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华散文二篇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邱明华 | 发布时间: 2024-01-25 | 781 次浏览 | 分享到:

茶山情怀(外一篇)


文/邱明华


风景秀丽的营盘梁上,有一个名叫茶山的旅游景点,每年三四月采茶季节,四面八方坐着汽车来的,乘着火车飞机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不光是旅游观光,还想品味茶艺表演聆听茶歌高唱,感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呢!


一九九一年的春天,当时的茶山,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怎么办呢?在茶山工作的党员职工张贤贵“临危受命”,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为了满足游客的情趣 ,他开始临阵磨枪,现学现卖,凭借对茶文化的领悟,他表演的茶艺如行云流水一般,唱的茶山飞歌声音浑厚有磁性,第一次的开场就赢得了游客的热烈掌声。


张贤贵何许人也?他是八十年代中期毕业于农校的老牌中专生,从普通员工到党员干部,他就像老黄牛一样一心一意扎根茶山,一步一个脚印勤耕细作,他把青春年华撒满茶山每一寸土地,开出了一朵朵惊艳的花,芳香飘向了大江南北。


这是怎样惊艳的花啊,招引蝴蝶飞来?茶山在当地不但是旅游景点,还是研究茶叶品种的基地,目标既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又是推陈出新促进古老茶山不断生机盎然。张贤贵在服务茶山景区的同时,还致力于茶叶的研究,2他在茶山里搭建了一个苗圃,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先后选育出大叶泡、茶山1号、2号、26号等20余种不同形态的单株,这些品种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每天精心照料,观察每一株的变化,并将数据记录在案,通过反复实验, 多年的研制终于有了回报,这一株株幼苗凝聚着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培育成功的那一天,从来不流泪的他哭了。那晚,他在苗圃,和他的“孩子”一起睡着了,这可能就是他这十年来睡得最好最踏实的觉了。


他参与研制的富栖银针开发项目,也先后获得香港食品博览会金奖,杭州国际茶文化节银奖,一时间他声名鹊起,海内外纷至沓来的专家学者为此还在茶山下的五省会馆里开了一次高峰论坛,研究探讨茶山的茶文化,茶山的起源,茶山的茶,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辩论,最后的结论是:茶山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自唐代以来,茶山的绿茶,就是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京城,成为朝廷的贡品。现在张贤贵研制的富硒系列茗茶,要比唐朝皇帝喝的茶好很多了。


小有名气的张贤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记者这样问他:“在茶山这么多年,最遗憾的事是什么?”镜头的他突然不说话了,眉毛紧皱,似乎陷入了沉思,他说出了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


那是一个冬天,茶山扩大了生产,由原来的茶叶制作小作坊,变成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要在外地采购一批先进的制茶机械,领导要派一个懂机械的内行去,可是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就主动请缨:“让我去吧!”领导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你爱人都挺起个大肚子,都快要临产了,还是让别人去吧!”他又说:“我是内行不会受骗,不能叫国家受损失”,领导见他执意要去,又考虑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就同意了。没想到的是,他一走半个月,其妻就在他走后的第十天,不幸难产小孩夭折了。这件事就像一座山一样压在心里,通情达理的妻子虽然没有埋怨和责怪他,但他却对妻子充满了深深地愧疚,这也成了他今生的痛。


张贤贵扎根茶山三十年,热爱着茶山一片片云梯似的绿色海洋,也热爱着茶山的每一寸土地,更对和他一起努力,一起进步的职工有着深厚的情谊,他心里装着职工的冷暖,也装着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一年秋天,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干涸的几条沟冒出了山洪,整个茶山似乎被淋透了,看到山体有几处小垮塌,他敏感的预见到一处偏远的茶山宿舍情况不妙,他顾不着大雨磅沱,心急火燎地赶往宿舍所在地,当机立断组织撤离,一向对张贤贵敬重的职工和家属,非常信赖地听从他的指挥,大家伙儿刚从后门撤到安全地带,脚还没有站稳,就看到倾刻间,巨大的泥石流就从职工院坝轰然而下。多年过去了,一旦提起这事,茶山的人都无比感动,他们说,不是张领导,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张贤贵在处理个人敏感问题的焦点中,不是顺乎接受当仁不让,而是通盘考虑礼让为先,这也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的试金石。张贤贵的妻子是茶山的临时工,上级考虑他的突出贡献,曾拨给指标让其转正,但他主动放弃非把指标让给别人,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就连他的老岳母也曾找上门来,质问他:“贤贵,转正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事,你怎么就轻易地让给了别人呢?”他握着岳母的手,微微一笑说:“妈,您想想咱们的职工,有的干的时间都不短了,特别是李二黑家,家里几口人要养活,他比我更需要这个指标啊!”老岳母听后,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再也没有过问此事。


张贤贵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由于他常年辛勤在野外工作,饱一顿饥一顿,所以胃病经常缠身煎熬,上级考虑到他的健康问题,三次做工作,调他到条件较好的市区,他却一再推脱,婉言谢绝了,他说:“感谢组织的关爱,我在这里已经住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感情,我离不开茶山……”



 坚守小站


一声声巨响之后,陡峭的牛头山被活生生铲平了一半,三十几台推土机日夜轰鸣,把塌方一车车推走,填平了五十多米的一段沟壑, 这是千里襄渝线上,当年的铁道兵为了修建火车站,曾上演的一幕“愚公移山”。


这填平的沟壑建起了名叫向阳的小站,一个新时代的“愚公”就在小站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默默地坚守着。这个“愚公”,四十多岁,总是穿一身干净整洁的铁路制服,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走起路来铿锵有力,表情看似有一些严肃,但接近后,性格却很温和,他就是小站的站长杨中锋。


杨站长是外地人,分配到巴山腹地的小站工作后,就爱上了小站,也在小站成了家,妻子是小站所在镇上的小学教师,平时他的生活圈子很小,除了家庭,就是单位。他在小站始终铭记入党时的誓词,像一颗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拧住小站的铁道上,为南来北往的列车时时报一声平安!


