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江津驴子溪,满眼诗文韵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 黄淳 | 发布时间: 2024-11-08 | 141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淳

 

重庆江津有条长江支流,名叫驴子溪,发源于中山古镇四合村。驴子溪流经永兴周岩村、旸岩村,从蝉鱼洞流入白沙注入长江,全长40.3公里,流域面积244平方公里,天然落差780米。驴子溪一条清流,滋润着两岸丰富物产,蕴藏着诸多诗意文韵。

早在古巴国时,驴子溪流域即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蚕桑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山鸡白雉。果实之珍,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橙葵。药物之灵,巴戟天椒。竹木之贵,桃枝灵寿”之记载。

2013年6月,驴子溪畔的白沙镇红花店子村出土了烟墩岗汉代画像石棺和随葬器物。通过石棺上的车马出行、伏羲女娲、双阙楼阁等精美雕刻和随葬土陶器皿,可见驴子溪畔已进入农耕文明时代,人们不仅掌握了耕作要领,拥有了衣食住行生存条件,还拥有了金属工具,掌握了精雕细琢熟练操作技艺,还能用写意手法表达先秦时期僰人文化遗存与人们梦想飞升天堂、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思维理念。

驴子溪水资源丰沛,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乡梓,成了当地群众追逐的梦想。地方乡贤牵头筹措资金,各家各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组织工匠就地开采石料,拦河筑坝,修建渠道,引水灌溉农田。这些水利工程,构成了驴子溪蓄引灌排的农田水利体系,确保了沿岸乡村旱涝保收五谷丰登。驴子溪上游河段,至今遗存着不少石砌堤坝、渡槽、沟渠,还有一脉相连的一湾湾山间平塘。

驴子溪源于厚植富硒元素的大山,一路走来,都是生态环境优美之地,也是酿造烧酒的优质水源。引驴子溪水酿酒,其名远扬。驴子溪人向往无拘无束美好生活,逐梦人生理想,最值得品味的就是白沙烧酒与酒文化。“清醇佳酿,邀约畅饮,如醉如痴,心境豪放”这就是白沙烧酒的魅力与酒文化的源泉。明清时期,驴子溪畔烧酒糟坊延绵数里,酒香飘逸满街巷。古诗云:“十里烟笼五百家,远方人艳酒堆花。略阳路远茅台俭,酒国春城让白沙。”

驴子溪人不仅会酿造美酒,用佳酿熏陶豪爽,追逐梦想,还把“堆花烧酒”近销巴蜀,远销荆楚,让更多人共享。巴蜀史学家邓少琴在《川江古代航运的开发》中,记载了白沙用竹筏运酒之事:“清代由白沙上溯嘉定专用载酒之竹筏,法以楠竹削去青皮,使体重减轻并避免日晒分裂,用竹约二十余根,宽约一丈,排列成筏。白沙用驴溪清泉酿酒,酒味香烈,以‘堆花烧酒’著称。当其盛时,有槽坊号称三百家,下行销运宜昌,上行销运嘉定。上行之酒专载竹筏,每载二十缸,每缸三百斤,约吃水五六寸,比船运至为安全,酒运至嘉定,尚分销雅安、成都。”白沙烧酒运四方,也让驴子溪畔的中白沙美名远扬。

筑坝引水建电站,让光明进万家。抗日战争时期,白沙镇外迁来不少文教单位和政府机构,人口巨增,照明用电得不到保障,一时成为民生之痛点。乡贤夏仲实等人倡议,在驴子溪上筑坝引水建电站,得到了各方积极响应。资金筹措到位,1944年开建白沙高洞电站,施工两年,终于落成。高洞电站为我国早期自行设计施工的水力发电厂,也是江津的第一座水电厂。

高洞水电站设计独特巧妙。机房坐落在驴子溪高洞瀑布悬岩边沿,呈圆洞形,落差20米,圆洞直径4米。工程技术人员用钢钎铁锤,一锤一凿,在坚硬岩石深处开凿出了梯井和机房。从机房到梯井顶部,螺旋式上升7层,有梯步130多步。机房底部呈壶胆形,长32.7米,宽5.9米,安装了2台英国发电机组,装机容量120千瓦。投入发电后,白沙居民大多告别了昏暗煤油灯,用上了明亮的电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完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2009年12月15日,高洞电站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高洞电站上游的蟾蜍洞瀑布下,又建了一座水电站,利用同一水源,形成了梯级发电。如今,高洞电站和蟾蜍洞电站同为一家管理单位,每年发电量可达500万千瓦/时。

修建码头,发展水运交通。驴子溪的一脉清水,在白沙汇入长江,也催生了白沙古码头的繁荣。白沙从宋代设镇起,就开始兴建码头,营生造船作坊。清代中期,白沙码头成为了重庆府长江上游的主要码头。船只沿江上溯,往西直达金沙江云南盐津渡,从泸县转入沱江,可达内江、简阳、资中、成都,往南经赤水河可入黔北;船只顺流而下,在僰溪口转溯綦江河、笋溪河,可达綦江、松坎、中山,在重庆朝天门转入嘉陵江,可通合川连接川北水道,从重庆直下,可从涪陵转入乌江,直出三峡,可通荆楚闽粤,转京杭大运河可入通州、天津。其时,从白沙码头出发的桡拐子、冲盐棒、冬瓜船、牯牛船、乌棒船、老鸦楸、舵笼子等各式船只,装载着滇铜、川盐、川米、烧酒、棕丝、桐油、布匹等货物,在川江上来来往往,扬帆远航。

