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颜色——知名书法家张一泓的魅力人生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刘书良 | 发布时间: 2024-04-05 | 942 次浏览 | 分享到:

           


1


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了几千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从商代的甲骨、钟鼎、石鼓等拙朴遒劲,秦代的小篆、简帛的圆润随意,到汉代钟繇的奇骏、张芝的潇洒及至晋代王羲之父子将书法推上了顶端,随后南北朝的碑刻以及唐朝的颜真卿、欧阳询、张旭、怀素,元代赵孟頫这些如东升旭日照耀华夏大地千余年,至今依旧领引汉字书法前行的脚步,没有人超越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一代代人追寻他们的脚步砥砺前行,试图接近他们的艺术成就。很遗憾,至今这些书法大师的艺术成就无人能够超越,他们的作品是挂着头顶上一轮不灭的太阳,照亮后人前行的脚步。近代书法大家如弘一、启功、林散之、沈鹏等继承发扬了前人的艺术造诣,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将中国的书法推向了世界艺术的顶峰。

书法界乱象也把书法推向前所也有的高潮,数不胜数的书法家遍地开花。名片上写着大师的名头不在少数,有人干脆把自己挂着某一大师前头,以示自己跨世纪的超越。我还接到“十大书法家”、“书界泰斗”的简介,请求我为其书写评论。我当然不敢贸然下笔。苦想多日,无论如何记不起中国书法大家里有过此人印象。排在启功先生前面的人,我竟然愚钝到了一无所知。还有一位“书界泰斗”信誓旦旦地告诉我,把她写出名我在文学界也出名了。迷茫了好久,终不得其解。与78岁的书法家张一泓先生畅谈半日,心结豁然打开。所谓的“大师们”把书法艺术当成商品推广获取利益,手段才会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到头来搅动书法界乱象丛生,亵渎了书法艺术纯粹与崇高。

张一泓书法


张一泓书法名声不在大师的圈子里,甚至在一省界里都不那么亮眼。缘由他不善多言,即便参加一场书法研讨会,他也不肯抛头露面宣扬自己的成就,多半是一个聆听者。但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并没有埋没在喧嚣的氛围里。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鉴定家单国强先生看见了张一泓书法作品眼睛一亮,单先生作为国宝级的著名鉴定家,他的许多时间根本不能由自己支配。他无力改变江湖体、丑书狂飙操弄,也无法阻止中国书法艺术混乱的局面,他只能哀叹审美出现了疲劳。张一泓书法展出,无疑是书法界出现的一股难得一见的清流。称其书法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笔力遒劲,力透纸背,点划随意,自然得体,尽显大气磅礴又风流儒雅之势,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已经占据了书法界的“制高点”。单国强先生激情地写道:“ 张延明畅临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有效地运用‘学书之道,先行:学书之法,领悟关键’;提倡‘厚今而不薄古,传统而又创新领悟书法家的书法之意与势,融入自己的笔法与气势,力求作品有创意有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观其字集,无论行、草,个个呈现出笔锋劲健,功力深厚,遒丽古雅,洒脱飘逸,洋洋酒酒,气势开张,结体舒展。书法其运笔如刷,笔力道劲,力透纸背,结态造势展肥美,丰肌而神气清秀,且笔势雄浑,圆厚而苍浑,气势放纵而重安详,伟岸宽博,笔墨流畅,点画随意,自然得体,内藏筋骨,寓于柔,突大气磅酬又风流儒雅之势。其狂草,奔放自然,气势恢宏,千变万化,像腾飞的巨龙,像展翅的雄鹰,像飘舞的彩绸。其简帛,在承继篆书中锋用笔的同时,藏露并用,藏头护尾、蚕头雁尾,能放能收,方圆兼用,笔法率性自然,雄健浑厚,朴茂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整。此外简帛中常见一些装饰性很强的夸张笔画如竖划、捺划,无意识增强了书作的节奏感和艺术美。”


书法家张一泓近照


单国强的评语无疑是对张一泓书法的高度认可与肯定。界内人都知道单国强这个璀璨的名字,也知道他在业界的权威。单国强为他人书法书写评论的并不多见,却对张一涨书法评价大开绿灯,称其作品“厚今而不薄古,传统而又创新”,近年来并不多。

张一泓是张延明的笔名。因为崇拜唐代诗人喻凫,读了他的诗文“银地无尘金菊开,紫梨红枣堕莓苔。一泓秋水一轮月,今晚故人来不来?”随即把自己的笔名字改为一泓,发愤提升自己书法造诣。


