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黄梅是百万人口大县,也是文化大县,这些年声名鹊起,与黄梅这些年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好有直接关系。县名为什么叫黄梅,县名与黄梅戏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今天就这个问题,做次发言。
一、县名起自黄色梅花
县制是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的。
《说文》“县”字解,曰:“天子畿内,县也。”
据记载,最早创建“县”制者,是楚国。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屡次攻陈,陈国的诸侯是虞舜的后代。楚国占领了鼎鼎大名的虞舜后裔的土地,有些为难。周天子的王畿,即叫“县”,楚国就在陈国土地上建立了“县”制。但那时“县”的建制未推广开来。
春秋时期,“县”最初设置在边疆之地,当时的秦、晋等诸侯大国把新兼并的地方设置为县;到了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推广到内地,渐渐地在边疆之地设郡,郡的面积比县大,但是地广人稀。战国时期,边疆逐渐繁荣起来才在郡下设县,逐渐产生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确立郡、县二级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隋唐以后,县相继隶属于府、州(郡),或军、监、厅。
汉朝以后,各个时期、各个地方或同一辖域因行政区划制度的不同,县隶属郡、府、州或军、监、厅所辖。
国民政府时期,之初为道所辖;之后撤道制,直接隶属于省(特别行政区);之后改隶属于行政督察区、直辖市或特别行政区。
黄梅是千年古县,设县较早。据载, 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黄梅境内即建有寻阳县,至隋开皇十七年(597年)频繁变更隶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大业三年(607年)改蕲州为蕲春郡,属蕲州郡。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县置南晋州,拆黄梅为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八年(625年)废南晋州并县复黄梅,属蕲州。五代(907年至960年)属蕲州。宋至道三年(997年)属淮南路蕲州蕲春郡,后改属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淮西宣抚司蕲州,二十三年(1286年)属湖广行省蕲州。元皇庆元年(1312年),县尹樊懋件迁县治于今黄梅镇。明洪武九年(1376年)隶湖广布政司黄州府蕲州,十一年(1378年)改属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年)复属湖广布政司黄州府蕲州。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湖广布政司汉黄德道黄州府。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北布政司黄州府。1912年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属鄂东道。1932年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36年1月2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以长江为界",划定鄂赣省界,将原属九江县的江北封廓二洲、团牌州划归黄梅,7月1日,两省办完交接手续。1940年属鄂东行署,1945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8日,黄梅全境解放,属黄冈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后改称黄冈地区)。1996年撤销黄冈地区建黄冈市,属黄冈市。
对黄梅县名的来由,多认为因境内有黄色的梅花而得名。 我认为有道理,
梅花多为红色、粉红色、白色、淡绿色,除腊梅有黄色外,呈黄色的梅树花蕊稀少。黄梅县以特色梅花任命县名好记,也有特色。
梅花被誉为“中国民族精神的典型载体”,中华“梅”文化独具特色,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美学价值,以“梅”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古梅树的考证,成为文化界人士关注的热点之一。此前,中国梅州市中国画学会张杰会长认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梅树是湖北黄梅县蔡山的晋梅,其次就是浙江天台国清寺的隋梅,但是经科学测定,晋梅和隋梅大都非原木古梅,而是原木之分木,或是二度梅。最近些年,以唐建教授为主的爱梅人士,陆续在云南永平县博南一带,发现了多棵原木的唐梅和宋梅,丰富了古梅文化。这次我和唐教授到黄梅蔡山近距离观看已盛开欲谢的晋梅,也认为系千年古树枯倒,在蔸上分木,重新生长出的二度梅,仍然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二、县名生发黄梅戏
中国剧种的名字,多与地名有关,如京剧是北京剧种,越剧出自浙江(古时浙江属越),豫剧出自河南,评剧产生于北方地区;地方小戏,如湖南花鼓戏出自湖南,潮剧出自广东潮州一带,琼音出自海南,也多是因地产生剧名,如此等等。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产生自黄梅县,也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大剧种的出现,与当地厚重的文脉分不开。隋唐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黄梅人才辈出,有瞿九思、帅承瀛等重臣名士;四祖五祖的禅宗文化,影响中国甚至输出海外。同时黄梅的工匠精神和多样文化发展很快。朱元璋在停前设有驿站,以便驰马长江两岸的联络。明朝很看重黄梅的工匠,有文物表明,南京明城墙的墙砖中,有“黄梅造”字样的宫砖:2017年,文物专家还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四川江口沉船中,居然发现有“黄梅县”字样的银锭。黄梅能为明朝打造货币,说明工匠水平很不一般,深得大明王朝青睐。
那么,黄梅人是怎样创造出黄梅戏的呢?
