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玺 || 弱水河畔将军楼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赵谦玺 | 发布时间: 2024-12-08 | 542 次浏览 | 分享到:

image.png


弱水河畔将军楼

赵谦玺

 

入伏的前一天,一个细雨时断时续的下午我探访了将军楼。将军楼原先在军马场总场医院院内,现在已经变成了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站。门房的工作人员说那里已成危楼,现在禁止靠近。从远处拍照也不行。只好绕道从楼后的乡村居民点上拍到了它的背影。城墙残垣和台基被风雨雕蚀后分外沧桑,台上的楼阁墙体与屋顶大部分已经坍塌,露出木质的柱子与梁椽倔强地伫立在风雨中。

将军楼为明代建筑,原叫瞭望楼,是大马营古城堡上的一座望塔。大马营古城堡始建年代已无据可考。据地方文献记载:明洪武八年(1375年)重建,弘治十三年(1500年)再建。古城周长十里,封土夯筑,基宽两丈,墙高三丈,顶沿八尺,可容两马并驰。分里城、外城,门向南开,里外城门都是曲门瓮门,砖石建筑,非常坚固。里外城门都有城门楼,加上北城墙的瞭望楼,三楼一线,十分壮观。这让人想起嘉峪关关城。城四角有角楼,垛口齐全,四周有护城河。南城墙上有一小庙,庙内立一石碑,记载着古城的历史,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被毁。

汉武帝为经略西域,设河西四郡,屯驻军队,镇守边地。《资志通鉴、汉记十一》载:“(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余里”驱逐匈奴后,汉朝即在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原)屯兵养马。之后自魏晋至隋唐,大马营草原一直是很重要的牧马场所。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克复河西,复收大草滩为官办牧场。道光十八年(1838年)养马已达两万匹。1845年,清政府重新启用林则徐,召谪戍新疆的林则徐回京。途中又命他署理陕甘总督。林则徐东返到达张掖时,与甘州提督同往大马营牧场视察了养马情况。只是史书中对林则徐从新疆返回的历程,都是寥寥数语,一略而过。他本人也没有像《荷戈纪程》中那样详细记载。我们只能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感受年过花甲的他对国家与民族的忠诚。至晚清时,因时局动荡,马政衰微,大马营草滩也随之衰败,仅存马数百匹。

1919年,民国政府派人经管马场,次年定名为甘肃种马牧场。后因战事频起,马场几经浮沉,从1929年起沦为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的私人牧场。1934年,军政部长何应钦奉蒋介石之令,筹建了以大马营为场址的甘青牧场,任命蒋介石的侄女婿宋涛为场长,并授予少将军衔。1940年,宋涛重建大马营城堡内的瞭望楼,并居住在其上。楼东西长16米,南北宽12米,四周是1.5米宽的廊道,可避风雨,供瞭望人员之用。外墙有射击孔,中央大厅约40平方米,四面开窗,当地百姓称它为将军楼。堡内原有办公室、礼堂、操场、宿舍区、学校,各种军事和民用设施齐全。1946年7月,宋涛离任时,大马营甘青牧场已更名为山丹军牧场。

1948年10月,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张治中视察山丹军牧场,场长石桂庭在将军楼上迎接张治中。张治忠将军此行还兴致勃勃参观了山丹培黎工艺学校。10月18日,张治忠将军在兰州写信给培黎学校校长路易·艾黎先生。信中说:“此前我们到山丹参观你们辛苦经营的培黎学校,我们感到很大的兴趣,并且对你们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表示钦佩!”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迅速挺进大西北。9月21日,解放军遵照毛泽东主席“要完整无缺地把玉门油矿和大马营军牧场接收下来”的电示,派第二兵团王果三、王文森等率部,在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派遣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师生驾驶汽车地援助下,迅速接管山丹军牧场。接收国民党官兵605人,军马九千多匹,大马营军牧场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将军楼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20世纪50年代以后,大马营城堡内各种设施逐年拆毁。将军楼虽经修复,但后来再次被闲置。后因年久朽蚀,墙垛、梁栋等多有破损。2003年10月25日晚山丹县境内发生的地震,大马营将军楼遭到严重破坏,墙体倒塌,屋顶部分塌陷。今仅有北墙和将军楼残存。

大马营城堡东约半里许,是蜿蜒流淌的马营河。它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北麓,出山后流经大马营草滩,至山丹县城南汇流成山丹河,之后折向西北流去,到张掖北面汇入黑河。历代文献中记载了它的诗意名称——弱水。《尚书·禹贡》中记载我:“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记录,山丹城外,立有一块禹导弱水的石碑。这块石碑上世纪50年代修建祁家店水库时还在,后不知所踪,而弱水之源马营河依旧奔流不息。

黄昏,弱水静静地从大马营城堡侧流过。将军楼的影子长长地拖在地上,像一个箭头指向弱水河岸,又像努力伸向河中的手臂,想触摸来自雪山、草原的诗意。现在,将军楼已经作为文物保护单位被设立标志保护了起来。同时,保护修复的方案也几经审核。相信,修复后的将军楼将重现往日的风采,会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向人们讲述皇家马场的千年历史。

只是,沉醉于草原落日美景的旅人,谁能理解此刻将军楼的心思?


image.png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