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与文化的瑰宝。从平遥那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到忻州充满韵味的地域风情;从应县古老而雄伟的木塔,再到碛口独特的黄河古镇风貌,每一处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我踏上这一场探寻之旅。
山西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 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瑰宝,静静地躺在山西的怀抱中,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古代县城的杰出代表。走进平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古韵的年代。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这座古城之上,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尘埃在空气中轻轻舞动。城墙高大巍峨,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我踏上青石板路,每一步都伴随着历史的回音,那是岁月的低语,是古城的呼吸。
走在平遥古城的街道上,两旁是古老的建筑,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厚重。我轻抚着斑驳的墙面,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那是先人们的汗水与智慧,是岁月的痕迹。
古城内的街道布局严谨,纵横交错,宛如一张巨大的网,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我沿着这些街道漫步,仿佛能听到古时商贾的喧嚣,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商埠,繁华一时,如今虽然繁华不再,但那些古老的商铺、票号、镖局依然保存完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走进一家家票号,我看到了古代金融业的繁荣。那些古老的账本、银票,见证了平遥古城在金融领域的辉煌。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他们在这里创造了中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让金融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这些票号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
古城中的市楼是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位于古城的中心,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式建筑。站在市楼上,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风景,感受古城的气势与韵味。市楼下的街道两旁,是各种特色的小吃和手工艺品,它们展现了古城的风土人情,也传承了古老的手艺与文化。
在古城中,还有一座不可忽视的建筑——县衙。它位于古城的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衙之一。走进县衙,我仿佛能看到古时官员审理案件的情景,感受到那份庄严肃穆。县衙内的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建筑的精美与庄重。
除了县衙,平遥古城还有许多精美的庙宇和祠堂。我参观了城隍庙、文庙、武庙等,每一座庙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城隍庙内的壁画生动传神,文庙的孔子像庄严肃穆,武庙的关公像威风凛凛。这些庙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在古城中漫步,仿佛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文化的魅力。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传统的技艺,那些独特的风俗,都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古城中的每一处风景,都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还体验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古城内的人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宁静而平和的生活。在这里,我看到了老人们坐在门前晒太阳,孩子们在街头巷尾追逐嬉戏,一派和谐的画面。
夜幕降临,平遥古城变得格外迷人。灯光照亮了古老的街道,给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在古城的街头漫步,感受着夜晚的宁静与浪漫。那些古老的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庄重而神秘。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那是古城的呼吸,是岁月的歌唱。
在平遥古城,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这里的历史、文化、建筑、人文,都让我为之动容。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古城,它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离开平遥古城时,我回头望去,只见那座古老的城墙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于这座古城的留恋,对于历史的敬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一直怀念这座古城,怀念它的历史,怀念它的文化,怀念它的美丽。
平遥古城,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见证了太多的变迁。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我相信,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座古城所吸引,被它的历史所震撼,被它的文化所感动。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闻名遐迩的晋商豪宅,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今日有幸踏足其间,领略其岁月沉淀的风华。朝霞初照,我随着晨风,轻轻走进了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大院。
初入大院,便为其宏伟气势所震撼。高高的院墙,仿佛在诉说着乔家昔日的辉煌。青石铺就的路面,岁月在其上刻下了斑驳的痕迹,仿佛每一块青石都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沿着甬道前行,两旁的古树参天,绿意盎然,为这座古老的院落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漫步于大院之中,我不禁沉浸在了那浓郁的晋商文化中。乔家大院作为晋商的代表,见证了晋商几百年的兴衰历程。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木一石,都似乎在低声细语,讲述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往事。我仿佛看到了乔家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乔家大院的辉煌。
