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茂森长篇游记《川西朝圣纪行》(之一)
来源:文旅网 | 作者: 林茂森 | 发布时间: 2022-11-17 | 1548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文/林茂森


去川西朝圣,走一走看一看藏区的风土人情,一直以来成为我的一个心愿!

戊戍年公历4月11日清晨,春寒料峭,些许凉意笼罩寰宇。当东方太阳喷薄而出时,我们一行六人齐聚张掖东方宫用早餐,满怀成行川西圣地的喜悦和川西朝圣的虔诚,向往着川西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憧憬着拍摄到精品大片的成就感,打起精神,整装出发,川西之行总算开了头!

两辆越野车在连霍高速上风驰电掣,大家在车中谈笑风声喜不自禁。隔着车窗望去,古老的丝绸之路斑驳陆离,若隐若现的古道陈迹,仿佛在诉说着她曾经的繁荣与辉煌。巍巍汉明长城逶迤绵延,一座座烽燧坞堡孤寂凋零,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她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遥想当年,古道驼铃,西风瘦马,那些商贾僧旅军役使者,在困顿无助饥渴难耐时,长途跋涉的旅途是何等的艰辛!


走廊遐想

丝绸之路从东向西,分别有南、中、北三条道路,都经过张掖,然后抵新疆向西方延伸去。汉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出取经、马可·波罗东游旅居、左宗棠新疆戍边建功,无数商团使节、军旅僧众,上至王公显贵,下到狱犯乞丐,经张掖无不驻足打尖,消解路途疲惫,或贸易采购,或补充给养,从而成为古代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也成为古代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的中心之一。因此,历代中原王朝无不在河西筑城堡、建要塞、设烽燧。丝绸之路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先河,而雄踞于丝绸古道上的张掖,为丝绸之路畅通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离开张掖的东大门山丹绣花庙,一路前行逾永昌达武威。武威春意融融,生机昂然,不由想起武威流传下来的一些名人掌故。早在1700多年前,武威就以华夏文风之厚重闻名全国,被《北史》《魏书》浓墨重载。汉代简牍、魏晋抄经、西夏碑文,武威文庙中有44块名匾,今虽各处城区一隅,却印证着武威文脉的连续,留存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温度。武威有文庙、白塔寺、瑞安堡、长城遗址,鸠摩罗什寺、大云寺、天堂寺、天梯山石窟,有武威儒学院、亥母寺遗址博物馆、皇娘娘台遗址城市公园和锁阳城遗址公园,有天祝松山古城及东大山寺等文化古迹,可供旅行者观景览胜,而我们只能沿途领略,展开无边暇想。

正午时分行之省城兰州,已是午饭时候,我们便在北龙口服务区吃过午餐,稍事休息又出发了。一路看到兰州高楼林立日新月异,便想起了兰州的一所大学,想起了一百多年前,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位甘肃学政许应骙的一些遗闻趣事。在清代的官职制度中,学政是主管一省教育的官员。许应骙这位甘肃首任学政,民间竟有他不识字的流传,岂不荒谬怪诞!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宦出无类,以不知文字之南郭之辈充任学政,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不乏其例!但许应骙乃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县)人,为清末大臣,官至礼部尚书,闽浙总督。他从小勤奋读书,据说8岁时即能“命笔为文,斐然成章”,被录取为县学生。咸丰二年(1852年)朝考名列前茅,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考试授检讨。后参与撰修《文宗显皇帝实录》。由此不难看出,许应骙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怎么他到了兰州任甘肃学政,民间却流传其为“绝不知文字”之辈,这显然是与些许“其乡人”平素有隙,故意散布他“绝不知文字”的谣言有关。



许应骙担任甘肃学政的时间并不长,“1875年充福建乡试考官。次年授甘肃学政,旋升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他来了甘肃,作为主管一省教育的官员,面对百废待兴的大甘肃,他多方奔走,制定各种方略,推动甘肃教育发展,出台多种政策,鼓励选拔各地学生,还到兰山书院监督学生考试。兰山书院是当时兰州城内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一所办学质量非常高的书院,他特地对兰山书院予以重奖。从许应骙的作为来看,他对清末甘肃教育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揣测着许应骙逸事,时间过得稀麻快,下午时分进入天水市,摸黑进入麦积区,为了方便明天选择最佳时候摄影,便驱车径直赶往麦积山景区,由于景区改造道路难行,便在景区附近的一户家庭旅馆歇息,家庭旅馆条件还不错,我们自带的食物在主人家摆了一桌,就着滚烫的开水,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麦积烟雨

4月12日清晨,麦积山掉着几滴零星小雨,我们用过早餐,离开了农家旅馆。大家冲着麦积山雨后天晴日出,山峰云缠雾绕的美景,来到了麦积山风景名胜景区。麦积山位于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距宝鸡市200多公里,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峰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它三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密布,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石窟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对石窟工程称赞道:“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曾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仅有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独峰耸立,最初有许多天然岩洞。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我们驱车来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偏偏天公不作美,阴沉沉没有一丝光影,也没有云缠雾绕“麦积烟雨”的景致。但大家摄影兴趣浓厚,仍然掏出“长枪短炮”,咔咔咔抢拍了一阵子,便驱车向陇南进发。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林茂森,1959年生1976年工作,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用名森林甘肃山丹县人。一生勤勉从教、从政,曾任山丹艾黎纪念馆副馆长、山丹县人大副主任、退休于张掖市人大办公室。系甘肃省高级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省作协、省视协会员,张掖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张掖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山丹艾黎纪念馆高级顾问,作家、编剧、书法摄影爱好者。

感悟并践行“光荣属于埋头苦干的人,幸福属于艰苦创业的人,真知属于大胆实践的人,成功属于勤奋追求的人”的人生格言。自20世纪80年代发表作品,1983年创办校园刊物《幼芽》,1992年合创《焉支山》杂志的前身《焉支山风情》,著有论文集《实践与思考》、散文集《生命河》(获全国伯乐文学二等奖)、小说集《人生路》《森林小说散文集》,《山丹旅游》(获张掖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青山绿水·新张掖》(文脉卷)、《张掖民俗》《金张掖旅游》;20集电视剧本《天意》、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匈奴》《乡村有爱情》(分别获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推介影视剧本奖”),电影剧本《路易·艾黎》(获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潜力影视剧本奖”),创作电影剧本《培黎之星》《沙漠上的培黎医院》《“新冠”众生相》《安贯布什嘉》《大马营》《回道小酒馆》《守墓人》,纪录片剧本《裕固族民俗》《黑河水》,微电影剧本《乡村年夜饭》《承诺》等;创作舞台剧本《国博故里》《苍狼战神》《韶华》;发表“大型山水实景歌舞剧”剧本《隋炀帝西巡焉支山》、“大型舞台内景历史剧”剧本《苍狼战神霍去病》。主编《山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合编《山丹史话》《山丹放歌》《山丹民歌》《百花池》等。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