城是一道多么令人神往的风景啊,可惜我们再也看不到了。站在新建的甘州府城面前,我仿佛看见一个个大德先贤和将帅志士从这里走过,去往遥远的西域。

第二次走进湿地公园也是一个下午。那几天住在北兴家园,闲暇无事,便信步走进湿地公园。之前多次看到有人在湿地公园栈道上的照片,今天至此,才知道他们照相的地方就是这里。也由此可知,这是湿地公园值得“到此一游”之处了。沿着栈道,在茂密的芦苇和树林里,我左拐右转,跨桥越径,行进了数百米,在一湾水池边,看鱼跃浅底、野鸭嬉戏,真的是别有一番情趣。关于甘州城北的篇章,我读到和最喜欢的是明朝诗人郭绅的那首《观刈稻》: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这首把甘州美景娓娓道来的诗歌,真的有一种抵达心灵深处的欣慰。其实,这也是我一而再再而三来到甘州城北和描写甘州城北的缘故。

第三次到湿地公园,是因为第二次去湿地公园的时候太晚了,总觉得有好几处景点没有看够和没有看到“每至秋深一望黄”的最佳景象,于是约了朋友赵胜来,一同前往。胜来说,他住的地方穿过滨湖路就是湿地公园,这几年有空就去公园,享受湿地公园的新鲜空气。在这个“湿地通”的陪伴下,我才知道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有观鸟亭、景观桥、生态垂钓园、丹顶鹤繁育中心、飞禽保护区、湿地航道、激情漂流、游船画舫、苇塘垂钓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也是这次,我看到了白鹭等水鸟,也看到了百米荷塘,当然也看到了诗人郭绅笔下塞上江南的绝胜美景。之后,我又去了趟乌江,在那里,我才猛然醒悟到郭绅笔下的《观刈稻》,写的是水稻丰收的景象,而不是芦苇“一望黄”的景象。

又过了数天,有朋友相约,我们去北武当。途经甘州城北更北的地方,我看到大片的芦苇遮天蔽日,在秋风里摇曳生姿,百媚千态。我们停住车子,在那里欣赏深秋芦苇之美。我敢说,这才是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最恣意的汹涌之美和澎湃之美,这才是塞上江南张掖秋天最壮观的辽阔之美和绝胜之美。

一个月的时间去了三次张掖湿地公园,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要不是因为疫情滞留在张掖,我肯定不能数次欣赏湿地之美。所以我在想,生命中不如意的事情,未必不是人生最如意的安排。

原载《张掖日报》2023.7.21



周步,甘肃山丹人。现居北京。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写作题材以西部地域历史散文居多。作品获第二届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等国内五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2012年中学生最喜爱的散文》等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文学网站总编。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