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雨中访读书山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胡国民 周京友 | 发布时间: 2024-07-11 | 29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读书山好大!”

车上,听去过读书山的人说。

“比三角山还大吗?”

我听了不禁有些纳闷,忍不住问。

因为这几年,家乡湖北省浠水县的名山大山我都去过,似乎还没有哪座山比三角山大比三角山高。

也许,车上人所说的“读书山好大”另有所指。

听他们接着说下去,果然如此。



其实,读书山就在雨雾濛濛的大别山系的万山丛中,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以及薄刀峰等巍峨群山里,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小小的小弟,享誉鄂东南的名山三角山就巍然高耸在它附近,若晴日在海拔一千多米高的三角山尖上向西边的浠水县城方向望去,眼底下一展平阳,空旷辽阔,县城这边向西飘去的一条银练是浠河,县城那边隔着田畴平川,由东向西蜿蜒曲折的。一线长长白色的飘带,便是万里长江路过浠水散花、兰溪、巴河沿江三大古镇的一百多公里江段,散花隔江对面的西塞山属于黄石市的地盘。目光由远及近,再寻找读书山就要像飞鹰作鸟瞰状对下面苍苍茫茫的白水绿山之间来回进行反复搜索扫瞄,“一览众山小”,好半天才能在绵绵起伏的坵山里找到读书山的一个大概位置。。

由此可见读书山的小了。

(二)读书山虽小,其灵气和名气很多山却无法与之相比!

它的来历很不简单,那文化悠久得让人不敢想象,甚至有些嫉妒。

相传,早在中国的大唐。

相传,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云游曾在在这山下不谋而合。这一仙一圣,一生也没见过几次面,不想云游途中却在这里邂逅,这岂不是天意!

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中华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这李白和杜甫何等人,他俩在诗风浩荡的大唐,就是当时文化巅峰上的两座高山,无人可及。

论说,这两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撼得动地叫得应天的诗坛“巨无霸”,该看过多少好山水好风景,没想到他们对浠水这方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山水如此钟情,居然在此留连忘返,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



(三)话说那时天下太平,文化鼎盛,文人雅士多纵情山水,李白、杜甫更不用说。。

一日,二人从京都长安云游至此在山下客栈喜相逢,第二天早起坐在客栈前山坡松间听风品茶,正陶醉于眼前的好山水,忽闻山上白云深处朗朗似有天籁之音随风传来,诗仙、诗圣先是惊诧,继而起身循声向山中寻去,却发现山上茂林修竹深处有一草堂,传到他们耳畔的天籁之音原来是学童课诵诗书之声。

二位文化大咖在此盘桓数日,后来竟发现此地虽地处偏僻,但山里却文风激荡,家家的烟火日子里都洋溢着浓浓的耕读传家气息,稻花香里,山上山下仿佛流淌着翰墨清香,这场景即便是诗海流风的大唐,他们在云游途中也极少见到,惊诧欣喜之余,二人便会议山民,将此山取名为“读书山”,并捉笔悬腕,饱醮瀚墨,在一灵石上写下“读书山”三个酣畅淋漓的大字,立于山中草堂大门之前,并将山下文气温婉、山雾轻笼的山村取名曰“学堂湾”。诗仙和诗圣遍察此地山水之后,在读书山一帶还留下了许多人文胜迹和佳话传说……

据说,二人在读书山本来有不少诗歌酬唱的作品,可惜从读书山回长安途中,在附近的鸡鸣河渡船上忽然雷雨大作,书囊不慎落入水中,被急流卷走……

据说这些诗笺后来化作了无数白莲花,所以鸡鸣河以下的河又叫白莲河,关于白莲河还有其它美丽的传说,本文就不多说了。


(四)话说到此,我估计有人的脑袋可能会摇得像货郎鼓,以为这是如今为了发展乡村旅游,追求名人效应,读书山人临时抱“佛脚”,花钱请某些文人胡诌乱造杜撰出的“伪历史”和“水文化”。

是的,当今有不少地方不少人寡廉鲜耻,的确干了这样的事,但如果你也这样认为读书山,那就大错特错了!

读书山人不做这样的事!