乔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犷豪放,又不失江南水乡的细腻婉约。院中的雕刻工艺精湛,无论是门窗上的木雕,还是墙壁上的砖雕,都展现出了匠人们高超的技艺。这些雕刻作品,不仅美观大方,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对晋商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游走在乔家大院的各个院落之间,我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家族氛围。乔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群落,更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家族象征。这里的每一个院落,都承载着乔家族人的喜怒哀乐,见证了他们世代的繁衍与传承。站在院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远去的欢声笑语,感受到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与温暖。
乔家大院的历史厚重感,让我深感自己的渺小。站在这座历经风雨的古宅前,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然而,正是这一代代乔家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乔家大院能够屹立不倒,成为后人缅怀与敬仰的圣地。这种精神传承,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此次游览乔家大院,不仅让我领略了古建筑的魅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晋商文化的博大精深。乔家大院不仅是晋商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才情,也为自己身为中华儿女而自豪。
夕阳西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乔家大院。回首望去,那座古老的院落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庄重与神圣。我知道,这次游览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记忆,而那些关于乔家大院的故事与传说,也将在我的心中永远流传。
乔家大院,一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宅,让我为之动容,为之感慨。愿这座古老的院落能够永远屹立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忻州古城游记
忻州古城,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坐落于山西省的心脏地带。这里,历史的车轮缓缓碾过,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每一砖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长廊,游历这座古城,感受那份沉淀在岁月深处的韵味。
当我踏上忻州古城的青石街道,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走进了一幅古老而又鲜活的画卷。这座拥有 1800 多年历史的古城,宛如一位沉静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踏入南门,城门保存完好,那厚重的砖石仿佛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沿着街道前行,两侧的建筑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秀容书院的古朴典雅,关帝庙的庄严肃穆,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东洛四桥事已遥,维扬廿四忆吹箫。今来却是忻州好,细雨寻诗过四桥。”在这漫游中,我仿佛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忻州古城的喜爱与赞美。
沿着街道前行,一处处中西结合的建筑映入眼帘。传统的中式飞檐与西式的罗马柱相得益彰,中式的雕花门窗与西式的拱券相互映衬。这种独特的融合,让古城焕发出别样的魅力。“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诗人所描绘的那份安宁与祥和。
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既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咖啡馆。传统的剪纸艺术,那细腻的线条,精美的图案,让人赞叹不已;而现代的咖啡馆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让人在古老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骑代马猎秋田。”正如古诗中所描绘的,忻州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这种中西结合的特色或许正是其历史传承的体现。
古城美食也是一绝,各种特色小吃让人垂涎欲滴。碗托、荞面河捞、铜锅豆腐脑等,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一家小吃摊前,我品尝着美味的油糕,感受着那香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
除了美食,古城内还有许多文化创意店铺。在一家手工艺品店,我看到了精美的面塑作品,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百世吟坛兴衰里,一人撑得是金元。”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古城更加充满了魅力。
夜幕降临,古城灯火辉煌。中式的红灯笼与西式的霓虹灯交相辉映,将整个古城装点得如梦如幻。街头巷尾传来悠扬的音乐声,那是传统的戏曲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完美融合。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它就像一首优美的诗篇,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那真是:古城忻州,历史悠长,石板路上,岁月留香。钟楼耸立,见证沧桑,城墙坚固,守护安康。茶馆故事,老艺传扬,香茗一杯,古今论长。夕阳西下,晚霞映墙,古城夜色,灯火辉煌。忻州古城,美不胜收,历史与文化,共谱华章。游历此地,心旷神怡,古城之美,永存心上。
这座古城,用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前来探寻的人。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忻州古城都将永远散发着它迷人的光彩。
时光中的文化瑰宝——秀容书院
踏上忻州古城的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古老的城墙,蜿蜒的街道,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在这其中,秀容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怀着敬仰与期待,缓缓走进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书院。
秀容书院,始建于乾隆四十年的学府。它坐落在忻州城西南的最高处,居高临下,俯瞰着整个城市。曾经,这里书声琅琅,学子们在这里追求着知识与真理。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那浓厚的文化氛围依然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 漫步在书院的小径上,仿佛能听到昔日学子们的诵读声。那一间间古老的教室,那一块块斑驳的石碑,都在默默地讲述着过去的辉煌。它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众多人才,更为忻州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九原文脉”展厅,那一件件历经沧桑的展品,仿佛都有了生命。它们用沉默的语言,向我讲述着忻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这里辛勤耕耘,传承着智慧的火种。
