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镇 步道 红色文化情怀
来源:文旅网 | 作者:汪德国 | 发布时间: 2022-11-16 | 65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题记

文/汪德国 


2022年11月5日,霍山县作家协会到漫水河镇开展了“喜庆二十大  领受红色之美”采风活动。这是霍山县协会成立后的首次采风,大多是新会员,许多人没到过这个大山里的乡镇,而我这个曾经在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呆过几年的人,就成了少数几个对西山,尤其是对漫水河镇了解比较多的人之一了。

漫水河,以前称作“西镇”。在安徽,“西山”一般是指以安徽西部大别山区腹地白马尖周边、以漫水河地区为核心,四周辐射安徽霍山、岳西、金寨、潜山、舒城、霍邱、叶集、金安、裕安以及湖北英山、罗田,河南商城、新县等地域的合称,其地理学概念大致与“霍山弧”的核心地区相叠合。此区域地界吴楚、岭分江淮,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自古以来是中原与东南地区交流融合的枢纽。这一地区,多元文化长期在此融合,多样性的古老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宗族、医药饮食、教育传播、歌舞戏曲、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生态保护等,构成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流的独特的文化资源——“西山文化”。而漫水河,作为这一地区的核心区域,不仅被称为了“西镇”,许多传统文化都在这里得以传承。更为重要的是,从上世纪初开始,这里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红色区域中心,六霍起义的主要发生地,红三十三师的诞生地,又给西山区域的文化赋予了红色内涵和意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党初期的宣传发动之后,大别山地区革命风暴不断酝酿。1929年10月,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六安中心县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利用蒋、冯大战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发动群众,在六安的三区、六区及霍山西镇地区举行一系列武装起义。1929年11月19日,红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率红军战士80多人,一路急行军于午夜赶到燕子河,与徐育三等率领的100多名赤卫军会合,一举击溃了驻闻家店的民团。随后,起义部队乘胜消灭了几支地主武装。接着,起义队伍马不停蹄地向长山冲进发,在第二天天亮前消灭了当地反动武装,紧接着再向西镇事务所进攻,击溃敌“自卫团”,捣毁了反动机构,这就是著名的“西镇起义”。起义大获全胜后,随着群众革命热情的高涨,起义范围迅速扩大到周边村镇。前后三天时间,整个西镇地区反动势力几乎全被消灭,方圆百里,完全被农民武装占领。随后,西镇起义连同整个六霍起义的烽火燃遍了皖西大地。至此,南北200多里、东西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

2019年中半年吧,为纪念“西镇起义”爆发100周年,中共漫水河镇党委和“霍山西山文化研究会”联合编纂出版了一本红色书籍——《红色西山》,我是执行主编之一,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赶在“西镇起义”100周年之前到的书。11月19日早上,当我开车把书送到漫水河中心学校——纪念大会场举办地时,那情那景简直让我感动,我从没看到过这种场面:整个校园红旗招展,有五星红旗、有普通红旗,还有斧头镰刀旗。另外,整个校园到处都是穿着浅灰色军装,扎着皮带,戴着红星八角帽的“红军战士”,他们或走步、或练枪、或排练歌舞,大家都在忙着自己角色的事情。教师、学生和一些当地群众,都有着很投入的沉浸感,颇有些红军根据地里呈现出的那种紧张而富有活力的气氛,这个场面我只在《闪闪的红星》等电影里看到过,让人感到激动和振奋。

纪念大会会场设在中心学校大礼堂,县市里领导端坐在主席台上,显得庄重而严肃。在县市领导讲过话后,《红色西山》一书首发开始,当漫水河镇党委书记把红彤彤的书籍呈送到上级领导和兄弟县份代表手中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纪念会达到了高潮,颇有点革命战争年代,部队大了打胜仗开庆祝大会的喜庆气氛。我为自己能够为《红色西山》一书的编纂出版、并为筹办这个意义非同一般的纪念会出份力,感到无比庆幸和自豪。

