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老徐的诗歌及老徐评诗(徐殿彬)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黄盈明 | 发布时间: 2025-02-20 | 110 次浏览 | 分享到:

目录   新增

 

第一部分

诗歌

 

自画像                         徐殿彬

体验死亡 ——送琼瑶     徐殿彬

适 者——致武江波         徐殿彬

小南庄新石器遗址         徐殿彬

灵岳寺村                      徐殿彬

在卧龙岗                      徐殿彬

绝壁上的岩羊               徐殿彬

 

第二部分

诗评

 

《木字旁的屋舍》                       朝  君

《谁也偷不走颍河的身影》          郭栋超

《小寒》                                    蓝  雨

《鹊山夕照图》                          刘秀斌

《砥洎城》                                 路  子

《过年》                                    石书民

《庆城林场》                             王东明

《无题》                                    西玛珈旺

《蜉蝣》                                    杨遆峰

《悬念》                                    俞伯牙

《红星闪烁》                              张德平

《月光,轻轻擦拭着人间的尘埃》 张恩浩

《一起飞扬》                              周  步

 


第一部分

诗歌  内容新增

 

自画像

徐殿彬

 

谢谢你

恩赐给我性,和命的

祖国和母亲

你的一切我看在眼里

刻在心中

 

同时,我的一切也属于你

我过往的每一个

或明或暗的日子

包括我的五官和四肢

我那一根根嶙峋的骨头

和一副包裹着初心的皮囊

 

我老了

但决心学习寻求光明的夸父

在大脑高远的空间

去追赶那颗永远不落的太阳

 

 

体验死亡

  ——送琼瑶

徐殿彬

 

“朝闻道,夕死可矣”

你心无挂碍地走了

走得匆忙,走得坦然

人生之剧的剧本

写到了终章

 

画留白,意境更深

情留白,祝福最浓

你留下了诗情画意

留下了超凡脱俗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自如,奔放,快乐

伟大的女性,引世人上升

人无来生,杰女远行

在大地母亲怀抱中永恒安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适 者

    ——致武江波

徐殿彬

 

你如充满生机的

牡丹、桂花

你像笑傲云天的

闲云野鹤

 

在经历了九次化疗

十八次放疗的

生死大考后

你依旧面不改色

 

你用超然物外的

人生态度

诠释了自适其适的

深刻内涵

 

你用一腔如泣如诉的

黄河情韵

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

强者之歌

 

 

小南庄新石器遗址

徐殿彬

 

石头迸出的火星

已消逝不见

智慧的火光

却照亮了前方

 

磨制的石斧

已化作尘埃

勤劳的种子

却收获了未来

 

农田已铺展成宽阔的街衢

遗址也成为青瓦白墙的校园

历史褶皱的脸庞

变换着沧海桑田

 

先人期待的呼唤

还萦绕在耳边

后辈奋进的我们

随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灵岳寺村

徐殿彬

 

灵岳寺——千年古刹

历经沧桑,位于距斋堂镇

五公里的白铁山上

这里山高路远,草厚林深

 

灵岳寺村,星星般

依山形地势围寺而建

斑驳的深宅,古朴的老院

自然,祥和

 

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

这里走出了无数的仁人志士

包括我的父亲母亲

先有灵岳寺,后有英烈村

 

我的先祖安葬在那里

我和我的后人也将在那里安息

思念轻叩着千里之外的家门

漫天秋叶飘摇,不弃不离

 

 

在卧龙岗

徐殿彬

 

古隆中前,将一幅

三分天下的地形图

在心灵的暗箱里显影

卧龙岗上,把一首

高山仰止的颂曲

云锣击节,抚掌吟唱

伏牛山,蜿蜒盘旋

白河畔,曲折回环

修竹翠,野花馨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败军之际,危难之间,

真诚启封了潜隐的光芒

白帝城下,滚滚长江,

双肩扛起疮痍河山的分量

五丈原前,满天星斗,

追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仰

微风轻和,百鸟鸣啭

颤动的彩云抖落漫天雪花

心潮起伏,百感交集

打湿的诗笺装进归乡的行囊

 

 

绝壁上的岩羊

徐殿彬

 

