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接您回家
作者/梁银娥
由我编剧的电影剧本《老师,我接您回家》已获国家电影局审核备案,并下发拍摄许可证。目前正在筹备中,预计今年七月下旬或八月初开机。
原型取材于七八十年代,天津女知青张铁芳扎根文水康家堡教书育人的故事。张老师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十年。期间,她几次放弃回大城市的机会,把青春与热血全洒在了这里。是一部教育孩子们做人、感恩、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团结友爱、爱国爱家、励志、勤奋的一部教育片。
这是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生活条件难以想象的艰苦,吃着黄米馍馍就着老咸菜。米面饭里常常吃出老鼠尿的味儿、屎的颗粒;虱子跳蚤炕上跑,孩子们上课的教室里漏风漏雨;孩子们还经常出现误课、辍学的情况;这样的生活困窘没有击倒张老师的斗志。她立志排除万难把这里的孩子教好,让孩子们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家族的命运。
剧中人物康二牛就是一个典型,父亲有病不能劳动,还得经常服药,无耐中母亲让他休学放羊,为父亲挣医药费。张老师坚持每天给康二牛免费补课,哪怕她自己生病也不会给康二牛误课,还教给康二牛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康二牛一边放羊一边学习,等情况好转些又回到了学校,他的考试成绩全班第一。
张老师以康二牛勤奋学习为例,引导鼓励孩子们,学习不分场地,只要有时间就去抓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谁都能取得好成绩。
张老师利用上体育课,带孩子们到田间地头锄草,让孩子们在又渴又累、身临其境过程中体验生活。懂得父母养育孩子们的不易,倡导孩子们要经常给劳累回来的大人们倒一杯水,端一碗饭,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告诉孩子们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这个小山村是革命老区,有许多红色革命故事,张老师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到教学中,让孩子们懂得了新中国的解放是无数先烈与前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懂得要爱国爱家。
剧情里有一些人物的台词:老师就是一个播种的人,孩子们就像土壤,你撒什么样的种,他们结什么样的果。老师不仅要教孩子们学好相应的文化课,还要教他们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有助于、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有价值。
张老师还教孩子们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让孩子们懂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重要性与可贵之处,歌词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能走向成功,走向胜利的秘诀。让孩子们懂得,身上的红领巾是少年队员的标志,代表队旗的一角,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守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格,传承好红色精神与基因……
张老师在这个小山村一待就是三十年,她为山村的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与热血,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传递爱与希望。
她经常拿出自己家的钱贴补学校与孩子们,比方说,她自己出钱给学校买国旗等等。并不富裕的家庭好久没吃过肉,儿子闻到邻居家炒肉的味道馋的流口水,婆婆知道后大吵大闹,还逼儿子梁祥和与张老师离婚,骂张老师是破家媳妇。无奈中张老师住在了学校的小屋子里,经常头晕脑胀。村委高主任催她去医院做检查,她却一推再推。
张老师在参加县优秀教师表彰会期间晕倒在街头。教育局领导把她送到了医院。
住院期间,儿子梁黎明在家里,接到了高主任送来的电报,说张老师的父亲突然去世。梁祥和不忍心让生病的妻子过早承受打击,暂时隐瞒消息。
梁祥和很清楚,张老师天津年迈的父母、多次说过让张老师回去陪伴,张老师这里的事业一直走不开。父亲突然的离世,会让张老师受不了。父亲养育她一场,她却未尽孝未陪父亲走最后一程。
梁祥和与梁黎明善意的说谎,骗张老师说父亲生病,让他们马上回天津。
张老师回到天津后一进门就看到了父亲的遗像,张老师哭得死去活来。她烧香问父亲:“爸,您一直盼着我回来,我回来了您却与我阴阳两隔,让我怎么接受?”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张老师一直负重前行。
办完张老师父亲的后事,亲戚们开始指责。
舅舅说:“铁芳,要是你在你爸妈身边,替他们买菜,你爸就不会出事,那他现在就会像咱们一样活的好好的。”
姑姑说:“铁芳,如果你觉得在你爸身上有遗憾,没有尽到孝,那你就弥补在你妈身上。留下吧,孝不能等待。”
无助中的张老师更加的苦痛,她在梦中寻找父亲的踪迹,她梦见死去的父亲坐了起来,张老师声音激昂地叫着:“爸,爸,我来啦——”
张老师爸爸含着泪说:“铁芳,铁芳,真的是你吗?爸看不到见你。”
张老师握着父亲的手说:“爸,真的是我,是我。对不起,我来晚了。”
张老师的爸爸说:“爸理解你,不怪你,你回去吧,山里的孩子们等着你呢!”
说完,父亲突然消失,张老师两手空空。
张老师哭喊:“爸,怎么不见您了,让我给您擦擦身,揉揉背,喂口饭,喝点水。就一次,你出来,让女儿圆一个小小的梦,就一次,就一次,爸啊——”
张老师被自己的哭声惊醒。
人死不能复生,再苦再痛也唤不回父亲。张老师没有按照姑姑舅舅的意愿执行,她把儿子留在天津陪伴母亲。那些山里娃正面临升初中考试,耽搁不起。
孩子们升学考试成绩出来了,都考上了县城的初中。
张老师在这里度过了多少个村夏秋冬,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走出大山,上了理想的学校。
张老师守望山区几十年,从一个青春亮丽的少女,变成了满头白发弯腰驼背的妇人。退休后,她回天津陪老妈。临走时,山村里的男女老少把送她到村外,张老师坐上了大巴车。大家追着,喊着:“张老师你啥时候回来”的话语在山间回响,留恋的眼泪哭出了声……
如今,以往的孩子们都已成人,他们在外打拼聚集了一定的能力后又返回康家堡,利用村里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推进了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的发展。他们去天津接张老师回乡,说张老师,山村贫穷时您来了,富裕了您却回天津了,我们接您回家吧!
张老师回来后,映入她眼帘的是康家堡一派红色旅游景观。
康家堡空气新鲜,是天然的氧吧。来到这里不仅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壮观,还有浓郁的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会洗涤净化人们的心灵。康家堡为乡村振兴开了一个好头……
当年的知青岁月已经远去,但知青文化没有消失。知青成了一种精神,那里需要,我便扎根。坚忍不拔,艰苦朴素。虽然没像战争年代那么惊天动地,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她象征着吃苦耐劳。回顾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他的立志之路,从政之路,思想之路的进步不就是在这七年的艰苦岁月里完成的。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人民……。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中、产生了他亲民爱民的伟大情怀。张老师在康家堡与村民建立起了深深的情感!
创作于2022年7月1号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1
凤河映月 诗颂中华——北京2024“凤河杯”全国原创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18
2024-11-18
2024-11-17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08
2024-11-07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