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个村庄——南宁壮府艺术村举办“两岸文化人关于传承王力治学精神与弘扬客家文化”交流座谈会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秋爱 爱婷 | 发布时间: 2024-08-27 | 756 次浏览 | 分享到:

座谈会现场剪影


8月2 5日晚上,壮府艺术村“两岸文化人关于传承王力治学精神与弘扬客家文化”交流座谈会南宁举行。主要嘉宾有来自北京的四通打字机发明人、王力教授儿子王缉志,来自台湾的友人黄进发先生等。

“秋天了,白天太阳依旧灿烂和热烈,是欢迎北京和台湾来的贵宾吧。今晚我们壮府艺术村灯光亮堂堂,亮度不亚于白天的太阳。我们在这里作家、诗人、艺术家、教授、学者、公务员、大学生等,欢聚一堂,欢迎来自北京——著名电脑专家、四通打字机发明人,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儿子王缉志先生及其夫人姜淑菱;来自台湾——世界客属恳亲总会/台湾客家文化协会 高雄分会顾问黄进发先生。欢迎光临绿城、到壮府艺术村交流,传承王力治学精神,弘扬客家文化。特别是有台湾黄先生的到来,把客家文化融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舞台上去,向世界展示,这将是最可期待的好事啦”,南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冯三四的开场白,娓娓道来,掀开一个“两岸文化人关于传承王力治学精神与弘扬客家文化”交流座谈会的话题。


座谈会现场剪影


县文体广电局庞莉局长(右一)与王缉志及夫人姜淑菱、外孙任逸心在王力故居俏像前留影


王缉志及夫人姜淑菱,外孙任逸心在王力书院参观留影


王缉志及夫人姜淑菱,外孙任逸心在大平坡水楼参观留影


王力是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四通打字机发明人王缉志是王力先生的儿子。王缉志与大家分享了王力治学精神,他用24个字概括了王力治学精神,那就是“继往开来、勇于创新、争分夺秒、龙虫并雕、谦虚谨慎、奉献社会”。回忆起父亲王力的点点滴滴。


座谈会现场剪影


(一)致力办学,桃李不言

1945年,王力的研究已经在语法、音韵、词汇、诗律、方言各领域全面铺开,并计划着中国语言学的未来。

当时,中国语言学的人才十分缺乏,王力有个美好的愿望——中国的语言学能人才济济。他在中山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系,亲自设计教学大纲和主要课程。1950年,中国第一批语言学系大学生毕业,王力还在家中为他们开欢送会。

1954年秋天,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成立了汉语专业,王力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刚到学校的第二天,王力便开始着手工作。

为了让汉语教研室发展起来,王力很注重团结,总是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他曾风趣地说:“我为什么叫‘力’,因为我太无力,只好借姓的光,叫‘王力’,就是希望自己有王那样强的力,可是没有用,看来还必须借助教研室大家的力,才能把汉语教研室办好。”

王力为北大汉语教研室的发展殚精竭力,广纳贤才,做了很多工作,培养出了一批批汉语研究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各高校汉语教学和科研的骨干。



王力中学校长秦刚(前右一)与王缉志(前左三)等一起在王力塑像前留影


县文体广电局庞莉局长(前右一)与王缉志等一起在王力故居前留影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王力的《古代汉语》《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等编撰成书。其中,《汉语史稿》则搭出了汉语历史研究的大框架,完整呈现了汉语发展历史。

王力认为,词汇学、语义学、修辞学、词典学和实验语音学以及继承中国传统语文学遗产等等,都是迫切需要做的研究工作。他对汉语音韵、训诂、文字、语法的历史和现状,都进行了精深的研究。他的《诗词格律》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的基本知识;他的《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则体现了他为推广普通话而奔走呼告的拳拳之心。


 (二)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王力在北大度过的32年学术生涯,是他的学术高峰时期。王力的儿子王缉志对于父亲的记忆一直停留在那个伏案工作的背影上。

燕南园60号的小楼里有王力专属的书房,夜里灯亮到几时,王缉志也记不得了。“因为我在家里的时候每次去睡时父亲都还在工作。老一辈学者的勤勉我们真是比不上。”王缉志感慨良多。在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的同时,王力也非常关心年轻一代语言学家的成长。1956年,因语言学刊物鲜少,北大汉语专业的研究成果难有机会发表。王力建议由汉语专业办一个不定期的刊物,以发表青年人的文章为主,由此诞生了《语言学论丛》。如今的《语言学论从》仍是北大青年师生研究发表的主要阵地,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


