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坚持“传下去”“活起来”的三缘博物馆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王月明 | 发布时间: 2024-07-19 | 249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月明


早有耳闻张掖三缘博物馆之盛名,作为一家民营机构,心中难免有所迟疑。常言道,民营博物馆,受限于资金,其藏品丰富度与公立巨擘相比,是否略显逊色?再者,地方博物馆多由公费支撑,敞开大门无条件接纳每一位访客。相比之下,个人创办的博物馆,如何在经济压力下坚守文化阵地,确是一大挑战。

直至亲身体验三缘博物馆,方知我先前的忧虑,皆属多余。馆内藏品之精,数量之众,远超想象,每一件展品都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讲述着尘封往事。更令人钦佩的是,馆主对文化的挚爱与执着,以及他那让文物‘代代相传’、‘活在当下’的不懈追求。这份热忱与坚持,不仅化解了我的所有疑虑,更让我对三缘博物馆的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去年冬天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市委党史办的一位文友到甘泉公园去户外运动,文友提出去附近的三缘博物馆看看,我赞同。到了馆内,馆长听到我俩是从事文化工作的,热情接待了我们,并给我们讲解,我们欣赏了许多无价之宝,名家遗珍,也听到了这些遗珍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张掖市三缘博物馆是经国家文物局备案登记的非国有民营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高金城烈士纪念馆西侧信息巷内(甘泉公园东侧),是一家三A级文化旅游景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共有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展品共计两万余件。由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敦煌藏经洞写经遗珍,北齐北魏风格石雕佛造像,张大千敦煌之行遗珍古书画,名家留韵金张掖,各代精美瓷器,各种工艺丝织唐卡,明清铜鎏金佛造像、坛城、佛龛,顿立夫先生以寿山石篆刻伟人诗词、肖像套章,田黄石雕件等九大版块,十四个展厅组成。

“缂毛唐卡”获基尼斯世界记录


进入一楼大厅,我们看到了荣获大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缂毛唐卡”、清代巨幅蚕丝苏绣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唐卡、明代文征明手书天然蚕丝手工刺绣《金刚般若波罗蜜心经》唐卡、明代特征纯黄金嵌宝藏传说法佛像、清代铜鎏金药师佛造像、纯银锻制对卓玛立佛造像,朱馆长说这是他的六大镇馆之宝,我们粗略地端详了一番,这些无疑都是精美绝伦的稀世珍品,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古代文明的光辉。运动会发奖先发三等奖,后发一等奖,我认为看展览也应该先看其它展厅,而把镇馆之宝放在最后面看。

一楼陈展有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敦煌藏经洞遗珍、北齐北魏风格石雕佛造像。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书画家,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体现在他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上。敦煌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艺,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张大千对敦煌壁画情有独钟,他深入研究,反复揣摩,力求在临摹中传达出原作的神韵和魅力。在他的临摹作品中,敦煌壁画的色彩运用、线条勾勒和构图布局都得到了精妙的再现。张大千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绘画技巧,将敦煌壁画的细腻和瑰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不仅是对古代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更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独特展现。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展现了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和无比敬意。

敦煌藏经洞遗珍,汇聚了千年文化的精髓。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绢画和艺术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它们历经风沙侵袭,却依然保存完好,见证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敦煌藏经洞遗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来探秘。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文明的辉煌,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北齐北魏风格的石雕佛造像,展现了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与庄重。这些佛像线条流畅,造型优雅,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刻画,充满了慈悲与智慧。石质坚硬,却又能被匠人雕刻得如此细腻入微,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拥有了生命。这些佛造像不仅是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见证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信仰的虔诚。


明代纯金佛造像


二楼陈展有“国印篆刻第一人”顿立夫先生用寿山石篆刻伟人诗词、肖像套章,近现代名家巨匠留韵金张掖书画,近现代名家楹联,精瓷名木等。顿立夫先生篆刻的伟人诗词、肖像套章,汇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的篆刻艺术,饱涵着先生的心血和智慧。伟人诗词跃然石上,肖像栩栩如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伟人的风采。

名家留韵金张掖展厅所展藏品均为继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闻名世界之后,掀起了书画艺术界接踵而至河西敦煌采风热潮。钱松喦、启功、徐悲鸿、魏紫熙、李可染等数十位近现代书画巨匠采风途径河西,旅居张掖,为张掖挥毫泼墨,即兴赋诗所留珍贵墨宝,故诸多画作均留有题跋“古城甘州所作”之款。钱松喦的《江山胜概》描绘出兼具气势磅礴、浪漫美好的山水景致。用笔用墨趋于传统,构图表现为焦点透视,创作讲究文人气质,强调意境。启功的《红竹》,其实是画家在托色写志,而非实际之状。墨竹洒脱遒劲,朱竹热烈奔放,各有特色。苏葆桢的《硕果丰盈》中,葡萄显得晶莹剔透、透视出作者浓郁的乡情,源于画家对葡萄画法的探索创新, 对社会生活的衷心热爱。