“秀容弦歌”的旋律似乎在空气中回荡,那是历史的回响,是文化的传承。前贤们留下的墨宝,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深情与智慧,让我心生敬畏。
在“百年风华”展厅,忻县第一个党支部的展陈内容,让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那些从忻县中学走向全国的忻州儿女,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感受到了责任与担当。
登上六角楼,俯瞰整个书院,那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书院的建筑独具特色,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从下院的文昌祠,到中院的柏树院、枣树院,再到上院的标志性建筑,每一处都展现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那精美的木雕、古朴的砖石,无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站在上院的亭楼之上,向南眺望,忻定平原阡陌纵横,石岭关、赤塘关双关并峙,关山形胜依旧不减当年。眼前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在这宁静的书院中,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让我明白,文化的传承是多么的重要,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心灵的寄托。离开秀容书院时,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感动。这座书院真了不起,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里,感受它的魅力,传承它的精神,让这颗文化瑰宝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光芒。
千年木构瑰宝——应县木塔
在古老的中国北方,有一座矗立千年的木塔,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物的典范,被誉为“天下第一塔”。这座木塔就是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
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并在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和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建在四米高的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行。木塔外观为六层而实际为九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头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
木塔的设计上,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全塔使用红松木料约3000立方米,重量达到2600多吨,展现了古代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应县木塔成为了我国木构建筑的奇迹。它的珍贵价值可以概括为最古、最高、最多、最巧、最固这几个词。不仅因其高度和建筑工艺而闻名,还因其内部供奉的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而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
在应县木塔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位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在留学期间接触到西方的建筑理念,但当他看到应县木塔时,他被这座千年木构建筑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他曾写信给林徽因,赞叹应县木塔的建造水平和木构的可能性。梁思成对木塔的调查研究,为后世对木塔的保护和研究中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女性建筑师和诗人,她与梁思成共同探索和研究我国的建筑文化。在林徽因的影响下,梁思成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应县木塔的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他们夫妇二人为我国建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站在木塔下,仰望这座千年奇观,深深为我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所折服。它见证了辽、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更迭,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兴衰成败。它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精巧,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座千年的木构瑰宝,值得我们去探寻、去传承、去发扬。
世界文化瑰宝——云冈石窟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无数文化瑰宝熠熠生辉,而云冈石窟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向世人展示着千年文明的辉煌与不朽。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东临大同市城区,西依武周山,东西绵延约1公里。这片壮丽的石刻艺术宝库,始凿于北魏文成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山崖之间,洞窟密布,佛像林立,壁画绚丽,构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佛教艺术画卷。
走进云冈石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昙曜广场。广场中央的昙曜雕塑以潇洒飘逸的气质向世人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穿过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向西,便来到了依山而凿、气势恢弘的云冈石窟群。这些石窟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雄伟壮观,有的精致细腻,无不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超凡技艺和无穷智慧。
在众多石窟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大型洞窟。这些洞窟内部空间宽敞,佛像高大雄伟,壁画色彩斑斓。第3窟为规模最大的洞窟,由外部看,此窟高大、平展、雄伟、壮观。崖高25米,开窟面阔50米。
历史文献和碑刻记载的云冈十寺中,对应第3窟为“灵岩寺”,因此该窟也有“灵岩寺”之称;这里曾经是高僧昙曜译经的场所,当时可居僧人达3000人;《昙曜传》中记述“东头僧寺,恒供千人”既是指此。因此,也被称为“昙曜译经楼”。第六窟内的释迦牟尼佛坐像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其庄严肃穆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而第五窟内的佛像群则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面部表情著称,每一尊佛像都仿佛有着独特的生命和故事,让人不禁陷入对佛教文化的深思与遐想。
