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英诗歌:《物语》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张学英 | 发布时间: 2024-05-10 | 488 次浏览 | 分享到:

物语


——观典籍里的中国之《天工开物》有感


如果说《尚书》刻录了上古先贤的哲思铭想

那么《天工开物》记载的一定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

尽管她的每一节章都有一个诗意芬芳的名字

但它与诗词歌赋毫不相干

尽管它有着一百多幅栩栩如生的插图

但它和山水写意浪漫情怀毫不相干

尽管它的内容涉及了工农商学兵

甚至更加广泛

但它和功名进取宦海沉浮毫不相干 

恰恰是这些毫不相干

带给我内心深深的震撼


三百多年前

当所有读书人一心苦读圣贤书

只为一朝高中 功名加身

从此位列朝堂 仕途平坦

从此锦衣玉食 人生圆满

只有他——宋应星

这个年少就中举的读书人

做了田间的圣贤

做了坊间的圣贤

做了百姓的圣贤


他也曾做过数载的状元梦

也想成为国之肱骨 为民请命

然而,一个更大的梦想

让他热血沸腾

让他食不知味,寝食难安

让他耗尽一生的精力

让他付出所有的时间

那就是他的禾下乘凉梦

那就是他的天下富足梦


为此他深入田间地头 

造访能工巧匠

遍寻百姓生活中的技巧

搜罗生产制造业的改革良方

历经坎坷饱受磨难

终得好友涂绍煃慷慨解囊

《天工开物》得以刊刻印刷

得以面见青天

得以在民间流传

得以飘洋过海令异邦惊叹

这17世纪最先进的工艺百科全书

让世人感知科学技术产生的力量

让百姓都能把书中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

早日实现天下富足 万民饱暖


三百多年前呐

就有这样一个与土地为伴的科学家

就有这样一个真正以民为本的圣贤

深刻的领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和内涵

并把它付诸于行动

绘制成淋漓着实用之美、劳动之乐的科学巨典


翻开《天工开物》的首篇

《乃粒》告诉我们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

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告诉我们民以食为天

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相辅相成 彼此成全

我想上古的神农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

今天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们都懂得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与和谐

懂得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

懂得小小的种子是改变农作物产值的芯片

懂得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是泱泱人口大国各方稳定的杠杆

所以

那句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珠玉在前

在宋先生的《天工开物》里有了反转

贵五谷而贱金玉

乃粒在前 五谷灿灿

珠玉在后 作为结篇


如今,

我们捧着中国饭碗 

我们吃着中国食粮

人人富足 国泰民安

我们可以告慰宋先生了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想


其实不仅仅是禾下乘凉梦得以实现

宋先生穷尽一生写下的旷世经典

在如今的盛世乾坤

所有的篇章都得到完美的呈现

所有的技艺都得到极致的完善

所有的智慧都得到传承和延展


《乃服》有了更华美的诗篇

棉服麻衣不仅仅为了蔽体御寒

丝绸锦缎不再是寻常人家的奢念

各种面料各种设计各种裁剪

凸显个性的追求 时尚的素简

《彰施》给予生活更缤纷的点染

处处都是色彩的盛宴

《粹精》的工艺日臻完善

谷物的芳香在唇齿间流连

《做咸》的盐场更加辽阔

银粟般的结晶洋洋洒洒何止千石万石

《甘嗜》的记录让我们认识了蜜糖

认识了草木花朵的甘甜

《膏液》调和了我们寻常的生活

日子便有了润泽的质感

最喜欢《陶埏》

因为它让世界认识了中国

无论精美绝伦还是古拙自然

它都在为中国代言


翻开典籍,一路读来

这天工开物的每一节章

真的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干

却真的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字里行间尘世烟火

满纸满篇劳动再现

衣食住行 柴米油盐

清茶澧酒 笔墨纸砚

金银铜铁 斧钺刀枪

每一粒谷子都有培育的良方

每一件器皿都有最精当的处理

每一栋房屋的建筑都有最坚实的脊梁

每一辆舟车的打造都有最安全的保障

每一柄利刃的淬炼都有最炽热的火焰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的时代

能心甘情愿俯下身子在农田里做学问的人

能心甘情愿把前人的智慧传与普通劳动者的人

能心甘情愿抛却锦绣前程为科学技术著书立传的人

才称得上真正的圣贤

后世子孙在天工开物中得到启迪

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

如今的华夏大地九州方圆

万物盛 仓廪满

国力强盛  海清河晏

一切都如先生所愿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