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妈妈讲沉香救母的故事,那时候搞不清楚沉香是谁三圣母又是谁,想象不来得多大一把萱花斧方能劈开一座山,只记住了距离家乡不远的地方有座很神秘的山。心里从此埋下了神话的种子,生了根发了芽长出了力量,一直催促着我搞明白关于这座山的一切。关于华山名称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清代的朱耀南是个有浪漫情怀的人,他认为山顶的池中长着一种莲花,吃了这千叶莲可以羽化成仙,故名华山。我觉得《山海经》里的记述应该更为可信,“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时“花”与“华”通用是称“华山”。上大学后我曾多次路过华阴县境,每次都会翘首望向南方,却始终没有看清华山的模样,从那时起就有了登临华山的想法。无奈总被俗事琐绪牵绊,多年来未能成行,登临的愿望如愈陈愈香的老酒一般越来越浓。这次来华山真得很突然,两三好友一约即成,没有准备什么便出发了。其实旅行没有那么难,若要盘算周全就难免瞻前顾后,怕是多年仍难成行,有时候需要些想走就走的洒脱和勇气。
在华清池兵马俑游了大半天,我们到华阴县时已是傍晚时分,一行几人都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顾不得挑拣随便进了家饭馆,先填饱肚子再说。我们边吃边盘算,准备好好休息一晚,明天早上再登华山。一碗饭下肚疲惫消去了大半,闲聊时我无意说起了在网上看到的登山攻略,晚上登山早晨看日出是徒步登山的最佳选择,谁知大家竟一时起意要夜登华山。原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未知的固执和自知的执着啊!山脚下的街道熙熙攘攘,准备登山的人三五成群,穿梭于各个店铺间购买用品。一些“驴友”携带着各种装备堪称专业,我们几个人尴尬地看向彼此,笑称自己是最不专业的“驴友”。可我们心里都明白,若论造访华山的盛情和登临绝顶的勇气,我们不输给任何人。
将近凌晨12点,我们从玉泉院出发开始登山。这玉泉院是著名的全真教道观,号称道家“第四洞天”,本应该好好的走一走看一看,圆一圆儿时的武侠梦,奈何登山心切只能走马观花了。
暗夜遮住了周围的风景,只留下了被路灯照亮的步道,平时我们习惯了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心去体验一回确也是绝妙的体验。溪水潺潺穿石而过,击打出美妙的音符,心随着这欢快的节奏跳了起来,山风轻轻的抚过,树林沙沙作响,全身的细胞仿佛也在随风舞动,阵阵清凉沁润身心。登山的人三三两两拢在一起边走边谈,兴奋的情绪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时不时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我喜欢走在自己想走的路上,看自己想看的风景,了解最真实的自己,现在不就是这样的感觉吗?远处响起了《老男孩》的歌声,一个、两个、一片,我也跟着唱了起来,歌声溢出山道飘向了大山深处。素不相识的人一起走在路上,唱着怀旧的歌曲,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好体验。歌声荡漾,记忆的景深拉向了青春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歌声里流淌出了对那些年行万里路时光的深深怀念,一时间情绪变得有些复杂,有岁月流逝青春将去的感慨,有自己仍在路上的兴奋和欣慰。山道之上歌声漫溢,我们一路向上……
登山像极了人生,有坎坷有困难,熬过了最难受的那阵就轻松些了,这就是个心理关口。“回心石”是登华山途中的第一个关口,古时从玉泉院到这里的峪道非常难走,走到这里已过了十华里,后面又尽是些奇险难走的路,所以古时有“游太华山者,往往至青柯坪而止”的记述。大学里一位很受学生尊敬的老教授曾讲过“回心石”,让我对这里执念很深,登山路上打问了好几回。在我看来,“回心石”是对登山者意志的检验,到此处回头恐怕已经来不及了!若能轻易回头,世间又何来万千叹息?“回心石”不是退却的告诫,该是前进的激励,尽管这时我们的呼吸变得急促了起来。