生而为羊,食薄盐寡

从未想长命百岁

只为延缓过早夭折的命数

接近九十度的崖壁

是你的早读课堂

 

生而为羊,强敌环伺

从未想成为攀岩高手

只为降低被捕杀的频率

不惜与深渊抗争

你从懦弱走向坚强

 

在悬崖绝壁

你貌似如履平地

在生死边缘

你好像从容不迫

不是炫耀,不是逞强

 

无法选择生为何物

无法选择自带光芒

不屈从于命运

不妥协于荒凉

迎难而上——

才是你生命中最绚丽的篇章

 

第二部分

诗评  内容新增

 

木字旁的屋舍

朝君

 

我想,从未远离开你的左右

家乡,木字旁的屋舍

 

从春到冬,用纯朴耕耘着田地

用淡定支撑着寨墙、河流、街巷的弯曲交错

 

无轨的笑声,都是那么散漫而舒展

皲裂的皱纹,能容纳海角天涯游子的撕裂

 

月光的声音,从瓦楞间传来

那个星空寂静的夜晚

父亲的鼾声愈加亲切

 

我蜷缩在青草扑鼻的耳房

听谷草高粱与娘在土灶间窃窃私语

 

徐殿彬点评

前几天,我在微信里看到河南籍诗人朝君新近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木字旁的屋舍》,“木”这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很多种含义,诗人却匠心独运,把它用作了现代诗的标题,很有创意。在此诗中,诗人把家乡比作“木字旁的屋舍”,非常新颖。家乡是枝繁叶茂的大树,荫庇着家家户户、子子孙孙,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地笑,可以随意流露撕裂的伤……寂静夜晚里,父亲的鼾声就像天籁;青草扑鼻的灶房,母亲与谷物的私语犹如暖阳,此时此刻,诗人悠闲自得,逍遥自在。读到这样的诗歌,一定会使很多热爱家乡的读者泪流满面。无疑,这是一首浪迹海角天涯的游子啼血怀乡的佳作。最近几个月,诗人朝君连续写出了《腊八》、《大寒》、《立春》等令人击节赞赏的好诗,作为相识多年的旧友,我衷心祝愿他在自己精心搭建的“木字旁的屋舍”里安心地生活和写作,创作出更多精品。

 

 

谁也偷不走颍河的身影

郭栋超

 

晨明  麦香清爽如洛神之身

刺角芽细密着野草

微风沐浴着光脚的指尖

小径上蒺藜亲吻上脚

刺得发痒时而又生疼

一个人的流浪

倾下热浪的鲜嫩

粗蛮的牧神牧羊犬高大

梦中穿越洪荒

拱透林神的树枝

漾出的微笑

我真的不懂

谁隐匿过往的拼图

踱走天窗底下的泥土

手托萌动的灵魂

眼波雾起  脱颍而入

肚皮被浪花拂弄

纯澈溪流  双乳溢出的汁液

玉体真身  贞洁而温存

 

管它时间之神是否应允

一段青梅竹马的往事

风筝飘飘我想你  颍水

童年的小女孩如今的女人

单纯后的过客  过客

你是否想过

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

河水拥满想象的幻影

昂着白了的头

蚁聚的星群灿若波光粼粼

 

是走了很远的路

路走了很远

故事千真万确

又是那样的短暂匆匆

如人类从远古已是繁衍出生

一年一度的幽绿新红

浩瀚过无数的微笑缤纷苍穹默默  

谁能探察长空

颍水卷走的影子

灵坛上的宗亲  目光迷离

攀上天梯谁能极目所有

野豹出没啸雨嘶风

颍水卷过的影子不能带走

面颊苍白着不再花貌月容

悠悠归帆装上琼石

雕成的旧梦浩瀚无垠

 

酥胸舒展  颍河  我回来了

涟漪轻拍  窸窣的颤音

奔放午后

不无珍重地带着绦边

铺天盖地不再了无根基

拂扫狂热浸染原野  越来越近

 