李白和杜甫来此地的传说是很早以前就有的,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说不准在宋元明清以至唐代就有,都不好说,也说不准。

反正不是今天的读书山人杜撰的。

但我想说的是,这事发生的时间,相对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虽然不能算长,但也不短,唐宋元明清加上民国,多少个朝代都过去了,这些“相传”不仅一直鲜活在,活灵活现,有鼻子有眼,而且有地名文化标志在现实当中实实在在存在,李白、杜甫虽然早已作古和他们的年代早已作古,但有关他们的故事和传说还在,像传说中他们走过路过的地方大都还在,还看得见,摸的着。

这就有待一说,总之,读书山和读书山下不会是无缘无故就有这些传说,传说中这多么脍炙人口的故事不可能是子虚乌有,空穴来风,否则,三角山下鸡鸣河畔在那个年代掀起的“浪”,无风怎么可能一直传到今天?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凡是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有根脉有生命的。

这些传说和故事既然能流传下来,自然有它的道理和依据,否则何以有这般强大的生命力,从那些久远的年代一直流传到今天……



(五)当然,历史上的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不能视如历史,把它当太史公的《史记》来读,把它作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来看。何况,即便是“史记”和“通鉴”里的记载,也不见得就那样百分之百都是正确的,就那样让人放心。

历史就是历史,读书山及与之有关联的李白、杜甫的传说和故事,发生在那些久远的年代,姑绝不论其真伪,毫无疑问,它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民间历史文化,对于这样特殊的民间历史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它,轻视它,看不到它们的存在,对其轻易作出武断的否定!

我们坚决反对时下有些地方为了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一味追求名人效应,拉大旗作虎皮,不惜戏说,甚至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生造历史传说,争抢名人,利用名人恶搞所谓文化包装,实际上,这种假名人之名兴经济的作法适得其反,它与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码事,早就被人唾弃,为人不齿!

(六)今天,有文化情怀和求真务实精神的读书山人,充分利用当地丰厚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化,赋能乡村文化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其作法是值得肯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读书山人利用和挖掘的是他们的祖辈先人流传下的宝贵民间历史文化遗产,与今天某些地方的文化滥饬不可同日而语!

李白、杜甫来读书山这事,在历代官家的史志上确实没有记载,但在读书山人的口口相传和当地文化典籍中有其生动描述。这些传说故事虽然不能作为历史进入史册,但它不是今天的读书山人无中生有,自说自活,而是祖上就有的,他们不过是从祖辈人手上接过和继承了这份宝贵遗产,对这份遗产,他们不仅有责任将它继续传承下去,而且应该利用它来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对于这份遗产,他们甚至完全有权申请国家有关法律的保护。

总而言之,今天的读书山人用它来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对先人留下来的这份文化产的利用,更是在新的时代进行新的传承!

有人说,李白、杜甫二位诗仙诗圣不可能来读书山!

我想,他们来和没来,现在也争辨不清。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时光的积淀和洗礼,这个美丽的传说早已成了读书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喻户晓,深入到了老百姓的骨子里。在老百姓心中,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国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就和读书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作为文化传承,不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读书山和李白、杜甫的故事及传说,读书山的子子孙孙都会把它当作自己最心爱的歌儿一样传唱下去,传唱开来,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大别山的湖北浠水有座读书山,李白、杜甫曾经去过,那里世世代代都流传着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写到这里,我还真的有点希望有些人所说的“李白和杜甫不可能到读书山”是真的,李白、杜甫和读书山的故事、传说全是读书山的先人煞费苦心想出来的。

那个年代怕没人利用名人谋利吧,我就想,既然无利可图,读书山的先人们在那时却想到做这样的事,居然“拉”来李白、杜甫,编排出这么一连串的故事,并使之流传下来,这不是说明读书山的先人们更了不起吗?

我估计,那时的读书山的先人们编这样的传说和故事一定赚不了钱,他们也不会未卜先知,算到李白和杜甫具有这样大、这么深远的影响力,在今天能够派上这么大的用场?那时的绿杨山里很穷,读书山的先人们此举恐怕也没冇今天的有些富人和贪官,自己这一辈子花天酒地穷奢极欲还嫌不够,不满足,变着法儿想着给后代留遗产,当然他们想不到这么深这么远,想不到这“遗产”在当今物质和文化两大实力中竟化成了魂,成了“两力”当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在今天还有如此大的用场!