我多年前曾到黄梅县文化馆查阅过有关资料,几代黄梅戏研究工作者留下的著述表明,黄梅戏起源与黄梅流行日久的采茶调分不开。自唐代,黄梅就多茶山,采茶女习惯边采茶边哼歌;到明万历年间,黄梅采茶山歌更甚;到明末清初,民间艺人将黄梅县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畈腔、采茶山歌,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歌舞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民间地方戏曲——黄梅戏,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黄梅之所以能培育出黄梅戏这朵艺术之花,是与其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分不开的。由于黄梅“枕山跨岭,襟江带湖,川原寥廓,水陆通衢”。加之与古城九江隔江相望,因而这里开化较早。黄梅地处“吴头楚尾”,在地域文化上深受楚歌、吴讴的影响,使自身特色的民歌、山歌得以蓬勃发展。据史书记载,明清之际,黄梅歌风很盛,尤以采茶歌为最,黄梅东北山区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上山采茶,他们用山歌小调或叙事民歌的形式,或独唱抒情,或彼此唱和,于是就产生了黄梅采茶调。清道光年间,大学者别霁林在《问花水榭诗集》中描述了黄梅采茶歌的兴盛:“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别霁林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这个附注充分说明,清道光初期,黄梅人根据近事编剧并唱戏已成习俗。
三、黄梅戏传到安庆得以升华
黄梅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地处长江北岸和龙感湖之间,旧时大部分地势低洼,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1938年,黄梅县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水灾65次。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以学唱黄梅戏逃荒谋生,以打连厢、唱道情方式行乞他乡求生存。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在山区与江湖平原之间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1958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问省委领导同志:“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在场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代省委领导同志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对黄梅戏音乐有独到研究的老艺人、国家二级作曲翟乔松,2008年10月曾在县城对笔者说,黄梅戏从发源到发展,经历了道情和独角戏、两小和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伴奏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在黄梅县完成的,后者是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实现的。清乾隆、道光年间,黄梅戏经安徽宿松和华阳河传到安徽后,一直沿袭着“三打七唱”形式。到上世纪20年代,在安徽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黄梅戏开始尝试吸收安庆语言、民歌小调来改革黄梅戏的唱腔、道白,借鉴徽剧表演艺术来丰富黄梅戏的表演程式,使黄梅戏具有安庆地方特色。上世纪50年代初,安庆黄梅戏剧院成立,并经常到此前早已成立的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交流、取经、查找戏本或资料。五十年代后期,安徽黄梅戏剧院把曾在黄梅县流行的黄梅戏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加工成《天仙配》演出,引起上海电影制品厂注意。1963年,由桑弧编剧,顾而已执导,安徽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天仙配》,被搬上银幕。一时间,黄梅戏名声大噪,广为人知,大大提升了黄梅戏在全国五大剧种中的地位。
四、 黄梅人热爱黄梅戏
黄梅戏是黄梅人文化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梅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有戏。”全县除政府财政支持的于1949年6月成立的县级剧团外,民间剧团就有100多个。无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主人都会请戏班子唱戏助兴,每年演出场次最少也在500多场。
黄梅不仅戏班子多,黄梅人男女老少也几乎都会唱黄梅戏。倘若宾客或游人到黄梅参观、旅游,随便叫身边的黄梅人,无论是大人小孩,叫他们唱一段黄梅戏,没有不会的,只是水平高低而已。
在黄梅,每到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差不多方圆几十里处处都能看到黄梅戏。比如,我儿时生活的地方,有着千年历史的停前镇原名清江驿,流经镇前有一条宽50多米、长几十里的清江河。每年正月里,清江河白花花的沙滩上总会搭起一个大戏台,由区里(那是建制叫停前区,后来改为镇)文化部门或知名人士请本县或乡间剧团黄梅戏名角儿来此演出。一演就是十天或半个月,每天演出的剧目不重样儿,什么《打金枝》、《女驸马》、《天仙配》等,应有尽有。演大戏也红火了当地卖小吃的小贩生意。当地老百姓包括安徽宿松的戏迷把到这里买小吃、看大戏当成享受,他们或举家男女老少,或带着前来串门的亲友,在河滩细软的沙地上席地而坐,惬意地嗑瓜子、花生,吃着麻花、糖果,美美地和着台上演唱的戏文,哼着,叫好,成为一道特色风景。据当地老人说,正月清江河滩唱大戏的习俗,延绵起码百多年。
而今,条件好了,尽管在户外赶庙会看演出也是一种消遣,但更多来此参观、旅游者选择到县城条件好的黄梅大剧院,看黄梅戏整出大戏或折子戏。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县涌现出乐柯记、王艺修、胡亚莎、易春华、吕金姣、黄东风、吴红军、周洪年、余文新等一批在黄梅戏艺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黄梅县黄梅戏剧团多次进京演出,黄东风、周洪年、郭华阳、湛志龙、王慧君等一批代表当代水平的中青年演、编人才在舞台上脱颖而出,那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倾倒了京城无数黄梅戏爱好者,也使人更多地了解到黄梅戏的源与流。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市申报的黄梅戏,双双并列入选“传统戏剧”名单。周洪年等青年演员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项目传承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也因此名声大噪,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并先后获国际奖、国家奖多项、省级奖数百次。
据悉,近年黄梅县除经常送“好苗子”到安庆黄梅戏院校进行深造,安庆黄梅戏剧院也经常来黄梅参加演出交流。2023年夏,黄梅县委县政府举办的全国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吸引了全国17个省(包括安徽)的戏迷来到黄梅县参加演出,热闹非凡。
黄梅县注意培养黄梅戏后续人才。据悉,县剧院与鄂东中等专业学校等联合开办“黄梅戏艺术实验班”,请黄梅戏著名演员或有造诣的专家讲课,定期定向培养有发展潜质的学员。学员考试合格毕业后,再充实到全县各职业黄梅戏剧团。
人才兴,事业旺。而今的黄梅戏人才一茬接着一茬,呵护着五大剧种之一的这朵地方戏之花,让其在故土上越开越艳。现在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已升格为湖北省黄梅戏艺术剧院,体现了传承发展黄梅戏发源地的黄梅戏,需要有更大的作为。
(2024年3月2日于黄梅)
作者简介:王谨,笔名梅仁,原籍湖北黄梅县,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亚洲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乡兴融媒网总顾问。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1
凤河映月 诗颂中华——北京2024“凤河杯”全国原创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18
2024-11-18
2024-11-17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08
2024-11-07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