驴子溪经济发达,也是人文荟萃之地。驴溪河畔黑石山上的聚奎学校重教兴学,培育了“聚奎三杰”白屋诗人吴芳吉、文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大师张采芹。在白沙求学走出去的国之栋梁,有“两弹元勋”周光召、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等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著名院士。

辛亥革命时期,聚奎学校堂长邓鹤翔与同盟会会员萧湘,率白沙义士首先起义,在川东吹响了推翻腐朽满清王朝的号角。反清檄文刻画在木板上,放入水中,向各方传递起义信息,被称之为发“水电报”。

白沙又是支援抗战前方,最爱国市镇。抗日战争时期,驴子溪畔的白沙城,成了津沙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政府审计署、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川东师范学校、白屋文学院、江津县立简易初等师范等单位迁往或设立白沙。陈独秀、冯玉祥、欧阳竟无、许德珩、朱光潜、魏建功、蒋复璁、台静农、胡小石、顾颉刚、卢前、吴宓等诸多名人志士汇集白沙,驴子溪畔一时文化活跃,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1940年10月2日,陈独秀应聚奎校长周光午之邀,在聚奎鹤年堂作了人生最后一次演讲。他勉励青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国为民多作贡献。联系抗战形势,他激动地说,“一个民族落后分裂,就会遭到外来的入侵。东洋鬼子之所以敢打中国,就是在于中国科技落后,军阀割据,人心不团结。现在,只要我们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无论战争多么残酷,遭受多么大的牺牲和损失,我们都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2年5月27日,一代人杰陈独秀病逝江津鹤山坪石墙院。

1942年3月29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日,驴溪河畔的县立简易初等师范学校操场,举行了盛况空前的抗日歌曲万人大合唱。其间,歌声嘹亮,还时不时地响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激越口号。最后,大家齐唱卢前教授作词、阮叔平谱曲的《白沙镇歌》:“白沙,白沙,川东的名区,文化的重镇,登黑石山巅,听长江奔腾,缓缓驴溪水,中有无限的和平,亲爱精诚,尽巩卫陪都的责任;白沙,白沙,蔚有人文,建教完成,毋忘此歌声”。

1944年3月19日,冯玉祥将军到驴子溪畔的白沙西河坝参加了节约献金大会,并专门撰文《最爱国的镇市——白沙,青年是国家的瑰宝》。文中描述:“白沙是江津县一个有名的镇市,这个小镇北面枕着长江,风景佳丽。这里是中国青年的摇篮。”文中记载了儿童保育院毕业的几个女孩,在寒风刺骨的现场脱棉衣脱皮鞋捐献,叫她们穿上,女孩们放声大哭拒绝收回;还记载了十四位洗衣妇女自发组成献金队,从节衣缩食省下的积蓄中每人捐献出一百元。尤其让冯将军感动的是“还有一个衣服褴褛又黑又脏的乞儿,也步上献金台,献上他今天乞讨得来的五元法币,这五元钱抵得了富翁的五十万,全场都热烈地鼓起掌来。”当晚,冯将军心情激动,夜不能寐,写诗五首,颂扬白沙民众献金救国的爱国热情。其一:青年跪地哭,请君快救助;献金救国家,不作亡国奴。其二:青年跪商人,请快救沉沦;财富千千万,敌来化浮云。其三:青年捐衣服,为复我失土;不畏饥与寒,雪耻最为主。其四:青年血泪哭,亦诚复国土;泪血作警钟,同胞齐御侮。其五:白沙献金多,热烈如荼火;各地皆如是,一定能救国。

白沙经历了抗战文化的熏陶,也输送了不少抗日志士。白沙名士夏仲实将军,就是其中之一。1938年,夏仲实任川军78军代军长,出征前,他叩拜母亲,立誓与倭寇血战到底,绝不辜负父老乡亲重托。夏将军率78军先后在南浔、武宁、平江等地参加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南昌会战。在战场上,川军将士们面对日寇,敢打敢冲,杀伤了大量日寇,立下了卓著战功。

驴子溪畔场镇多,设治历史悠久,文脉延续至今。过去,驴子溪畔的毗罗、鹅公、几子、永兴、三口、高屋、白沙等乡场,曾有设镇或设乡历史,如今,保留了永兴、白沙设镇建制。尤其是白沙,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即已建镇,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白沙古镇辖区面积237平方公里,人口14.8万人,古为上接滇黔、下通渝州的水陆交通枢纽,曾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巴蜀小香港”等美称。新中国成立后,江津行署入驻城守镇,即现在的几江半岛,1951至1956年江津县政府迁驻白沙,白沙一度成为江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白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小城市建设示范镇”、“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改革发展的春风,催生着白沙跃马扬鞭加快发展的新动力。看如今,驴子溪畔,老城区古色古香风貌依存,新城区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幢幢高楼民居依山耸立;白沙长江大桥飞架两岸,渝泸高速公路通达四方。航天职业学院、聚奎中学、工商学校、白沙中学等知名学校设立白沙,为祖国为家乡培育了无数栋梁之才。古镇老街、黑石山景区、中师展览馆、善堂中医药博物馆、黄庄油菜花田、老重庆影视基地、东海沱中国传统村落等景区景点,则在彰显着驴子溪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园区企业江小白,传承糟房街技艺,把白沙烧酒的飘香,把江团青玉盏的神韵,把驴子溪人猜拳故意输、爱客谁能如的豪爽送往了四面八方。

一条驴子溪,满眼诗文韵,藏在山水间,任你前来吟。

2024年11月8日

作者简介:黄淳,重庆江津人,大学文化,爱好文学与摄影,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重庆市江津区作家协会顾问,重庆市江津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