历史真伪还是让史家们去研究考证吧,读书山和李白、杜甫的历史文化传说早就“木已成舟”,到了这个份上,信与不信在各人,再论真论假还有什么意思?

真的如何,假的又如何?

斯人已去,正如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一回引康嵇先生词作所言:“沧海变桑田古路”,时代久远,往事如烟,浩如烟海,核无实处,查无实据,谁又能道得明说得清,但读书山在,传说中的当年李`、杜在读书山的故事和传说,不负岁月时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依然在山申清风明月山和石泉溪流间欢畅流淌,鲜活在读书山,鲜活在一代代读书山人的岁月和日子里,一直到今天,终于流传到了“水到渠成”,开始为当代读书山的子孙所用,助力他们在新时代打造开放的翰墨流香的全新读书山!

这就足够了,夫复何求!

想到此,我不禁感慨万千,作为今天的读书山的子孙,作为浠水家乡人,即便是读书山先人的编撰,他们在那时就能想到编出这样高质量高品味的故事和传说,真的是好有眼光,好有远见,好不简单,在我看来,在那时这样做应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创举!

如果真的是当年李白、杜甫来过读书山,读书山人能够将此事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不止,一直传到今天,同样不易,同样伟大!

李白、杜甫与读书山的传说,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如今都是一个真实存在,不是那个说假的就是假的。不能否认的是,读书山的先人们在这段历史长河中,的确是为读书山的子孙留下了一笔用数字无法计算的巨额文化遗产。

我想,他们这样做,既不能创收,赚大把大把的银子,又不能扬名立万,连一个名字也没留下,读书山的先人们这样重视李白和杜甫,在当时无非是出于对诗仙、诗圣的崇敬和爱戴,要么穷山僻壤缺文化,出于对文化的渴望,想找文化的引路人和树立学习的标杆,要么是希望后代子孙贤,想通过李白、杜甫和读书山的这些传说和故事,为后代子孙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发奋读书……

令人欣慰的是,读书山的后人们没冇让先人失望,传说中的李白、杜甫和读书山的一系列故事,经过一代代人的接力,一代代人的传承,在今天新一代读书山子孙手中已经成为读书山乡村文化建设的的新动能。

这是读书山的先人为后人造的褔,是历经沧桑的读书山对后人的福报!

读书山的先人们留给今人的这笔宝贵文化遗产和它的传承令人深思!



(七)读书山,多么清雅,多么厚重,多么有书卷气息,多么具有亲和力的名字!

它的有关李白和杜甫的传说、故事和地名文化,其实早就融入 读书山人的血脉,成为不朽读书山骨血和灵光!

它是文光四射的圣山,也是读书人的心灵之山,它是让人的灵魂自由放飞自由回归的文化之山!

别说是读书人,就是我这个读书不多的人,一听到“读书山”这个名字,都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心跳。于我而言,在这读书式微、斯文几近扫地的当下,我的家乡浠水还有这样的一座读书山,这不啻于是久旱之时突然望见了天上的云霓,沉寂寒夜忽然听见了平地响起的一声春雷……

读书山不仅存在,它的传说和故事广为流传,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这不仅说明我的家乡还有很多喜欢和向往读书的人,而且说明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在。有了肥沃的土壤就不愁种子不发芽,不开花,结不出肥硕的果实!


行走在今日读书山,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文化精灵在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它的名字历经风雨沧桑依然这么响亮,让人感到如此亲切、温暖和幸福,说明书永远是人类灵魂的家园和栖息地,永远是人类知识、智慧和创造力的源头活水人类只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读书,读书活动就永远不会停止和消失。

我们永远不要小看书的力量,怱视读书,轻视读书人!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和出路的,一个不读书的人是可悲可哀!

古人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这句话就是专门用来激励和鞭策人发奋读书的!

书山,书山,历史上激励过多少有志之人发奋读书,有多少人在通向书山的道路上跋涉攀登,穷经皓首者无数,但有多少人见过真正的读书山,像这样叫“读书山”的山在中国又有几座?

无论如何,家乡浠水有一座读书山,我想对读书人的心灵是一种莫大的慰籍,它是历史上的读书山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真的要感谢他们为今天的后人留下了这么一份有形和无形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遗产!

