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翔:诗歌是人类情感的皈依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曹宇翔 | 发布时间: 2024-08-11 | 414 次浏览 | 分享到:

  母亲、故乡、童年、铁路、原野、战友……简单朴素的意象,唤起浓郁且厚重的情感,生活的百感交集,命运的曲折复杂,一同构筑辽阔舒展、亲切朴素、滋养人心的诗句,以小我见大我,以小爱点燃大爱,7月29日上午,曹宇翔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学经历、成长经历,让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的作家学员们,看到了泥淖边上风中摇曳的绚烂鲜花。


image.png


曹宇翔: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原的这块土地,唤醒了我的诗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河南是诗歌的厚土。多次来过河南的曹宇翔,对这块土地倍感亲切。这份亲切,源于一些人,源于一些事,源于无数不朽的诗篇。曹宇翔说,到河南来,能唤起很多美好的情感。

       千里遇知音,1990年《人民日报》副刊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大段文字谈及曹宇翔的诗歌。七年后,曹宇翔参加在济源举办的采风活动,在大巴车上与一位小伙子聊天,惊喜地发现,他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诗歌,让相隔两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产生共鸣,这是莫大的鼓舞与感动。

       以诗为引,站在笔架山下的一孔砖砌窑洞前,曹宇翔怀着崇敬,泫然欲泣,诗圣杜甫长眠在这里。与诗圣隔空对话,吟诵千古的诗词,瞬时汇聚脑海,绝唱高踪,不绝嗣响。

       十七岁时,曹宇翔还是一位乡村教师,寒暑假期,他被留下护校。月光倾泻,校园里梧桐树影婆娑,寂落乡村之夜,背诵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曹宇翔说,他从小就受着杜甫诗词的养育。他的诗里也有向杜甫学习的影子。

诗意悄然融入河南人文血脉之中,在白居易故里,听着很多儿童在背诵着白居易的古诗,曹宇翔也想起诗王无数诗篇对自己的熏陶,忆起很多人生细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宇翔的诗歌创作深受白居易叙事诗的影响。

“母亲哟,您的恩情,您的劳累”

       曹宇翔在接受家乡电视台专访时曾多次提到,“是故乡和母亲养育了我。”

       所以,不难理解,讲台上,在他简单做完自我介绍“我是山东人,山东农村的”之后,就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他与母亲的故事。

       高中毕业后,那时候还不兴考大学,身为工农兵学员的曹宇翔被学校留下,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他说,他不想留校,因为离家远,还得让母亲受累。那时,他家庭困难,曹宇翔的母亲每周为他做地瓜煎饼,他就带着一包煎饼和一罐咸菜在学校坚持一周。到了夏天,煎饼要洒一些水才能叠起来,时间长了就会长绿毛,依然得吃。

       谈及母亲,谈及童年,谈起故乡,曹宇翔全神贯注,高涨的声音轻微颤抖,弥烟中隐藏着眼泪。

       写作,一定要写自己最恨的东西、最爱的东西,将心中块垒表达出来。

       曹宇翔讲起了创作《火车向故乡奔驰》背后的故事。1976年,18岁就开启了军旅生涯的曹宇翔,谈及从军后,为给母亲迁户口,火车奔驰在故乡到北京的大地上,想起母亲的不易,想起坎坷的人生,多种情感交织,他早已热泪盈眶,这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摸着他的膝盖,奶声奶气地安慰着他,“叔叔不哭”。富有叙事因素,灵动鲜活的画面感,细节中更是充满了“声音”,透过诗歌,我们离那时的曹宇翔更近了一步:

       “一年年你奔波在探家的路上/济南,泰安,吴村,姚村,绿皮火车/从北京到兖州一夜路程。车窗外/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昏黄灯影里/一闪而过的站牌,吟唱思乡谣曲/你病故的父亲曾是军人。嘤嘤的哭/像风中小柳树,破棉袄揣着上学的/干粮,那个九岁失怙的孩子哪里去了/那个十七岁乡村教师哪里去了/离别故乡时,你十八……”

       一个人能热爱诗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生活的能力,也是对社会、对人生、对亲人、对朋友,一种爱的能力。写作是为了什么,刻记自己的同时也是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爱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自得其乐的同时,唤起更多人珍贵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那是艰辛的青春时光,生活给了我万般磨砺”

       饱满的情感,有爱的情感、恨的情感,还有一股没有缘由的惆怅。

       曹宇翔的家乡在山东兖州的一个农村,往东就是曲阜,是孔子的故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孔子站在村前的泗河上发出的。七八岁时,他常常背着草筐,站在原野上,看着火车,看向远方,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忧伤。童年时期,父亲病故,母亲患有肺结核,奶奶瘫痪在床,祖孙三代相依为命。而乐生精神的曹宇翔,将这种命运的伤感化为人生的力量、写作的力量。

       即便人生旅途要走过一片烂泥,那泥淖边上也有风中摇曳的鲜花,天空也有清脆鸟鸣。

       经历是巨大的财富,人生磨难,内心波折,情感起伏,构成自己的作品,经历化为火焰,化为舞姿……一个作家内心一定要有饱满的情感,人生就有了力量,作品就有了力量。

       钱穆先生的一句话:“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就是你的真生命。”

       曹宇翔说他写的就是自己忘不了的人和事。

       “你站在一条长路的开端目送/张班长,几十年我常常想起你/跟着你走进军旅,改变我命运的人/这是一封寻你的信,人海茫茫/那些引领和相助,叫做恩情”,《班长颂》选自曹宇翔的《用诗句阐明的爱(组诗)》,看似枯燥的题目,其实更显庄重,描写平凡人的平凡事,更具深意。

       高中毕业后,17岁的曹宇翔当了一年乡村教师。1976年,部队征兵,他果断报了名。当时,村里验上了三个兵,只能选一个人,在北京卫戍区警卫师张班长的坚持下,曹宇翔才能走上军旅之路,迎来人生的重要转折。新兵集训结束后曹宇翔再没见过张班长,几十年来,曹宇翔几经打听,依然杳无音讯。他一直觉着,张班长是他的恩人,改变了他的命运。

       曹宇翔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一定要多读书,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没有好作品的滋养,无法凭空创作出好的作品,文学艺术是人类共同的参天大树,写得再好的作品,也只是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一颗果实、一根树杈,我们的营养不仅来源于火热的生活,来源于内心的情感,更来源于大树的根,对我们的滋养,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我们的情感。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