张一泓书法


2


张一泓书法兴趣来自父亲耳熏目染。父亲老家在天津卫。张家虽不是大户望族,太奶奶却是塘沽地区远近30里的名老中医,尤以正骨名振乡里,收入也高于普通人家,父亲才有机会进入私塾读书。他的授课老师是津门著名书法大师华世奎的弟子,书法功力深厚,尤其对颜体有着独道见解,认为写好颜体字,走遍全天下。父亲无法理解先生高深莫测的说教,但对颜体产生了无法圆说的魔力。父亲四年私塾,没有到更高学府深造,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了。先生说得果然不错,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父亲被招进天津大船坞学车工。“七七事变”日本进关后,工厂倒闭,父亲也失了业。看到一则招工广告,父亲来到辽宁抚顺电机厂,工头也是欣赏他写得一手漂亮的颜体字,又有车工技术,让他进到矿山修理机车。随后,父亲把一家人都接到抚顺生活。张一泓懂事时,父亲已成为那一带邻里最有学问的人。旧历年前才是父亲大放光彩的时候。矿山有文化的人不多,北方人家贴对联如同过年吃饺子一样重视,只有大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年才算开始。


张一泓书法


张一泓书法


父亲从不拒绝邻里的请求,更把为邻里服务当成一种至上的荣誉,仅此父亲在邻里间很有威望。父亲写对联时,六岁的张一泓成为父亲的助手,帮助父亲扯纸磨墨。父亲得意地告诉张一泓,只有写得一手好颜体,就不愁捧起吃饭的碗。在父亲的推广下,张一泓看到了书法应有的魅力。他拿起笔时,父亲扔给他颜真卿的大字麻姑仙坛帖让他临摹。字帖纸边已经卷起了,父亲在这个字帖上下的功夫太多了。父亲还用教书先生的话谆谆教导他:“学好颜真卿,走遍全天下。”张一泓并不理解父亲说这话的含义,他的悟性很快走进字帖中,父亲没有表扬他,而是指指点点书法上的不足。凭他的聪颖,书法很快就有了模样。再过年时,张一泓还是父亲的助手,父亲忙时,小学生的张一泓也扯上红纸写上两幅,贴对联人家并没有看出不一样来,这是对张一泓极大的纵容和鼓励。

张一泓高中毕业备考时,文化大革命来了,各大高校停止招生。毕业生没有卷起铺盖回家等待大学开考,而是加入红卫兵组织,造反的矛头指向了学校的领导。张一泓的一手好看的颜体字受到重用。学校里也有大量草纸供他使用,从东墙到西墙张贴的几乎都是他的书法展览。写大字报成为了主要宣传方式,张一泓的毛笔发挥了用场。潇潇洒洒的毛笔字贴在山墙上或被串起来挂在场院里被人夸耀,张一泓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很快,本校另一班的毕业生加入宣传队,打破了张一泓一家独大的局面。张凤舞同学也学颜体,幼年时拜抚顺一名有学养的书法大家为师。名师出高徒,同学颜体书写流畅,大方得体,谁都能看出功力在他之上。


张一泓书法


这对一向自傲的张一泓心里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他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能人在前头。勾起了他发愤的情绪,下决心追赶张凤舞同学。两年时间果然跃上了高楼。张一泓与张凤舞同学也成了好朋友。

很快,他们告别了学生时代,张凤舞同学上山下乡去了农村,他则应征入伍去了樟子岛。虽然天水一方,他们还有书信往来,探讨人生、交流书法。命运多舛,同学突发疾病去世,张一泓则缺少一个比学赶帮的益友。部队里,他的书法也有很大提升,但部队并不能随心所欲地铺纸临习书法,只有在活动时才能一展笔墨。但他没有放弃研习,节假日都是他自由支配的时间。经历了十年的部队磨练,他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大连工作。八十年代初,中国书法风起云涌,激起内心情感。从颜真卿开始,重走临帖之路,这一走就是三十年。


张一泓书法


3


海滨城市并没有为张一泓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居住在八平米陋室里,一张写字台让给儿子学习,自己只能坐在简陋的沙发上,用膝盖支撑着一块图板,铺上旧报纸学习书法。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临帖上,引起妻子极大不满,这种不满情绪过了许多年才得以平息、获得到支持。那时,张一泓家里不富裕,买不起宣纸,他每月就把单位的废报纸抱回家,全部用在了临帖上。日积月累,书写的废报纸堆满了楼梯洞,邻居见了,惊异的问他:“你是书法老师吗?”

为了开拓眼界,张一泓陆续订阅了中国书法、书与画等报刊杂志,购买了几乎所有的历史名家字帖。他养成了读帖的习惯,无论是在家还是外出总要随身携带一本字帖,边看边用手指在腿上比划,久而久之,眼界明显提高了。


张一泓书法


张一泓深知入帖容易出帖难的道理,在临习并掌握了颜体书法的特征后,踏上了遍临古帖的道路。他开始学习赵孟頫,在挺拔浑厚,雄劲开阔的基础上,揉入赵体形意结合,增添了儒雅的文人气息。同时兼习吴昌硕石鼓文、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大篆,临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等隶书,力图融入古朴风貌。临习张旭古诗四帖,怀素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自叙帖等狂草,追求古人书写时心得。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苦练,几乎临遍了所有的名帖张一泓却陷入了难以进展的苦恼中。