我今天能来拜谒读书山,既是有幸,也是缘分!

读书山,你如何叫我不爱你,不敬你?

你的名字里有文气,有灵气,还有读书人的魂呀!



(八)眼下正是梅雨时节梅雨的高峰期,我于迷天的滂沱大雨中来到了读书山村。

这是一次朋友间几个月前的预约,我是七月二日上午,跟着家乡县美术家协会“纪念建党节,走进读书山”的美术家和书法家们一起进山的。他们是来现场绘画作书助力读书山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我则是冲着“读书山”的美名而来的。

天像被人凿破了似的,倾盆大雨落得人睁不开眼睛。

在紧随文艺家们在村部门前下车的一刹那,我是于大雨之中抢着几步跑进村部大楼的走廊里的。

当我在走廊擦抹干净头上和脸上的雨水,转过身来,那雨越发地下得大下得紧下得急了,透过厚厚的雨幕,眼前是村部大院,对面是一条翰墨淋漓的仿古文化亭廊,长廊外的远山近峦沉浸在诗意的雾一样的大雨之中。浓密雨雾里天空偶然悠悠一亮,现出远山近水的轮廓,山间雾霭层层,云卷云舒,那疾飞的层云一阵紧赶一阵,我像在无声电影的大幕布上,时见虎奔豹突,时见灵蛇疾走,时见苍鹰展翅,时见群狼逐兔,时见天狗吠月,时见龙凤呈祥,时而又见层峦叠嶂、风摇松竹、峡谷飞瀑,高山流水,有时活生生又呈现出惊天一大幅烟水瀚海图来,那水墨仿佛囊括漫漶了天地人间的一切……

被誉为“绿杨通”的老谢是读书山村文化的主创人,也是这次活动的发起者,天尽管下着大雨,但总也打不湿他心头燃烧的那团文化火焰,他在走廊里见我正望着对面瓢泼大雨中的文化长廊和雨雾中的群山出神,就一把拽住我的手,笑道:“走哇,去看看,你不是想知道读书山有多么大多么好吗,到那里去看看就知道了!”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将我一把拉出了走廊,没办法,只好连忙撑开伞,冒着倾盆大雨向对面的亭廊跑去。

一看廊壁上的介绍,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开头在车上听人说“读书山好大”并不是说的真正的读书山“好大”,而是说读书山村好大!

当然,此时我还没真正见到读书山,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高多大。

当我站在亭廊廓里的一块行政区划图前,整个读书山村一目了然…

要说读书山(村)好大,那还真的是不小!

真的是好大好大一个村!

这可能是家乡湖北浠水县绿杨乡最大的一个村,它由冷水井、龙潭岩两大部分组成。

全村一共有十二个村民小组,二十九个自然塆落,二千二百多人,版图面积十一万多平方里,其中耕地一千四百多亩,山林一万多亩。

不说别的,光是山就多得吓死人,面积大得吓死人。都说读书山村大,在亭廊里看到这块圈红着绿的行政区划图方知不虚,但这些毕竟都只是纸上的东西,究竟大到个么样个相儿呢,心里还是没底。



纸上看来终觉浅。见我一脸茫然,似清楚又不清楚,心有不甘的样子,在这一带专门给美丽乡村做美容工作的“美容师”老谢张开嘴大笑道:“大得很呀,大到好几天好几夜也走不完!你以后多来,我引你多跑一些地方你就知道它究竟有大了!”

我是个“土包子”,老谢所说的这个“好几天好几夜都跑不完”,时间换空间,具体生动又形象,我心里算是明白了“读书山”真的是有好大。

(九)是呀,要不大,它怎么装得下那么多的传说和故事呢。

说起读书山的传说和故事,除了与李白、杜甫有关的读书山、冷水井、学堂湾、砚石庵、笔架石等以外,还有瓦儿坪、乌龟石、金盆顶、石尖山、葫芦石、三摞石、高山寺、老祖屋、龙潭大峡谷等数也数不清的古地古物,以及流淌着古味散发着旧时光幽香的景物。

难怪有人到了读书山村就不禁由然生出编一本读书山文化史的想法,觉得从读书山村可以看到古老中国乡村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奥秘!

