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大地上的诗意歌者——读徐兆宝诗集《诗思入凉州》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李国坚 | 发布时间: 2024-11-29 | 36 次浏览 | 分享到:


——读徐兆宝诗集《诗思入凉州》


杨光祖



知道兆宝之名已久,但至今未见真人。依稀觉得是一勤于创作的凉州诗人。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写诗,《诗思入凉州》已经是第二部诗集了。写诗是一件难事,能坚持多年,实属不易。甘肃是西部诗歌高地,又因地域分为多个文化单元,如河西、陇东、天水、陇中、陇南等,都有自己的代表诗人,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河西又分四郡,其中凉州武威,斯文甚深,享有“天下要冲,国家藩卫”和“五凉京华,河西都会”的美称。徐兆寿先生近著《斯文凉州》出版,我曾给他说,凉州是当得起“斯文”二字的。

凉州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以儒家为主的多元文化,形成了凉州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形象。“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曲《凉州词》,天下闻名。作为凉州本土诗人,兆宝的诗歌视野,是眷恋于此的。《诗思入凉州》,正是他对故土的深情礼赞。

我常说,真正的诗人,是有故乡的,没有真正走入故土的诗人,也不是好诗人。但要真正认识故土,扎根故土,是很难的。没有深厚的学养、超脱的精神、博大的胸襟、过人的天资,怕是连故乡在哪儿都找不见。更何谈让自己的诗从故土出发,抵达人类,深入故土而不限于故土。

兆宝情系故乡,为故乡写下了这么多的诗,这么厚的一本集子,真是让人佩服。诗中颇有些宏大的意象,穿越时空的联想,也有诗的张力与裂痕。或与他因工作多次往返河西走廊有关。他的诗思总是在这条走廊之上游荡,祁连雪山、老阿妈、牧羊人、牛羊、草原、大漠、村庄和渡口,都是他情之所系之地。天光、四时、神佛和一些特别的瞬间都让他徘徊、流连。从诗中,我们看到一个游子的感慨和眼泪,看到一位异乡人的孤寂与隔阂,和对故土由衷的眷恋。

梁宗岱说:“形式是一切艺术底生命”,所以,诗,作为最高的艺术,更不能离开形式。古人说,“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都是强调诗本身的形式之美。当然,这与内容是融为一体,分不开的。所以,西人才有“有意味的形式”之说。新诗是自由体,虽无古典诗的格律要求,但也有其形式。如,诗歌内部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诗意与题目之间的呼应;语音语义的节奏,诗行排列形成的视觉节奏,标点与分行形成的诗思的断裂与跳跃等。一位诗人,需要找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形式。唯有在与自身契合的形式中,诗思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凝练和释放,进入诗歌之境,如屈原之骚体,杜甫之七律。兆宝的诗有着河西诗人共有的大气,语言直白,想象肆意,注重特定意象的回环往复,如“雪”“神祗”“鸟翅”等,尝试在诗行、语音和意义上形成一种前后呼应或层递之感。这也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形式这条路上,兆宝已经做出了努力,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正如里尔克也说:“坚持,就意味着一切。”

其实,无论撰文,还是作诗,一方面得多写,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还是多读书。有些诗人靠天赋写作,有些靠后天的努力和不断地打磨。但天赋这个东西,不是谁都有。即便有,过了年少时的激情,不读书,也很容易枯竭。久而久之,就只剩下江郎才尽,或无病呻吟了。唯有读书,能最大程度地打开并激发一个诗人的天赋,也能弥补一个诗人本身认知与眼界的不足,使他避开无意义的追问和联想,避开浮华的表象和虚假的抒情,直抵诗歌的殿堂。


2023年7月12日

草于兰州黄河之滨南书房



杨光祖,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鲁迅文学院第五届高级研讨班(全国中青年文学理论评论家班)学员。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百余篇,有多篇散文多次收入年度散文选。2003年起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批评,已经在《人民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文学评论两百多篇。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及各种选本转载、收入。有专著《西部文学论稿》《守候文学之门——当代文学批判》。曾荣获甘肃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甘肃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甘肃首届黄河文学奖文学评论一等奖。个人小传入选《中国作家大辞典》。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