徐悲鸿的《双马图》,图绘两匹并驾齐驱的骏马,在奔跑中相依相守的亲密景象。图中马的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得准确、细劲、洒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线描功力。马体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层层笔墨深浅变化中表现出其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从该图中我们感受到徐悲鸿晚年绘马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魏紫熙的 《奇峰行云图》画面既雄伟苍茫,昂扬向上,又美如仙境,静若桃源,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作品用大量的朱砂上色,看上去满目红色,山都是红色的,意境非凡。作品注重写意的抒情性,画面具有形式感,笔墨韵味浓厚。


《奇峰行云图》魏紫熙   尺寸:宽237.5cm,高97cm


近现代名家楹联展厅内,展出刘墉、林则徐、胡适、赵朴初、齐白石、刘海粟、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等几十位近现代书法名家作品,这些楹联作品为博物馆增添了文化内涵,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三楼陈展有张大千遗珍展、梵华三缘庄严妙相、五大名窑瓷器展、百年巨匠甘州遗珍、汉唐西域丝路记忆。

张大千甘州遗珍展,带领观众打开河西走廊尘封的历史记忆,张大千先生自20世纪前叶屡赴河西走廊,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域风餐露宿,殚精竭虑。历时数年,终完成临摹敦煌壁画这项艺术壮举。虽倾注了巨额资产和所有心血,依然负重难行,幸遇河西名流商贾相助,


《南无观世音菩萨》张大千 尺寸:宽48cm,高63cm


让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艺术壮举得以延续完成。临摹敦煌壁画期间。不少精品力作和临摹壁画散落民间。三缘博物馆奉缘珍藏了张大千先生临摹敦煌壁画绝世臻品,更为珍贵的是题跋为古城甘州所作之款,画作尺寸巨大。均采用自制羊毛绢本,颜料使用石青、石绿、朱砂等矿质颜料,还使用大量金粉、珍珠、翡翠等贵重原料以保证色泽纯正艳丽。用料之珍,画工之精,尺幅之巨,数量之众,惊世骇俗!珍贵的实物资料,揭开张大千敦煌数年,幸得古城甘州商贾名流倾囊相助方完成临摹壁画苦旅之谜。

梵华三缘庄严妙相展厅,通过精心策划和布置,向观众展示了佛教艺术的魅力和精髓。展览中包含了众多与佛教文化相关的艺术品,如佛像、壁画、唐卡等,每一件展品都经过精心挑选和修复,保持了良好的保存状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还有部分展品与张大千的临摹敦煌壁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张大千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展品通过细腻的雕刻、精湛的绘画技艺和深沉的宗教寓意,向观众传达了佛教文化的庄严和神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佛教艺术世界。

五大名窑瓷器展,该展览集中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精品瓷器,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巅峰之作。汝窑以其天青色釉著称,釉面温润如玉,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誉。官窑瓷器以紫色釉为主,釉色纯净,造型古朴典雅。哥窑以开片为特点,瓷器釉面有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裂纹,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钧窑瓷器釉色多变,以蓝色、紫色为主,釉面有流动感,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定窑以白瓷为主,釉色洁白如玉,胎质细腻坚硬,造型规整。这里不仅是一场瓷器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对古代工匠智慧和技艺的致敬。


精品瓷器


百年巨匠甘州遗珍展,展出的作品包括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珍贵遗珍,以及他为甘州地区创作的其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均经过精心挑选和修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展览共展出数十幅画作,涵盖了张大千在甘州地区的多个创作阶段和风格变化。不乏张大千运用独特技法创作的佳作。如他邀请喇嘛画师自制颜料画布,亲自参与画布的制作过程,以保证画作的品质和艺术效果。通过展览,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甘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感受艺术巨匠们的艺术魅力和精神追求。

汉唐西域丝路记忆展厅,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以珍贵的文物诉说着汉唐时期西域丝路的辉煌记忆。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仿佛承载着那段古老而又遥远的时光,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驼铃声声、商贾云集的丝绸之路。它让我们在欣赏古代文物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汉唐时期西域丝路的辉煌历史和重要地位。