在中国乡村民间文化的大棋盘上的格局里,也许读书山是小小的,不过沧海一粟,但它又是博大的,透过它能洞见中国乡村民间文化璀灿夺目的熠熠辉光!

这就是读书山及其传说和故事的意义!

也是读书山村的高颜值和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从这个层面上看,既然读书山有如此大的文化格局,当然就应该就有这样大的与之相匹配的地理格局!

从行政区划图上,我看到读书山村独特的地理优势一一

它是绿杨乡的党委政府所在地,古镇新姿,文化流芳;大别山腹地旅游公路浠英公路纵贯其间,不仅是鄂豫皖赣进出大别山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别山区通江达海的主要陆地走廊。除此之外,全村地貌如一头仰卧着啸望长天,在太阳底下晒腹挠痒的大金狮,东南西北上百里的界线周边毗邻着乱石河、太平寨、百丈冲、三角山、绿杨桥诸村,这些村藏龙卧虎,都是非凡之地,说得上是家家操灵蛇之珠,人人抱荆山之玉,个个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个个都有说不尽的传说,个个都有看不完的风景……

读书山村的地缘线就像传说中的玉皇大帝从天外抛向人间的一条金藤被风半空吹落到大别山丛山之中,无意中圈出了一块金狮仰卧抬头望月般的地形一一这就是现在的读书山村。



这片狮形地的周边就像闪耀着珠光宝气的金圈,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吸着周边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耀眼明星……

这些环着读书山的村,构成了大别山天底下绿杨这方天地最美丽的风景!

(十)大雨如注,好像是为了让我们见识读书山村的大和美,老谢硬是带着我们乘车在雨中翻山越岭,参观读书山村的龙潭峡谷大瀑布。

车在风雨中前行,沿途雨声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其势犹如龙吟,山沟急流飞溅,洪水沿着路旁山涧向着山下狂奔,其声犹如虎啸,还没到龙潭大峡谷,沿山就见无数飞流直泻崖下,形成白瀑无数。壮观极了,漂亮极了。

车子开过龙潭谷大桥之后,我们下车撑着雨伞沿着大峡谷右手的陡峭山路徒步上行,我们上行,水顺着山路一波紧追一波下流,波纹下水泥路上被大雨洗出的沙石颗粒清晰可见。不一会儿,就听见路下树林密竹构成的厚厚屏障那边水啸如万壑奔雷……

经过一段艰辛跋踄,我们终于在大雨之中来到了位于龙潭大峡谷中游的石板桥水库大坝。


这个水库不大,十七万多立方库容此时水位早已达到警界线,但见满库碧水浩荡,雨柱落在本来平静的水面上溅起密密麻麻的水花。大桥下的水库大坝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滚水坝,水库的水满了就会自然溢出流向下游的河谷。这条自三角山而下的大峡谷在石板桥水库外面还有两三千米长,这一段狭窄的天然石头谷沟七弯八拐一直延伸到下面的绿杨街头,从直穿古镇而过的大别山旅游公路下一处石砌大涵洞流向远方。夏天雨季过去之后的这段峡谷水量依然丰沛,水流绕石穿谷,奔腾跳跃,一路在狭谷间碰碰撞撞,浪花飞涌,虽然险象环生,让人胆颤心惊,望而生畏,但经过人工打造,却是打灯笼也找不到的一处难得的天然漂流胜地。

龙潭峡谷漂流享誉鄂东南,早已成了夏天游人的乐园。很多人到三角山避暑寻幽,少不了到龙潭大峡谷探险,享受漂流的刺激带来的快乐。

此时但见水库滚水大坝漫出的激流飞瀑在坝外形成一面巨大的雪样白的大瀑布,它高高地从坝上飘入谷底,激起山一样的雪浪,腾腾雾气直向峡谷两岸弥漫,直是诗仙李白笔下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美景观也不过如此,哪里比得上这龙潭河谷大瀑布的势如万马奔腾,声若万壑奔雷,仿佛直叫东海龙宫倾玉柱,南天门前折旌杆。站在雨中的石板大桥上,周边犹似在山摇地动,本来安如泰山的大桥大坝在惊涛骇浪声中仿佛也在瑟瑟发抖……

正感叹脚下飞流瀑布的惊心动魄,令人心旷神怡,又见水库上游大峡谷有一面更大更长更宽的大瀑布挂在远处山口,它在两边高山的苍郁莽茫之间,是那么白,那么美,似是老天爷有意放出天光,网开一面,让我们看得那样真切,那磅礴那壮美,像是玉皇大帝从紧密的天幕雨帘深处放下的一幅震撼人心的大画,这画只有在读书山村的龙潭河谷才看得见,这幅天赐的大自然绝作仿佛是上天专门为读书山特制……

够了,够了,读书山仅仅一个龙潭峡谷大瀑布就让我看得呆了,一个点就让我们看了半个上午,读书山村真的是大,那么多好地方,一时半会怎么看得够,看得完?

