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家大院渠源淦的“戏剧”人生
文|邓艳平
清同治年间的山西祁县乔家堡村,风雪交加的冬夜,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老人孤独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他的离世如同飘零的落叶,无人在意,家人甚至因贫困而无法为他举行体面的葬礼。然而,这位看似平凡无奇的老人,却是当年山西“晋商八大户”之一祁县渠家的显赫人物——渠源淦,人称“金财主”。
渠源淦,渠家第十七世传人,渠长发的独子,因乳名金儿而得名。他的父亲渠长发,年近六旬方得此子,真的是宠爱有加,使得渠源淦在娇惯中成长为一位典型的纨绔子弟。他继承了父亲遗留下的巨额财富,却不懂得珍惜与经营,只知挥霍享乐,万千金银随手散尽。他曾捐资纳官,在四川内江府汶川县担任知县,然而不学无术的他,在任上闹出了许多笑话,甚至将“骈”字写错,还强词夺理,令人啼笑皆非。
尽管渠源淦声色犬马挥霍无度,他却对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出资承办了晋剧史上第一个字号班——“聚梨园”,极大地推动了晋剧事业的发展。他对戏曲的热爱,不仅停留在观赏上,更在于他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与革新。
一天,金财主到渠家的票号“三晋源”和掌柜们闲聊:“人人都说四喜班好得不得了,我却没看过。明年正月初四的“开市戏”写他一台,看看究竟是龙是虎,众位意下如何?”唱戏那几日,金财主场场光临。他却对账房先生王联庆说:“戏唱得不错,可惜王钺虽是有名的财主,却不懂梨园的奥秘,承戏依然不够大方气派讲究,为什么非用地方小戏的“班”字呢?再说行头,也不甚鲜亮,蟒靠秀工粗糙,那五色团龙又小又暗,台下根本看不清楚。文武场面也很陈旧”。
金财主嘱咐王联庆着手筹建班社,王联庆当下致函苏州,请恒记掌柜定制全幅上等戏厢,七色大蟒大靠,上面绣着头等断丝金龙四条,红、蓝、黑官衣两堂,五色褶子两堂,花儿道袍两堂,英雄腰子两堂,披风四对,斗篷风帽两堂,虎头靴子15双,快靴20双,三军司令大旗两面,箱把子全套。
他亲自操办筹建班社,去掉“班”字,更名为“梨园”,并分上下两班,分别负责研究改革与演出和培养童伶学艺。他更是不惜重金,聘请各地名角,定制上等戏服,对音乐配置和文武场面进行了突破性改革,由原来的文武场不分,改为文左武右。乐器按照音域音色、轻重主次做了定位安排。他改革祁太秧歌融合蒲州梆子、河北梆子、昆曲、越剧等剧种,改革其梆板、唱腔,成了饮誉三晋、驰名陕蒙的中路梆子——晋剧,使得“聚梨园”在晋中一带独占鳌头。
为了方便“聚梨园”的演出,渠源淦还在渠家住宅院内修建了一座戏台院。这是晋剧历史上第一个字号班——聚梨园的演出场所,见证了渠源淦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和贡献。这座戏台坐南朝北,面阔五间,中间三间较大,戏台前还有凸出的卷棚顶报厦,下用明柱支撑,与屏门连成一片,形成近20平方米饭宽敞戏台。戏台与两厢并立的廊房组成戏台院,是渠家家眷和宾朋好友赏戏的院落。东西厢房门前饰有木制隔扇,隔扇一除,便是典型的包厢看台。为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戏环境。立柱上书写着两副楹联,寓意深远,既表达了戏曲艺术可家可国、可演将演相的广阔天地,又寄托了借古喻今、教化世人的美好愿景。“些小戏台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家为将为相为帝君。”“借古喻今教化来生知伦理;以假为真亲劝世人明是非。”
然而,好景不长,渠源淦的挥霍无度最终导致了他的败落。他的宅院后来也被转到了他的堂兄源潮一支门下。如今,祁县的“晋商文化博物馆”即渠家大院,就是当年渠长发及其子渠源淦的宅院所在地。这座古老的宅院见证了渠家的辉煌与衰落,也承载着渠源淦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渠源淦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他挥霍无度,却对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卓越的贡献。他的故事,又是一曲悲歌,让人在感叹其命运的同时,也铭记着他对晋剧事业的推动与革新。
邓艳平,护士,执业药师,公共营养师。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医疗,新闻报道,散文写作,诗歌创作,视频编辑等。
2025-01-08
2025-01-08
2025-01-07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4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2
2025-01-02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