由于疫情,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去过西山。2020年秋季的一天,我随东城社区党总支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到“西镇起义”纪念馆参观,又看到了一支“红军队伍”从漫水河大街上走过,正好我家乡的仙人冲村党支部书记汪发源打电话给我,让我帮他联系到“红色西镇”去参观等事宜,我打电话给镇文化站站长刘伟联系其事时得知,他也正在这支“红军队伍”里。原来几年来,漫水河镇每年都要求镇里干部“重走红军路”,进行红色教育,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们这次的采风活动,是我时隔一年多之后,又一次来到了漫水河。感觉变化还是蛮大的。大巴车穿过土地岭隧道,行驶了一段后,来到了漫涧冲马路旁的一大块平坦地带。漫水河镇镇长、县里下派专员和刘伟,已经在这里等候我们一行了。放眼一看,眼前出现的是一个硕大的场面造型,一看便知是新近一两年才建成的。柏油路边这片植了草皮的平坦土地怕有上百亩吧,草皮上,米把宽之间筑起了上了一道道约半米高、顶端略有些弯弯的水泥长条墩。而在草地西南边上竖起了一排矮一点、一排高一点红白两色的圆形水泥桩,水泥桩上面悬挂着一排下面注有英文的七个红色大字:“红色西镇漫水河”,“红色西镇”四个字为方正仿宋体,而“漫水河”三个字为毛体草书,显得是那样遒劲洒脱,悦目耐看。草地的东北端是一道栅栏隔起的走道,在草地中端为两幢一端二层一端一层的楼房,颇为奇特。一层楼房墙壁高处栅栏上,悬挂两排镂空黑色大字:一端嵌有红色五角星的一排字是:“皮旅中原突围体验步道”,下面一排字为:“大别山茶马古道”,下面注有两排英语小字。

在这里集体合影后,这个镇的陈镇长便带领大家踏上了“皮旅中原突围体验步道”,也即“大别山茶马古道”。这是安徽霍山通往湖北英山最主要的古道:从霍山——黑石渡(驿站)——鹿吐石铺—良善铺(驿站)——铁炉山——安家河——南庄——漫水河——上土市——中界岭——英山的商家之路,旧称“西大路”,是远古时期安徽、湖北两省四县间交通、交流的重要通道。茶马古道经土地岭至小回头岭,属漫水河镇地域段的路线。西大路在弘治初年(公元1488年),改为官道,沿途设驿站名“递铺”,每铺有铺兵2名,为政务和军务服务,有信即递(倘有紧急信件,加一根鸡毛),这一铺传递给下一铺。“西大路”承载着大量的故事和传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及无数次战争及自然灾害。汉朝淮南王刘安王妃苏氏逃难的传说家喻户晓;明朝嘉靖年间,南庄人王国祥、王国祯率族众百余人抗击倭寇斗争,一直在这条古道上追杀倭寇,直至英山县羊角山将倭寇歼灭;清朝光绪年间,张正金反洋教斗争,古道沿线百姓纷纷响应,造就了无数民族英雄。特别是1921年以后,共产党人在此路上川流不息,红色革命热潮一浪接着一浪,呈现出一片轰轰烈烈的景象。途中的古树、古桥、古庙、古坟、古民居,都很值得观赏和研究;沿途风景优美,秀丽多姿,既有历史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教育价值。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道士冲石拱桥,据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这座古桥已入选“中国最美古桥”之列,像是撒落于千年茶马古道上的一颗明珠,永远闪耀在美丽的漫水河畔。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在完成战争准备后,悍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重兵将中原解放区团团围住,企图一举歼灭,全面内战就此爆发。按照中央的指示,皮定均旅奉命掩护中原部队主力突围。皮定均司令专门选择“三不管”地区穿插行军,那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从河南入安徽金寨,再从古碑、青山、燕子河而到达漫涧冲,就到了我们这次的要穿越的这段茶马古道。皮旅在大别山遇到了敌人的堵截,打了两场恶仗,清风岭战斗和磨子潭战斗。7月10日午后抵青枫岭,二团奋勇当先,一举击溃守敌国民党第四挺进纵队一个团,接着,旅部及一、三两团,奇袭磨子潭,抢渡白水河,占领河东有利地形,痛击南援敌四十八师五二七团。然后一路向东。次日晨,全旅胜利会师,继续东进,弄得敌人晕头转向,甩开了敌人,顺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当皮旅冲出大别山之后,还从查获的国民党文件中发现国民党安徽省当局惊慌失措的电令:查有不明番号不知性质的部队万余人,在鄂豫皖边境活动。皮旅这次的一进一出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由被动变主动、再转为由守转攻、并获得最终胜利,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1955年授军衔时,毛主席说了一句话:“皮有功,少晋中”。这次我们在翻越这段时而依山、时而傍崖,充满崎岖的山路时,出了不少汗。何况,当时解放军是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要最大限度地甩开敌军、迷惑敌军,给敌人造成最大误判,过九关,斩顽敌,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走完这段体验路段来到318省道之后,已经差不多上午十一点多了。我和一位文友落下了一二十米的样子,可是就在我们快要到距离大巴车差不多四五米时,一个高个子年轻干部紧走几步过来伸出手和我握在一起,我定眼一看,原来正是邱书记。先前听刘伟说过,今天上午邱书记在参加县里召开的一个会议,现在这位书记不期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简直有些出乎意料,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些感动。我在上了大巴车坐好之后,募地想起了前不久的一件事。那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利索,我在淠阳湖散步,走到东头那片小树林边上时,一个高个子青年迎面走到我面前时,向我招呼了一声:“汪老师散步呀?”我抬头一看,一下子没认出这人是谁,就被动地“嗯”了一声。走过去老远之后,我还在想这人是谁,似乎我没教过他呀,后来终于想起来了,这个我有些面熟的人,莫不是与我有过几面之缘的邱前东老师,听说他早已经从政,当了漫水河镇的党委书记了呀。我见到这位年轻人,大概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吧?也难怪,这么些年来,他在快速成长,而我在慢慢变老,视力下降了不少,认不出他,实属正常。而今天我们的这一握手,像是在向我诠释,那天早晨招呼我的年轻人,正是这位“老熟人”邱书记。