对老谢所说的“几天几夜跑不完,看不尽”,至此,我确信无疑!



(十一)一行人兴致勃勃,看过龙潭峡谷大瀑布,在绿杨街上吃罢午饭,又在大雨中乘车回到村部,来不及歇息,又上车出村部大院,穿过右侧的花冈岩雕花大门楼,来到心心在念的读书山下。

老谢说,本来安排了专门上读书山,但雨太大,又落得太久,他担心不安全,就取消了原先的登山计划。

我们在读书山山门前进门左边的一口早就涨满了水的大长塘前下了车。

但见这口离山门不远蓄满了水的长方形大塘上雨雾蒙蒙,四周塘岸用石头砌就,雨中的长塘很漂亮,塘的左边山下几户人家的楼房鳞次栉比,村民门口场前面正对着这口好看的大塘,这排楼房也在读书山下,最前边的人家屋飞头边,有一方两亩不到的水田、田里风摇水落满是硕壮的早稻谷物的青禾,谷田连着读书山脚,对面塘岸右侧往山脚另一侧有一条绿树掩映的路很干净,这条路通过书家题写的“读书山”三个大字的高高竹制山门直入山里,进山门前的路右边有一座造型极为雅致很有文化味儿的平房,门头上嵌着一块横匾,上书“翰墨庐”,这正是今天书画家们将要挥毫泼墨、大显身手、倾情读书山的地方。。

我猜想读书山下这一处文化品味十足又充满人间烟火的处所,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李白、杜甫歇息品茗的地方。

站在山门前仰望雨雾中的读书山,山不高,满山苍翠,一堆堆水淋淋的湿绿,那忽聚忽散的雾气,仿佛散发着山上的灵气和淋漓的文墨之香!

果然是座好山,名不虚传!

外面雨急风紧,我情不自禁地走进翰墨庐。

这庐也是座好庐,窗明几净,它右边的墙上李白和杜甫正一上一下斜倚在山脚对而的一处山坡松荫里的石头上一边品茗,一边谈笑,他们大概说的都是这几天在此地的见闻和感想,从栩栩如生的画面上二人的表情上看,他们非常高兴,那种喜悦和忘情,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样子……

谈笑之间,二人情不自禁地就想为这里做点什么,后来他们在山上书声朗朗的学堂门前的石头上写下了“读书山”三个大字。在山下一处叫冷水井的水井边,见水井幽深,井水清澈,便取之煮茶,发现这井水的水质特好,煮出的茶水沁人心脾,余味无穷,便在井畔一块石头上写下“冷水井”的井名,后来在读书山一带还留下了一连串的如诗如画的地名墨迹,如“学堂湾”、“笔架石”、“砚石庵”等,从此读书山一带好山好水好地方在外便有口皆碑。

正因为有传说中的二位诗仙诗圣留下的这些,才有了今天的读书山和读书山的许多故事。

读书山下,河港纵横交错,水润天泽,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在冷水井旁的小河畔,人们建了一座“白甫堡庙”,纪念诗仙诗圣对读书山一带百姓的大恩大德,昭示后世永毋相忘。

(十二)这时,风雨中的翰墨庐大厅内显得分外肃穆庄严起来,大家感到李白、杜甫好像就在身边,离大家很近,正含笑看着书画家们,等待观看他们一拭身手。这时庐内变得很静,画家和书家们在画壁旁的书画台上铺开纸,调好墨,凝神静气,笔墨酣畅,各展艺技,一笔不苟地书了起来,画了起来,好像二位文化大咖在一旁望着他们,他们仿佛不是在作一般的画写一般书法,而是在接受一场书法和绘画大考,主考官就是壁画上的诗仙和诗圣……

一幅幅作品出来了,读书山村的陈书记笑逐颜开,拎着作品分别与画家和书法家合照留影,这时我看到墙上斜倚在那巨幅水墨上的诗仙和诗圣也在笑!

