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而不露”与楹联妙对的余荫山房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赵南成 | 发布:2024-03-18 | 236 浏览: | 分享到:

立春过后,暖意融融。我与几位诗人文友赴余荫山房探幽揽胜,乐也融融。

余萌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蔡总告诉笔者,山房原来的园主邬彬(1824~1897年)在京任职期间,正值园林发展大潮,遂请苏杭画师绘制园林景观图纸以备后用。同治六年(1867年)邬彬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余面积约为三亩的土地奖给邬彬建园(是年43岁),以作晚年自娱之所。同治十年(1871年),继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之后,耗资白银三万两的第四座岭南名园余荫山房建成。建成后,多亏当年南村干部的努力,让它成为四大古典名园中最为原貌的一座。



余荫山房的特点是“藏而不露。“余”是“剩余”之意,“荫”则是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的意思,“山房”是因为南村以前叫南山,而园林地处偏僻的东源坊岗地之下,故用“山房”这个朴素名称以示谦逊。占地仅1598平方米余荫山房园区坐西北朝东南,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楼台阁、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有限的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



余荫山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楹联匾额、诗词佳句众多,据统计,共有一百零八副对联,被誉为“有门必有楣,逢景必有联”,与景色搭配得相得益彰。

山房的花园门旁有对联一副:"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为鹤顶格形式,乃园主亲翁陈允恭所撰。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弓”即是箭,三弓是指这个园林的面积很小;“红雨”,是指落花,暗指整个余荫园四时花果不断,姹紫嫣红,非常美丽。下联则把园内绿树成荫、清幽雅静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描写了山房植物造景的最佳效果。
  在一个名为“临池别馆的”书房中,笔者见到一副绝妙优雅对联,与众骚客品读再三,雅兴愈浓:"暗雨敲花柔风过柳,晴光转树晓气分林。""暗雨"一词,甚少人采用,颇有新意,天亮与未亮之间的雨,方为"暗雨",看不清却又听到感受到,并且与下联"晴光"对得吻合,天亮了,由暗转晴了,准确写出天气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天造地合之对。"暗雨"孕育了一片朦胧美,而"敲花""过柳"的动词又带有力度,由静而动,动中更显晨景之幽,,品之如香茗入喉,沁人肺腑。



  下联"晴光转树"之后,"晓气分林"也是新颖的用词,表明天已大亮,阳光酒在树丛中,树影斑驳,层林尽染,充满勃勃生气。如再品香茗,这醉人的清香中,分明有青草和阳光的味道。
  于是,忙坐到对联前的黑檀书桌前留影,仿若与"暗雨"、"晓光"合而为一,在灿烂的春阳中陶醉!



赵南成 简介:曾任广州日报文学副刊部副主任。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华艺联谊会荣誉会长兼华艺散文诗社社长。有五百多万字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作品杂志等报刊及官网平台发表。

 旅游文化网
    Tourism Culture
更多

当前位置:
   
更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