在石窟间穿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佛教盛行的北魏时期。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传递着一种种深邃的哲理。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所折服。
除了佛像和壁画,云冈石窟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这些石窟在设计上巧妙地利用了山体的自然形态,使得整个石窟群既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同时,石窟内的雕刻和装饰也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无论是精致的浮雕,还是绚丽的彩绘,都让人赞叹不已。
游览这座世界奇迹般的佛教艺术宝库,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站在这些千年之前的文化瑰宝面前,我们不禁感叹人类文明的伟大与不朽,更能感受到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无穷力量。昭示着我们要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云冈石窟的辉煌永存于世间,让它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得以永续传承。
走碛口
碛口,一座黄河畔的古老小镇,犹如一颗蒙尘的明珠,静卧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当我踏上这片饱含历史韵味的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一幅古老而深沉的画卷。
清晨,万道霞光如同金色的丝线,轻轻地穿透缥缈的晨雾,温柔地抚摸着碛口的每一寸肌理。古老的街巷从沉睡中苏醒,石板路上的斑驳痕迹,像是岁月镌刻下的悠悠诗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喧嚣,虽已消逝在历史的风烟中,但却在这古旧的痕迹里留下了依稀可辨的印记。
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小巷,古风悠然。朱红色的门窗略显褪色,却依然散发着往昔的华贵气息。门前的石狮,威严中带着几分沧桑,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墙头上,几株倔强的野草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不屈的生命之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般细腻的景致,宛如一幅淡墨轻描的画卷,丝丝入扣,惹人沉醉。
行至黄河之畔,汹涌澎湃的河水如巨龙奔腾,浪涛翻滚,咆哮着冲向天际。雄浑的涛声,似“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望着这波澜壮阔的景象,内心的豪情油然而生,仿佛能够包容天地万物。
碛口的集市,琳琅满目的货品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的绸缎在风中轻舞,仿佛是天边绚烂的云霞飘落凡尘;精美的瓷器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如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热情与活力。这般热闹非凡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脉动与美好。
日暮西山,将整个碛口染成了一片赤朱丹彤。古老的建筑在余晖中勾勒出雄浑的轮廓,像是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袅袅升起的炊烟,在空中交织成如梦如幻的轻纱,给这古老的小镇增添了几分温馨与静谧。“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碛口,这份夕阳的凄美中却蕴含着无尽的眷恋与温暖。
夜色渐浓,繁星点点如同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浩瀚的天幕。明月高悬,洒下银白的清辉,给碛口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街巷里,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棂,映出屋内人们温馨的身影。此时的碛口,犹如一位沉睡的美人,宁静而迷人。我也在这宁静的月夜中,沉醉在碛口的怀抱里,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与慰藉。
据资料显示,碛口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是晋商的发祥地之一。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古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
然而,在黄河水运走向衰落之后,碛口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贫困的状态。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碛口才被重新“发现”。如今,古镇依然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总能听得清楚。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
走碛口,我领略了它的古朴典雅,感受了它的雄浑壮丽,也体会了它的宁静祥和。它就像一首韵味无穷的抒情诗,让我久久回味。
当旅程接近尾声,那些在山西平遥、忻州、应县、碛口等地的记忆却愈发清晰。这些地方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手中的笔记录下的不仅仅是行程,更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经历和情感。山西的美是多元的,是深沉的,它融入了每一块古老的砖石,每一条蜿蜒的小巷,每一片黄河的波涛。我带着满满的回忆离开,但山西的魅力将永远留存。
作者简介:周晓云,女,陕西紫阳人。擅长儿童作品、散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作品以来,先后在《陕西日报》《安康日报》《西安晚报》《延河》《长安》《新乡日报》《文朋诗友》《儿童画报》《少年文艺》等30多家报纸刊物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已出版儿童诗集《童话小屋》、儿童作品集《孩子与小鸟》、童话故事集《美女石》。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儿童读物签约作家、《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
2024-10-11
2024-10-08
2024-10-08
2024-10-08
2024-10-07
2024-10-04
2024-10-01
2024-09-27
2024-09-26
2024-09-26
2024-09-26
2024-09-26
2024-09-24
赵国春:一个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序张学英的文集《假如生命就此止步》
2024-09-24
2024-09-22
2024-10-13
以“合”为美 和声共振 ——“我和我的祖国”爱乐男声合唱团吉安专场音乐会侧记
2024-10-13
“启蒙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暨《大中华“未来之星”书画年鉴》全国免费征稿
2024-10-13
2024-10-13
南宁书画家刘才世的家乡上敏坡名声远扬啦一一南宁市作家艺术家采风团走进上敏坡
2024-10-13
2024-10-12
2024-10-12
2024-10-11
2024-10-11
大自然与人类心灵的使者——专访艺术探索者清华美院客座教授何梓溪老师
2024-10-10
2024-10-09
2024-10-09
2024-10-09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丨李书磊谈《唐诗三百首》
2024-10-09
2024-10-09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