这幅壁画是当地一位书画家根据传说中的李白、杜甫游历读书山时的一个场景精心创作绘制的,画面占了北边庐壁正中墙面很大一块地方。

这幅水墨画得非常传神,我进庐内大厅时就很震撼,似乎当年谈笑风生的诗仙、诗圣就在面前,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到来之前,他俩好像提前就在这里专门等着与前来的画家书家见面,此时他们的神态又像是居高临下,在现场对每一位书画家的现场挥毫创作在作壁上观。



从他俩的笑容里看得出两位主考官对考生们的表现是满意的!

此时风雨中的翰墨庐分外圣洁高雅,我仿佛强烈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我们家乡浠水的读书山下,就读书山的乡村文化建设主题正和书画家们进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隔时空的交流、探讨与对话,时空相隔虽然是那么遥远,因为是在读书山这一特殊环境里,这次对话交流的距离又是如此之近。

(十三)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随着最后的一位书画家最后精彩的一笔落在宣纸上,本次活动最后一幅水墨交卷了!

这时,外面的雨还在不停地下,老天爷真厉害,硬是连一口气都不松,这样一来其它地方就去不了了。我几次走出翰墨庐,站在庐与那方雨落水溅的大塘之间的古树下,望着山门,望着山门背后烟雨中湿漉漉的读书山,两眼久久不愿离开!

它真的太美,美如仙子,无奈何这雨太大,落的一刻也不停息……

不知什么时候,老谢来到了我身后,他拍拍我的肩膀,不无遗憾地笑道:“天公不作美呀,但不要紧,有的是机会,等个天晴的好日子再来,我保证带你看个够!”

读书山村陈书记告诉我们:“如今读书山村的优势不仅仅是它的大,也不仅仅只有一座传说中的被一千多年前诗仙、诗圣浓墨重彩点过“金”的读书山,如今读书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已进入新的阶段,它有五大园区,并占尽一个地方成功所必具的天时地利人和!”

陈书记说,现在的读书山村集绿杨集镇商贸区、生态旅游观光区、绿色生态产业区、美丽乡村示范区、现代农业区于一体,全村已呈现出镇村同建、村企共兴、农商并茂、文旅肇兴的新气象,应该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山!

读书山村正按照大美读书山建没的路线图向前铺展,一个更加美好的读书山正打开昔日紧闭的山门向外面世界露出了它的如花笑靥!

目前,读书山村在继续利用它丰富的地域民间文化资源,打“李白、杜甫牌”,大力推进独具特色、独具匠心的读书山村全域大美乡村文化建设!

我于风雨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水也朦胧、山也朦胧、水墨一样美丽的读书山村。尽管受极端天气的阻隔,我没冇如愿登上读书山,临别时,老谢打着伞,在雨里依然安慰我,他笑道:“只要你愿意,以后来读书山的机会还多得很!”

虽然心里有些怅然,但毕竟在雨中还近距离看到了读书山,再说雨中的读书山有雨中的味道和好处,雨天凉快,完全没有六月天烈日爆晒的汗流浃背之苦,虽然没有上山,但我在清凉之中领略和感受到了风雨里的读书山别样的风光和模样,晴天零距离近看读书山固然是好,但又怎能替代得了雨中远观读书山的妙趣,一位旅行美学家曾劝告游人:大自然不同时段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永远都看不完,看不够,何必那么性急,留在日子里细细品赏不是更好么?!

这话说得好!

下一次再来读书山时,我一定择一个晴好的日子,细细观赏品味它的山水形胜,一流一溪,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乃至每一处藏风的洞穴,还有那些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

啊,读书山,不用再相约,我一定会再来的,或许在不久的秋天,落叶金纷;或许在稍远的冬季,瑞雪纷飞;或许在明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或许就在这个雨季过后,无论是晴天、阴天,冷天,热天,雪天,我想,无论是什么时候,读书山的四季都是美的,都是好看的,只是美的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味儿而已!

(作者胡国民 周京友)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