职工们说,杨站长每天回家吃饭总是来去匆匆,除了睡觉,总是“拧”在铁道上不松劲。是的,排头兵的一言一行,镶嵌在职工眼睛里就是无声的动力,就是榜样的力量;示范岗的风雨无阻,演绎在大山深处的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一个夏秋季节,四川个体户老吴经常发运大米到陕南各站,这次不巧,他到小站卸车时遇上了雨天。老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雨像千军万马奔腾过来,地面上溅起半尺高的水花,二十米开外就看不到人影,大雨封住了大米的去路,老吴在大雨里发愁:这可怎么办呢?如果不及时想办法,一旦大米被雨水寖泡发霉,损失将是不堪设想!正在他无计可施之际,一个亲切的声音传来:“同志,看你这么着急,有啥事需要帮助的吗?”这是老吴半辈子最让他感动的一句话,眼睛顿时放出了一丝光芒, 这不就是小站站长杨中锋吗?他赶紧握住杨站长的手,说:“杨站长,你看这么大的雨,我的这一车大米没有地方卸货啊,你给想想办法吧?”杨站长非常肯定的给了老吴一个定心丸,他说:“放心吧,老吴,在小站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杨站长的话,如一缕春风驱散了老吴心头密集的阴云,紧绷的神经一下舒展开来。只见杨站长说到做到,他叫来十几个职工,亲自安排卸货搬运,腾出车站候车室来放大米,硬是在雨中忙活了几个小时,看到候车室堆成半边山的大米,老吴激动的热泪盈眶,一把握住杨中锋的手说:“杨站长,以前我没有觉得小站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想到在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鼎力相助,让我真心体验到这份真情实意,不然的话,这几十万元的大米就要打水漂了!”


一山东青年小华谈起杨站长帮助他的事,也是非常感动,他说:“杨站长在我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有援之手,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也让我从此爱上铁路这一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春运期间,高中厌学的小华到四川走亲戚,结果未遇上亲戚,返回时无票乘车流浪到小站,没有钱住旅社,就在小站候车室里睡觉,第二天早上,小华还在睡梦中,就被一个声音叫醒,他惺忪的张开眼,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工作人员,轻声的问他:“准备到哪里去?”小华见这个工作人员态度和气,就把实情相告,没想到那个工作人员把他带到他的宿舍,让他洗了热水澡,给他换了干净的衣服,在职工食堂吃了饭,这是他离家出走十来天第一次吃到的那么香的饭菜了。这位细心的工作人员还慷慨解囊,其他职工也纷纷伸手相助,凑足了六百元路费帮这个小青年安全返乡。


最后,小华才得知帮助他的人,是小站的站长杨中锋。杨站长的爱心帮助,让小华爱上了铁路,也让小华感受到人间温暖。通过这件事,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不在东跑西跑了,他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报答杨站长的恩情。后来,小华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铁路高校,毕业后也在铁路工作,他要以杨站长为榜样,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二字。说到党员站长杨中锋,就得说到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知道:铁路安全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他一心扑在工作中,日夜巡查,事无巨细,一次又一次处理了潜在的安全事故。每次车停小站时,他总是会逐个清查每个车厢的安全,比如车厢之间的接头,比如门锁等是否存在隐患,在他的眼皮底下,险情是藏不住的。一次从外地发运水泥的一节货车,由于装载加固不牢固,将车门挤开,他发现后,立即找来铁丝将车门捆绑牢固。还有一次一辆货车停在小站,他巡查时发现一节平板车上冒烟,他赶快发动职工提水、提消防桶,半小时后终于消除了这起火灾隐患。


在小站工作的十余年里,杨中锋连续四年被铁路车务段党委评为优秀站长,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党员。自他上任以后,小站也先后多次被授予“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杨中锋追求的是什么精神呢?在当年铁道兵“愚公移山”的地方,他作为一站之长,对客户公事公办,从不以权谋私捞取外快。有些人认为,有权不使,过期作废,他是不是有点“愚”呢?但是,党风党纪铸造了他的灵魂,他坚守的,不正是置身于大山中的凛然气节吗!


image.png


【作者简介】邱明华,笔名大漠,陕西紫阳人,70后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半朵文化馆研究员,历任《精短小说》杂志副主编、《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副秘书长、《传奇故事•经典美文》原创版杂志副主编、《湖北诗歌》平台编辑。作品散见《诗歌月刊》《延河》《奔流》《辽河》《江河文学》《鸭绿江》《参花》《青年文学家》《岁月》《三角洲》《作家报》等三十多个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和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各大网络平台,作品偶有获奖。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