看完了全部展厅后,再返回到一楼大厅,细细端详这六大镇馆之宝。首先是荣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最大缂毛唐卡”,这幅巨作以藏羚羊绒毛为材料,通过“通经断纬”的技艺织就,色彩绚烂,气势磅礴,尽显古代匠人的超凡技艺和无尽的创意。接着,清代巨幅蚕丝苏绣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唐卡令人叹为观止,它采用纯天然蚕丝及天然染料,手工绣制而成,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匠人的虔诚与匠心。明代文征明手书天然蚕丝手工刺绣《金刚般若波罗蜜心经》唐卡,更是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文征明的书法字迹清晰,气韵生动,搭配精美的刺绣,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佛学世界。明代特征纯黄金嵌宝藏传说法佛像,则以其高贵典雅的材质和精细的工艺,彰显了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佛像面目祥和,宛如慈悲的化身,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宁静与平和。清代铜鎏金药师佛造像,则以精铜为体,通体鎏金,金光灿灿,庄严肃穆,药师佛坐像神态怡然,仿佛正在传授着无尽的智慧和祝福。最后,纯银锻制对卓玛立佛造像,更是巧夺天工,银质纯净,锻制精细,佛像线条流畅,神态生动。这六大镇馆之宝,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而且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让游客在欣赏中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与震撼。


蚕丝苏绣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唐卡


今年4月,《求是》杂志第八期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这是习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也是新时期重要的指导思想,简明扼要地说就是如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

笔者认为三缘博物馆在传承与活化文物和文化遗产方面做的很好,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年代是1941年——1943年,此后的80多年内,经历过战争毁损时期,1958年——1965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时期,这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根本没有财力保护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的文物,国家机关尚且如此,民间大批量保存文物更是艰难。

据悉,现任三缘博物馆馆长朱宗元先生起初是从事工商业的,经营瓜果蔬菜冷库多年,后来又到霍尔果斯等口岸搞物资批发,手头有了一些资本积累后,没想到和文物、文化遗产结缘,多次出资收购保存有价值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积累了现在的两万余件藏品,其中有八十余副(件)藏品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口的文物,足见其珍贵。保存需要有库房,展览需要有展厅,需要有保护措施,需要有摆放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场所,需要有人打理、有人打扫卫生,冬天要采暖。而民间开办博物馆国家是不拨款的,是朱馆长耗费了大量资金,购买地段8000平方米,装饰展厅3500平方米,发工资雇人打扫卫生和梳理文物,没有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磨损和毁坏,这就是朱馆长坚持把文物和文化遗产传下去的具体体现。他用一种铭刻在血脉之中的执着信念和情感,坚持把自己现有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传下去,留存和记住最珍贵的事物、最重要的价值。超越世事的变迁、时间的磨损,克服毁坏和遗忘,让文明持久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他饱含情感的事业,是对我们的来处、对前人的创造与恩泽的赞叹和信守。


张掖市三缘博物馆


“活起来”是在人民生活中、在人民心中活起来。去博物馆打卡成为年轻人的日常休闲方式。文化遗产属于人民,只有融入人民的生活、经验、情感,融入人民的记忆、审美和价值,润物无声、日用而不觉,文化和文艺的创造才能在辽阔深厚的基础上展开。三元博物馆坚持七年内每天开馆,接待本地参观群众和游客达60多万人次。这就是“活起来”的基本工作。而“活起来”的真正实现,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最深刻地寄寓在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之中。张掖市三缘博物馆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宗旨,用惊世骇俗、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真实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璀璨,打开了河西走廊尘封的历史记忆!现已成为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诠释“文化”资源的重要标志性名片!

“活起来”没有止境,三缘博物馆像维护我们赖以生息的自然生态一样,维护“活起来”的文化生态。为更好的对文化艺术品挖掘、传承、保护、宣传、研究,为文化艺术品融资、确权、鉴定、交易搭建平台,该馆建设了“张掖市丝路典藏传承保护研究中心”、“张掖市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中心”,形成“一馆两中心”的文化主体方阵,前瞻性的为艺术品资产化作铺垫、打头阵,这就是把文化艺术品活起来的深入实现。

张掖市三缘博物馆是西北的一座文物宝库,是河西走廊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金字塔。该馆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坚定“万年永宝”的信念,满怀敬畏之心,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坚定地把文物和文化艺术品传下去、活起来,促进文化遗产为全民所共享,他们正在开创未来!


作者简介:王月明,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张掖市政协委员,张掖市作协理事;在《中华散文精粹》《今古传奇》《中国电力报》<甘肃日报》《国家电网报》《中国建材报》《当代电力文化》《神州文学》《北方作家》《民主协商报》《兰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有大量的散文、小说、文史作品,发表长篇历史小说《西路军转战甘州》,电影剧本《从马夫到宰相》,出版散文小说集《黑河涛声》,散文集《走进平山湖 探秘大峡谷》。获中华散文精粹一等奖,多次获得张掖市旅游文化宣传奖。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