中午,我们是在著名的“红军食堂”就餐的。虽是工作餐,但桌面丰富,既家常,又丰盛,更热情。席间,邱书记问起我们步道体验的感受咋样,并且向我们简略地介绍了漫水河镇这两年在红色旅游和文明建设方面的设想和做法。安徽霍山漫水河是大别山地区文化与革命红色文化相融合的一个区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西镇起义”之壮举;抗战时期有军民团结、夺得“鹿吐石铺大捷”之战例;而解放战争时期,更有“皮旅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都取得的很大成就,是有名的“百合之乡”、“赤芝宝地”。怎样把本地区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与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红色文化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全镇人民在新时代里笃行不怠,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让文化精神嬗变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让红灯笼更红,叫赤灵芝更灵,就成了这个镇的决策者们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经过充分论证,漫水河镇党委最终确立了“重走皮旅征程 传承红色基因”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题,锤炼“红色风骨”、接力“红色事业”,在续写百年党史新篇章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止。

在回霍山的路上,我从车窗口又特意看了几眼漫涧冲步道入口那个入口造型,更加觉得这个设计不简单。可能正是考虑到漫水河是红军诞生地之一,红军的脚步遍布四乡八邻,与这里的山山岭岭紧紧贴在一起这个特点,而进行了一种再设计。现在这样的一条穿越“二道”的设计,线路更加具体明晰,体验性更强更直接,继承和发扬的主线一以贯之。那片草原象征着中部平原的旷野;条形水泥墩路表达的是突围道路迂回曲折;而那条栅栏过道,表示已经进入大别山茶马古道,将迎来新的考验。我们行走在这条步道上,辨读着镌刻在钢板上皮定均将军那一篇篇锈迹斑斑的日记,一种穿越感油然而生。可以说,这个设计,充满浪漫的想象,体现出整体的美感,折射出思辨性哲理:揣摩到这一点之后,我对邱书记和陈镇长,这两个我既有些熟悉又感到有点陌生的年轻人,从心底里生发出了与那个“九斤老太”截然不同的感慨来,同时对漫水河上上下下、始终拥有初心不改、砥砺前行红色文化情怀的人们,充满了由衷的钦佩和敬意。

而我们,作为一名作家、抑或是一位写作爱好者,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长,也不管前面是鲜花还是荆棘,为了心中那抹亮光,都应该坚持走下去,不是吗?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