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博白联络委员会会长陈业武(右二)与台湾客家文化顾问黄进发(左二)等一起


交流座谈会上,台湾友人黄进发发言说,很高兴认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儿子王缉志,王缉志在科技和商业领域有着卓著的成就。特别是在1985年带领团队开发成功了‌四通打字机,很了不起。现真切了解和体会王力治学精神;我作为一个世界客属恳亲总会/台湾客家文化协会 高雄分会顾问代表,在这里,肩负着弘扬客家文化的的一分子使命和义务。我要把王力治学精神带回台湾,让更多的台湾客家同胞了解王力治学精神、了解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同时,也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两岸在王力治学精神和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合作,共同为客家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不懈努力。


第十一届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国-东盟礼仪大赛组委会副主席,广西知名媒体人、策展人,作家、诗人林涌泉发言说,他了解王力的杰出贡献和王力治学精神,在复旦大学的课本就有王力著的现代汉语、词韵等,对王力教授和王氏家簇有发自内心的敬仰,他创作过叙事长诗《王力颂》,并在东南亚各国中广泛传播,也算是客家文化的一个世界性的展示。他还说,他本人也是客家人,也曾作为自治区政协委员,有责任和义务弘扬客家文化。


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原广西艺校副校长、书法家李其华发言说,王力治学精神和王力本人一样,属于家乡博白,属于广西,属于中华,属于世界。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运用于创作实践中去。

自治区人大外宣委原主任彭家祟发言说,高中、大学期间便读过王力著的课本,语言文字的研究,不愧是一代宗师。如今,已总结提炼出来的24字王力治学精神,应归为客家文化要弘扬的一部分,绝不为过。


参加座谈会部分嘉宾合影


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博白联络委秘书长,博白总商会副秘书长,吉林大学广西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陈志华发言说,王缉志先生亲自解读王力治学精神的含义,并展开讲述父亲王力当年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很感人。今天台湾朋友黄顾问也在一起,让王力精神传承好,让客家文化向世界展示出去,这是很好的机会。



冯三四发言说,他从历史文化名村博白大车坪走出来,没有什么成绩,但近年来有幸接触到不少各地作家、文友,甚至有来自区内外、国内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作家、教授、学者、媒体人、文化人,他说只要有机会,便向客人介绍他家乡博白,为一代宗师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故里,客人们便纷纷致敬!而且不少作家朋友,都纷纷表示要到他家乡走走。当然,客人们到博白,必须参观的肯定是王力故居、王力书院、大平坡水楼等与王力有关的景点、历史建筑,所以,今生,因冯子材年轻时,是他的先辈冯锦芯(八角耳)收养、传授武功,后来成为著名民族英雄,冯三四表示以生在大车坪为荣;同时,博白人杰地灵,王力等杰出英才走向世界,让客家文化和王力治学精神放射光芒,冯三四表示以家乡为博白而骄傲和自豪。



南宁市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红豆杂志社社长兼文学院院长唐志伟总结表示,这次交流座谈会取得完满成功,王力治学精神是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值得学习,王力先生从治学、作风、为人、处事、家国情怀等方面,甚称典范。王力治学精神可以归为世界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总之,今天两位贵宾光临的座谈会,一位讲述了父亲王力精神的王缉志先生;一位肩负着宣传客家文化的使命的台湾朋友黄进发先生。这是广西首府文化界一次两岸合作交流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每个人都收获满满。在座各位的发言都很精彩。特别感谢牵头举办这次活动的南宁市作协副主席、壮府文学创作基地负责人、冯子材文化研究会会长冯三四先生。

交流座谈会上,举行了一个赠送新书仪式。林涌泉向客人赠送由广西日报社编、他任执行主编《云中谁寄锦书来》(华侨书信集),冯三四向客人赠送最新诗集《左手种瓜 右手种豆》。

此外,参加此次交流座谈会的还有王缉志夫人姜淑菱、冯佳、李宗文、陈前明、吴华、谢蓉、谢小敏、黄健、刘世聪、彭文生、冯奕华、冯泳棋、九火、任逸心、杨帆、杨斌、冯秋爱、冯爱婷、杨军、刘贻辉、杨家明、杨名通、庞彤等作家、诗人、艺术家、教授、学者、媒体人、企业家、大学生。



县领导陪同台湾客人参观王力书院



内地作家、县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台湾友人参观王力故居



冯三四(右)陪台湾客人黄进发(左)参观王力书院


文图 / 通迅员:秋爱  爱婷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