过了北峰已是凌晨三四点了,风裹着浓浓的寒意一阵阵袭来,路边聚拢了许多疲惫的登山者,有的坐在路边吃东西,有的背靠背相互支撑着闭目休息,有的躺在地上裹着大衣呼呼大睡。我边走边想,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在这寒夜里露宿野外受这份罪?或许这就是华山的魅力所在吧!对自己的体力我从来都是信心满满,可在接近五云峰的时候,身体像灌了铅一样不听使唤,隐隐感觉大腿有点抽筋,头上脸上满是汗水。我们已经吃完了背包里的所有食物,但还是饥肠辘辘脚坠千斤。越是接近成功的时候越是最困难的时候,我心里一遍又一遍的念着,转过了前面的弯就到东峰了,可转过了一个又一个弯,仍是没有看到。这个时候拼的已经不是体力了,意志和毅力才是真正的动力,我们咬牙坚持在前行的路上。登华山是一次心的旅行,通过自然窗口进入自己的内心,在登山路上与自己对话,体验平时想得却不能得的心灵感悟。有些路,走了会很累,不走却会后悔。
华山海拔二千一百多米,在我国诸多的高山中算是个矮个子,即使放到秦岭诸山中也只是个中等身材,却为何能以险峻闻名于世呢?“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当然是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秦岭北缘断裂带从华山前切过,把这里劈成了两半,南边的秦岭山脉不断抬升,北边的渭河平原却在不断下降,就是这经年累月的地质活动塑造出了一千七、八百米的地势高差。华山的身骨是质地坚硬的花岗岩,风雨流水的侵蚀主要沿着岩石垂直的裂隙和节理进行,形成了多悬崖峭壁和奇峰危石的地貌景观。华山天下险,行走在奇绝天下的险道之上是一种不可多得人生体验,是超越自我精神的召唤,所以古今往来攀登华山的人络绎不绝。
从千尺幢百尺峡开始,过老君犁沟、擦耳崖至苍龙岭,是华山最险的一段路。“千尺幢”的台阶只放得下半个脚掌,坡陡且长,说它是把梯子一点都不为过。我一向自恃勇气尚可,此时也是手脚并用狼狈不堪,紧抓着铁链颤颤巍巍的攀爬,时不时腿脚打颤左摇右晃。抬头仰望看不见星空,只有别人的脚在头顶挪动,向下看去道若悬瀑,我的脚又何尝不是在别人的头顶挪动?好不容易钻出了千尺幢“井口”,幸亏这里有一个小平台,赶紧坐下来缓一缓,深吸一口气平复一下急促的呼吸,抚慰抚慰可怜的小心脏。刚过了“千尺幢”便已在“百尺峡”底,所谓“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说的就是百尺峡的绝险惊心。这里峭陡壁立犹如斧子直辟而开,台阶近乎垂直。很多时候,未知的迷茫才是真正的恐惧!此刻山体没入了黑夜里,分不清那些是山道路灯那些是天上星斗,星星点点挂在天际,杳无边际高不可知,让人不知所措!
古语有云“华之险,岭为要”,说的就是“苍龙岭”。攀到这里视野倒是开阔了许多,抬头可见弦月在顶,只是有些清冷孤寂。借着月光向下看去,两边是万丈悬崖深不可测,在黑夜的掩映下更是玄秘吓人,有物落入其中定是万劫不复。中间的独岭宽不过两米,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屏息前行,即使一股轻柔的山风拂过,也要曲身定心不敢有丝毫懈怠。我真不敢相信唐代以前这里没有栏杆的时候,是怎样的人才会走在这样的绝路上?现在即使两边有了栏杆,胆大的人或许还会欣赏一下岭上的风景,胆小的人只顾眼前三尺地,不看倒落个心安。相传韩愈登华山时走到这里,见两边绝壑千尺自己如走在薄刃之上,不敢前行坐在岭上大哭,给家人写信丢到山下求救。传说所叙自然不必较真,但昌黎先生确实登过华山。他几次参加吏部考试都遭遇了失败,第四次终于被录取授予国子监博士,先生心情大好告假回家乡,途中到华山游玩。我们都知道昌黎先生文章了得,源于他的成语就不止三百,至于他的胆量如何,很多人可能会程式化的认为,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亦无杀鸡之胆。这种先入为主的臆测,在生活中误导了不少人,从他宣慰镇州的情势来分析,昌黎先生不但胆不小反而是个大勇之人。长庆年间镇州发生了叛乱,唐穆宗任命韩愈为钦差前去宣慰,后来皇帝觉得此行过于凶险便派人去阻拦,韩愈却无所畏惧毅然前往,在骄将悍卒中从容周旋平息了叛乱。传说能否流传下去的关键是要有故事性,当年作投书求救故事的人或许也知道这段刀枪环绕的史实,能让大勇之人两腿发软,足以衬得出“苍龙岭”的险峻惊心了。
要体验华山之险,还可以去鹞子翻身、长空栈道和太华索道。有人说坐索道会削弱登临险山的体验,我觉得亲身登临之后,索道也是非坐不可。它能带我们去那些难以涉足的地方,给我们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机箱缓缓驶出崖室,山间绝顶风疾而迅,一阵风来机箱颤颤悠悠,着实吓人一跳。在机箱里我总是纠结于一个问题,要是卡在半空中或者掉下去了该怎么办?人在险境时或许都会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吧!脚下悬空万丈,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的好奇心战胜了胆怯心,我开始东张西望环顾六野,不断寻找角度按下快门,生怕一点点的风景从眼前溜走,生怕短短的二十几分钟不能尽兴,生怕这一别很久不能再来华山。双脚着地的时候无疑是最踏实的时候,可这飘若仙子的索道之感却也值得铭记。
