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玉 || 金刚塔的前世今生
来源:文旅网 | 作者:作者| | 发布时间: 2022-12-04 | 582 次浏览 | 分享到:


安阳乡高寺儿村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金刚塔,古朴典雅,飞檐高挑,远远望去宛如一支笔饱墨酣的大笔屹立在村口,默默记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寒来暑往的悲喜和日新月异的生活。高寺儿村的村名也是源于这座千年古塔而来。


每一个有塔的地方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轻轻追逐历史的脚步,在沧桑岁月的过往中探寻金刚塔的前世今生,点点滴滴都充满着无限的曲折和传奇色彩。据史料记载:金刚塔建于唐代天宝730年,最早建在一座名为吉祥寺的古寺院内,因此,金刚塔又被人们称之为吉祥寺砖塔。吉祥寺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之后,最终也没有逃脱历史的风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吉祥寺被毁,独有金刚塔保存了下来。金刚塔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建于方形台基之上,台基边宽14米,塔呈平面八角形,共7层,高约20米,第2层开始塔身逐渐向上收缩,各层塔檐下有仿木结构式样的砖雕斗拱。砖身为实心,在第1层东面开拱形龛,内置塑像,塑像为金刚爷,龛上刻有“金刚宝塔”四字。塔身每面悬有铜镜,各角挂铁质风铃,塔身宏伟,雕刻精细,但因历经数次地震,塔身已向西倾斜。

千百年前的古人为什么要修建金刚塔呢?从古到今有很多古老的传说。有人说,在古时候当地老百姓非常信奉佛教,为了表达对诸佛的皈依和感恩,祈愿当地百姓能够风调雨顺,禾生双岁,祥瑞安宁,就在吉祥寺的后面修建了金刚塔,用于存放佛、高僧的舍利或骨灰、经书,因此,金刚塔也是一座舍利塔;也有人说,由于村子所处的地势较高,每逢刮风下雨,村庄里的庄稼、人畜就会遭到雷电、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伤害。为了消灾避邪,人们想出了修砖塔来避雷的办法,并将塔身修建成实心的砖土结构,塔内塑上了金刚像,以金刚之躯阻挡风雨雷电的袭击,并将此塔取名为金刚宝塔,也称避雷塔。



金刚塔的修建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僧人游历到村子里化缘,见当地老百姓朴实善良,施舍大方,而且这个村子南靠巍峨大山,北依辽阔之地,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欲想在此处修建塔寺,以弘扬佛法。僧人不辞辛苦四处募化,筹集了一些钱款、人力和修寺塔的工匠,历时几年的时间,终于修完了寺院,取名吉祥寺。按照“九九归一”的说法,原计划要在吉祥寺内修建一个九层高的实心宝塔,当修到第五层时,再往上修剩下的四层,层数越高,耗资越大。僧人修塔时所化的钱款所剩无几,眼看即将竣工的宝塔将要停工,他焦急地围着塔的四周徘徊,口中不停地念着“阿弥陀佛”,苦思瞑想修塔的办法,他向塔顶静静端详,突然灵机一动,似有感悟:如果塔顶就此收住,现为五层,再加两层即可收顶,虽为七层,此塔反而酷似一支指向蓝天的毛笔,即可寓意活文脉、兴教育,还可不用花钱再修第八层与第九层。僧人当机立断,将这一想法告诉了修塔的工匠,工匠们非常赞同他的看法,就此收住了塔顶,并取名为文峰塔,又名为一支笔。从此,一座砖塔巍然耸立在村口,人们便将村名改名为高寺儿村。千百年来,挺立在高寺儿村口的金刚塔像一位耄耋老人默默地饱尝着岁月的沧桑和洗礼。



改革开放前期,当地政府为了兴办教育,在“文革”中被毁的吉祥寺的位置上修建了一所小学—高寺儿小学。吉祥塔巍然屹立在校园,塔铃声声,书声郎朗。多年来,高寺儿小学培养出的莘莘学子,不是金榜题名,就是前程似锦,村民们都欣慰地说“是文峰塔活的文脉,点的状元”。人们都说金刚塔是顶天的大笔,塔的东面的大涝池是水墨盒。

九十年代人们又奇思异想,想在笔和水墨盒之间建一个“砚台”。于是多方筹资,在金刚塔与涝池的一条线的中间位置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魁星楼,上塑魁星像,楼下供文昌像,意为大涝池为水盒,楼台为砚台,砖塔为笔,魁星面南供奉,在水盒边右手提笔,左手托砚,以寄托教书育人,崇文尚礼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步伐逐渐加快,高寺儿村的人居环境、乡村道路、文化长廊等方面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高寺儿小学已被合班并校到乡中心学校,吉祥塔的修复和保护也被各级政府和村民高度重视,面对塔身倾斜、塔体表皮脱落等现象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和维护,金刚塔已被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一座蕴涵历史文化和悠久中华文脉的宝藏。


作者简介:李海玉,女,汉族,甘肃张掖人,甘州区图书馆馆员,酷爱文学,爱好写作。在多家新媒体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刊发过散文、小小说数篇,作品曾多次主题征文大赛中获奖。甘州区作协会员,张掖市作协会员。






本栏目由塞乡酒业支持播出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