张一泓放下笔,寻找自己在书法学习中的问题,从古今的书法评述中寻找答案。清代钱永说,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其为书法家。近代的书法大家也提倡要写百万字的小楷,方能入门。他悟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心浮意燥,急于求成,静不下心来,不可能取得学习的深入。于是决定暂时放弃以前的学习方法,静下心来,专心写小楷。他先从王羲之的黄庭经入手,后改赵孟頫的汲黯传,一遍一遍的临习,为了磨练自己的毅力,他用了三年的业余时间用毛笔抄写了《三国演义》全本,耗小楷毛笔36只。之后又录写了诗经、易经、道德经、南华经、楚辞等古典名著,抄录了全唐诗中的李白、杜甫、王维卷,全宋词中的苏轼、辛弃疾卷。这期间,有书法界朋友来访,惊呼他这样练字,岂不毁了自己?听后,他不以为然,答道:“磨刀不误砍柴工,何以为毁!”为了克服当兵时喝凉酒造成的手抖毛病,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都要站立悬肘写一阵子小楷,久而久之。写字不再发抖,从而克服了浮躁情绪,养成了静雅的风格。


张一泓书法


“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张一泓以郑板桥这句名言激励自己,在扎实的书法基础上,在艺术道路上大踏步前进,他不谋求一时的经济实惠,不走江湖书法家的套路,扎扎实实的遍临古帖,寻求突破。他楷草隶篆各体均不放过,既追求大篆,汉简的古朴随意,又汲取魏碑的朴拙险峻,更追求狂草的任性自然。


张一泓书法


张一泓书法引起书法界高度关注,有人说他的书法可以开宗主派,也有人把他的书法作品推荐给书法大家审读。这让张一泓内心不安。从打6岁起,他跟随父亲学习书法,至今70年了,他从不敢对自己吹嘘一句,多是谦卑地请人指教。202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单国强在审读北京地铁书画展中,一眼盯上了张一泓的书法作品,反复看了多遍又掏出放大镜反复揣摩,发现珍宝似地问工作人员:“这个作者在北京吗?我想见见他。”

工作人员告诉单国强,作者张一泓是辽东半岛人,不在北京居住。单国强才遗憾的摇了摇说:“这才是大家的作品。好长时间没见到了。”工作人员也感到好奇,说道:“那单老师给张一泓作品做个点评吧。"单国强没有迟疑,随即在纸上写道:“当观者静心定神地回看张延明的艺术作品,透过充满个性的笔,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创新精神,感受到他真诚的品格和高雅的书风,也可窥见他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磨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曲折多姿的审美观念和情感意向。张延明的书法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笔墨当随时代,如果一件艺术品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么创作这个作品的艺术家也不可能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从这一点上说,张延明的书作已经占据了制高点,应该值得称道。”


张一泓与故宫博物院著名鉴定家单国强合影


单国强并不认识张一泓,单国强的评价完全是从书法艺术做出评价。他们有过一而之缘,还是在此后书画展上,工作人员拉着腼腆的张一泓与单国强有了一张合影,单国强甚至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他大加赞赏的张一泓。

因为爱,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在那些打着“大师”旗号四处招摇时,张一泓躲进他的居所揣摩古人的字帜,他不再只盯着颜真卿的字帜,所有能找到的书写方式都会成为他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的范本。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里们简帛书法影印本让他爱不释手。这是在汉、秦两个朝代流行的字体,虽然后人也多有涉猎,简帛书写起来很随意,看起来很丑,一般书法基础很难把控。随着楷书出现,简帛书法逐渐失传。从书法者角度,张一泓更喜欢简帛书法意境,它把书法精髄要义聚于一身。近些年,也有书法家研宄简帛书法,却很少有人能够把简帛书体书写到炉火纯青。而张一泓做到了,得到鉴赏大师的肯定。也有人找上门来要包装他的“开宗主派”,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任何对书法的过分吹捧都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


4


弃多种爱好而专注于书法,张一泓的书法艺术如日中天。然而家庭的不幸几乎让他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上大学的儿子莫名受到外界压力导致精神失常,一个好端端的幸福家庭几乎塌下来。他和老伴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带儿子四处求医。儿子病症越发严重,到了自残自已、伤害他人的地步。在一次发病时,突然把筷子插进张一泓的眼晴里,造成右眼失明。把儿子送进医院才暂缓他们照顾儿子时带来的人身伤害。漏船偏遇暴风雨,妻子也因儿子疾病而身心受到极大摧残,没几年病逝了。张一泓的人生从高处坠到底谷。但是,他不能倒下。他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是简帛书卷把他带入另一种生活状态。每天,锻炼身体完回来,他就会铺开纸临习书法。时间长了,被认为最难的简帛书法成为他的最爱,模仿古人又超越古人,形成自已的风格。78岁的张一泓简帛书法达到了无人启级的高度。因为视力缘由,他不再书写小楷,放弃篆刻,专注于简帛书法和诗文。我们愿张一泓再跃高楼。

以张一泓自填词《浣溪沙》结束本文:

最忆童蒙初试墨,

严尊把手始跋涉。

静心养性苦执着。

临帖读碑寻古韵,

錐沙划漏探新河。

终生猎趣伴蹉跎。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