我总结了一下,夜里登华山有几个好处,一是气温凉爽节省体力,二是黑夜遮住了危险让人少受些怕,再者就是为了看日出。作为不专业的“驴友”,我们没有想到前面两点,夜里登山就是为了看日出。华山是我国九大观日出胜地之一,最佳地点在东峰朝阳台,可我们在日出前没能赶到那里,不想却有了在华山最美之地五云峰看日出的别样感受。
大自然是最好的画家,它的笔触首先从地平线开始勾起,东方的天光渐渐亮了起来,天与地慢慢地划清了界限,平坦无垠的渭河平原露出了模样,渭河如一根银丝游走于旷野之上。笔触渐绘渐近,华山的身姿被勾了出来,形若斧劈势越白云,突兀的插在平原之侧。紧接着华山的容貌也清晰了起来,远处奇峰素白悬谷墨绿,眼前青松挺立山花摇曳。身边的人们有的架着相机,有的拿着手机,有的翘首张望,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期盼着那喷薄而出的旭日。
东方的天际越来越亮,强光使天地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太阳就像害羞了一般躲在云朵后面,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漫长的等待使期待愈发强烈。终于,红光刺破了层云,一轮红日勃勃而起充满希望。霞光穿过了平原上升起的袅袅烟云,照在渭河里金光闪闪格外耀眼,华山像披上了薄薄的紫色霞衣,竟是如此的温婉动人。此时,整个世界都陶醉在这万道霞光里了,我也醉了。“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看华山日出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灵魂的沐浴,让人充满力量积极向上。
小时候我觉得华山就是神话故事里的一座山,虚无缥缈遥不可及,长大后褪去了稚嫩无知,华山成了心中的奇险第一山,如今它又变了模样,是我心中的“圣山”。《列子·黄帝》中有黄帝神游华胥国的记述,这华胥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能让黄帝去学习它的治国之道呢?华胥国是上古时期的一个氏族部落,华胥是这个部落的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 。如此算来,华胥该是我华夏子孙的始母祖。考古学家在陕西蓝田周边先后发掘出了多处人类遗址,证实自蓝田猿人之后这里的人类活动从未中断过。古代神话与现代考古的完美契合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处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华山周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华夏”、“中华”之“华”当源于华胥,华山名字的由来与华胥族群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说来,华山便不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了。华胥族人或许曾常常抬头仰望奉它为神山,黄帝曾在这里会盟诸侯封禅圣山,尧舜之后祭祀不断,它在我中华文化里是一座有温度的山,留下了深厚的情感记忆。
还想再登华山,这次不是为了征服超越,而是怀着赤子之心敬畏之情,好好的看一看这座“中华山”。
米秀涛:甘肃庆阳人,文学爱好者,喜欢读书旅游,西部散文学会甘肃分会理事,作品散见于《文学百花苑》、《陇塬风》。
2025-02-15
2025-02-15
2025-02-14
2025-02-13
2025-02-13
在阿勒泰跳起“黑走马”(隋源) ——中国诗歌春晚走进阿勒泰作品选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2
2025-02-12
2025-02-12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