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曼散文《家住东河边》
来源: | 作者:伍曼 | 发布时间: 2022-10-12 | 696 次浏览 | 分享到:

金秋九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时候了,下乡去看看。

小车顺溜地驰过英山县环城公路,接口219省道红杨线,沿河向北行。一路坦途。视野广阔。


      


看窗外,橙黄橘绿,田铺棋局,山展画屏。“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幅迷人的秋意画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派怡心的秋收“丰”景。

红杨线上,车辆鱼贯而入。大路宽阔天地高,汽车相向而来,竟毫无压迫感,彼此拥有富余的通行空间。同侧前后的,少有喇叭的催促声。想要超车,完全得心应手。这样的沉浸式驾驶,舒适感拉满。
 路边儿,工人师傅忙活着配套工程施工。做边沟,铺路肩,架护栏。有条不紊。

“红杨线属于改扩建工程,全长16公里,路宽10米,9月才部分通车。目前,东河大桥正在加紧施工,等桥一通,即实现全线互联互通,将过去的50分钟车程压缩一半。”老公如数家珍,乐不可支。
其实,这条路我比他更熟悉。
红杨线原为老318国道,是东河群众出行的主要道路。它曾像条飘带,蜿蜒在村村落落,轻柔地伸向远方。它纤巧,它羸弱,却肩负起整条东河乡镇的交通运输重任。我也曾无数次淌河而过,来此搭乘班车,往返县城。我的家,在东河的那一边。


      


湖北省英山县的东河是长江水系浠河支流,发源于安徽太平,由东北向西南流经草盘地镇、陶家河乡等六个乡镇,在英山城关与西河汇合流入白莲河。

 “古道山峰秀,碧波水长流”,清淩淩的东河水,润泽万物滋养乡里。它更似一条母亲之河,生命之流,滔滔不尽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我,最向往的是能有一座桥,联通两岸。

记得,那时候家乡村还未修建新318国道,一条机耕路上头通到杨柳镇,得走上十几里。下头去趟城关又得二三十里。想便捷一些,只能过河乘车。300余米宽的河面,生成了拦路虎。寒冬腊月里,家庭条件好点的,带一双胶靴,找着浅水区域走。逢着水深,胶靴仍是进了一靴子水。有的,干脆鞋袜一脱,直接跳进刺骨的冰水,双腿瞬间没了知觉。
夏天里过河,逢着雨后水涨,家人万万不允许我们去以身犯险,溺水而亡的悲痛事故不乏先例。我也曾遇过险。一次,小伙伴相邀,去河那边她小姨家摘橘子,四五个同龄人手拉手,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了河中心,看似平静的水面,一脚踩下去,底下竟是松软的泥沙,彼时重心失衡,左右晃悠。幸好排头的男生背着一辆自行车,他迅速放下自行车,利用自行车的重力支撑稳住身体,我们才得以调头返回。

 河那边有客车,河那边好,灌输这种理念的,还有妈妈。每逢过年,妈妈总会早起做年饭,抢着早吃更饭,传说是年饭越早来年越富有。但每年的河那边,团圆的鞭炮还是会早一些,妈妈说,河那边的年,更富实。


  


   “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大路。”新318国道贯通后,河这边的我们从此无须淌河,也结束了绕道远行的历史。我们享受着“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交通便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曾经“边、远、穷、差”的小乡村,像东河水一般,欢腾着,奔流着。
时序更迭,华章日新。英山交通路网布局日益优化,国省道公路从无到有,县乡村道从有到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杨柳湾镇作为省际边界口子镇,又处于高速收费站和出入口的关键地段,承载着重要的交通枢纽功能。红杨线的建成,顺应了发展之需,回应了民心所向。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红杨线跨越东河,东河大桥由此命名。一头连接黄泥畈村高速口,一头连接芭茅街村的五里梗。“虹桥架南此,天堑变通途”。一桥打通断头路,激活交通大动脉,通达四方迎佳客。

 “桥南桥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此刻,我深深地期待大桥早日竣工,那时,我一定要站在桥边留张影。

记得1997年,我和闺蜜同时毕业,她计划南下打拼,我按部就班回乡就业,在分别前,我们步行前往杨柳大桥,请照相馆的师傅给我们美美地合张影。那天又是香港回归的伟大时刻,河风轻柔,杨柳依依,“河桥送人处”这一场景美妙了很多年。这是我们青春里关于“诗与远方”的美妙憧憬,是我们青春里关于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的奋斗宣言。
家在湖北英山,家的东河边上,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始终不变的是我们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信念。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