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击浪——展现伟人的诗情与豪情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崔京钰 | 发布时间: 2025-10-03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历史往往与时代交相辉映,如果把镜头向历史前移,聚焦1918年至1921年,当时国将不国、民不聊生,为了寻找救国真理,铸就青春美梦的历程,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求同存异,拼搏进取

中华大地在这三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新文化运动掀起西学东渐的风潮,马克思主义的曙光开始照进中国,五四运动高举起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军阀混战的硝烟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编剧马继红曾在《编剧自述》中写道:“这不平凡的三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蜕化升华期,也是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奠基期,所谓‘时势造英雄’,被这黑暗、艰难、复杂、多变的时势造就出来的,往往颠覆大众认知。”

《鲲鹏击浪》正是奔着这一意在填写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空白的美学高峰迎难而上!“并不刻意虚构冲突细节的外显性,从侧面通过大量人物细节,塑造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生活场景,使人物接地气,不悬浮。”马继红情真意切的娓娓道来。其在艺术上具有特色性,不断与时代贴合:

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

中华美学精神在审美创意上“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在审美结构上“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在审美宗旨上“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审美整体上“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导演刘飚在《导演阐述》中明言:写实与写意上,他更注重突出写意。这是贯穿全剧的一种传统美学精神与传承意识。同时不断寻找马克思主义真理。

事中觅诗,以点带面

在人与事的关系中,他重在表现人。《鲲鹏击浪》将人物的情感演进和轨迹精神升华逻辑。围绕着一代伟人的关系深层次刻画,以人物带出相关事件,而非让事件的铺叙淹没掉人物的个性刻画,并且努力从事件的叙述中寻觅出人生诗情。

重视刻画人物细节

马继红和刘飚都强调《鲲鹏击浪》要靠细节的审美化艺术表现差异性,靠细节塑造人物。不同的人物在性格和发展路径当中都有不同的展现。迈向新的时代,《鲲鹏击浪》中的人物从人生事业与爱情中并没有产生冲突与对立,这一细节,将知人通达捎带呈现出来。

缅怀一代伟人,共铸青春美梦。现今,《鲲鹏击浪》抱定初衷宗旨,砥砺德行,培根铸魂,是人生一大幸事。

 

个人简介:

崔京钰,斋号白衣少女、笔名蓝山雅玉。任职于某杂志社。1996年出生于北京,进入新加坡莱弗士商学院深造绘画与设计。身为文旅行业工作者,勇于开拓自身,把自己在艺术与文化方面用心践行于工作当中。

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学习摄影、喜运动,对于绘画的热爱从未放弃,并日日积累和钻研。一路走来结识了不少艺术界的朋友,收获宝贵的财富并与他们交谈读书心得体会,相互学习,使得自己各方面日益进步。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