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属于埋头苦干的人,幸福属于艰苦创业的人,真知属于大胆实践的人,成功属于勤奋追求的人。”这是张掖作家林茂森的座右铭,也是他笔耕一生的人生格言。作家用作品来说话,写家乡的人,写家乡的事,弘扬张掖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张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鼓与呼,以此来回报社会奉献人民,是张掖作家的崇高责任和光荣使命。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历经千辛万苦,经历百折不挠,《张掖民俗》《金张掖旅游》,结集成卷付梓出版,以飨读者可谓十年磨一剑。两部研究民俗、宣传旅游的专业性工具书,从田野调查、搜集整理、描述撰写、分析论证,其工作量之大,工作难度之高,是非同寻常的。若非有对张掖各族人民民俗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和敬畏之心,对张掖山川草木古迹名胜历史文化具有挚诚大爱和人文情怀,是不可能涉足这一领域的;若非对张掖多民族优秀民俗研究整理工作甘愿视为己任并具备深厚的文史底蕴、文字和写作功底,也是不可能选择这一命题和难以胜任的。
探究《张掖民俗》《金张掖旅游》结集成卷背后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林茂森1959年生1976年工作,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用名森林甘肃山丹县人。曾在中小学和教育部门工作过,长期担任过部门行政领导,曾任山丹艾黎纪念馆副馆长、山丹县人大副主任、退休于张掖市人大办公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成绩。系甘肃省高级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省作协、省视协会员,张掖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张掖网络作家协会理事,山丹艾黎纪念馆高级顾问,作家、编剧、书法摄影爱好者。他酷爱文学刻苦钻研,工作之余排遣灯红酒绿无为应酬,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寒来暑往,一头扎进浩繁的文海和枯燥的文字堆自得其乐。自20世纪80年代发表作品,1983年创办校园刊物《幼芽》,1992年与萧滋云、郭勇、王更珍等,创刊《焉支山》杂志的前身《焉支山风情》,著有论文集《实践与思考》、散文集《生命河》(获全国伯乐文学二等奖)、小说集《人生路》《森林小说散文集》,《山丹旅游》(获张掖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青山绿水·新张掖》(文脉卷)、《张掖民俗》《金张掖旅游》;20集电视剧本《天意》、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匈奴》《乡村有爱情》(分别获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推介影视剧本奖”),电影剧本《路易·艾黎》(获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潜力影视剧本奖”),创作电影剧本《培黎之星》《沙漠上的培黎医院》《“新冠”众生相》《安贯布什嘉》《大马营》《回道小酒馆》《守墓人》,纪录片剧本《裕固族民俗》《黑河水》,微电影剧本《乡村年夜饭》《承诺》等;创作舞台剧本《国博故里》《苍狼战神》《韶华》;发表“大型山水实景歌舞剧”剧本《隋炀帝西巡焉支山》、“大型舞台内景历史剧”剧本《苍狼战神霍去病》。主编《山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合编《山丹史话》《山丹放歌》《山丹民歌》《百花池》等。
林茂森一生勤勉从教、从政,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工作之余也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殷实的历史文化素材。他热爱写作且坚持一贯,选择了别于他人的辛勤笔耕路,也成就了别于他人的苦乐夙愿。他的责任担当和人生价值,渗透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2016─2021年《甘肃日报》历史文化版,整版持续刊载《山丹军马场:一部皇家马场的变迁史》《甘州书院: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秦汉时期争锋河西的游牧民族》《河西走廊的古长城》《北凉王沮渠蒙逊》《肃南文殊寺》等10余篇观点鲜明、文风朴实、引经据典、颇有见地的文史专稿,得到社会各界及有关专家肯定,部分史稿荣获中共张掖市委、张掖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陈晨)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1
凤河映月 诗颂中华——北京2024“凤河杯”全国原创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18
2024-11-18
2024-11-17
2024-11-15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11
2024-11-08
2024-11-07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