徐殿彬点评

颍河,古称颍水,相传因纪念春秋郑人颍考叔而得名。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诗人郭栋超退休前曾长期在这块土地上工作,他对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这首诗的时间线由清晨起笔,“晨明,麦香清爽如洛神之身”,洛神,洛水的女神洛滨,因渡水淹死,成为水神。因为水神的滋养,“手托萌动的灵魂/眼波雾起 脱颍而入”。颍河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大禹治水与颍河漕运典故的摇篮,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颍河就像母亲,即便身在异地,孩子对她的思念只会与日俱增。“颍河,我回来了”;“风筝飘飘我想你——颍水!”……时间线由“晨明”来到“奔放午后”,诗人对颍河的热爱已经弥漫、升腾,“浸染原野”,离别多年后的诗人在此诗中写出了对颍河的深情挚爱,不论世事变迁,“谁也偷不走颍河的身影”。

 

 

小寒

蓝雨

 

只有在小寒节气日才知

北方冬季的冷在今日最冷

它是这个尘世赐予人间

真实的一场体验

着一件宽松棉袍御寒,

衣袖里有风

却不带走一点来自内心的暖,

依然有光泽,细腻

深情款款照在身上

远处的风景真不错  依然美。

汾河水一直在流向远方

搁浅在河滩边的浅水

也是不经寒意的,早就

结了薄冰

那些滩上的蒲草取出

身体里的绿

它们换了一身衰败色,

依然在寒风中静坐

有时也会摇曳

我喜欢站在它们身后拍照

把自己置身于一片蒲草丛

身影会越来越小,越发

显得单薄

空无一人的那种感觉,

就像有话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滋味

 

徐殿彬点评

“小寒”,是居于“冬至”和“大寒”之间的一个节气,俗话说: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北方冬季的冷在今日最冷”。在这首诗中,从小生活在吕梁山区的诗人蓝雨伫足汾河边,远方是美丽的风景,近处是结冰的浅水、衰败的蒲草,她“把自己置身于一片蒲草丛”,一点一点取出身体里的绿,体验着远方款款而来的暖。“横林摇落微弄丹, 深院萧条作小寒”,寒冬时节,旷野寂寥,蓝雨心中一腔话语,难以言表。她用细腻、温情的诗化语言表达了内心真实的体验,写出了这首朦胧婉约的小寒诗笺。

 

 

鹊山夕照图

刘秀斌

 

洒脱不羁的李白

和友人泛舟的浩淼鹊山湖

无声无息折叠在沧海桑田的记忆索引中

乌鹊的一辈辈祖先呵护的鹊山

代代基因相传成就了声名鹊起

名医扁鹊在此炼丹验方

加持了一座山的厚重和高度

一块隆起的高地

不见悬崖百丈的奇峰林立

残阳如血

根根无形的骨针

刺绣几千年不停变幻的傍晚图景

点墨浸染开水天一色

笔直的杨树林也被泼上橘红色的油彩

蓦然间

一群金色的乌鹊划出起飞的弧线

齐鲁大地徐徐打开夕照画页

栉风沐雨的石碑被斜射的光点亮

仿佛一座熊熊燃烧的火山红石林

 

徐殿彬点评

某年某月某日,齐鲁大地。一位内蒙古包头市的诗人来到因扁鹊在此地行医而声名鹊起的鹊山,“残阳如血/根根无形的骨针/刺绣几千年不停变幻的傍晚图景”,诗人刘秀斌沿着无声无息折叠在沧海桑田的记忆索引向上攀援搜寻,他目睹了“洒脱不羁的李白/和友人泛舟的浩淼鹊山湖”,兴致盎然,他挥毫泼墨,写意丹青,创作了这首《鹊山夕照图》,图中有诗,诗中有意。

 

 

砥洎城

路子

 

沁河的半个咽喉

牢牢地卡在了城门

漩涡在船头打转

安危只在一柱间

大气不敢喘

抬头方知砥洎城三字的分量

水陆可进可退

窄巷易守难攻

铜墙铁壁的坩埚

与石条紧紧抱在一起

城上的炮无须拉栓

砥洎城不怒自威

无论张敦仁的老宅

还是普通百姓的院落

昔日的荣辱兴衰

统统被历史的大印封存

登城远眺

豪气盖过了子昂

泛舟润湖间

枣糕的麦香直入肺腑

感叹洎水悠悠

逝者如斯

 

徐殿彬点评

“沁河的半个咽喉/牢牢地卡在了城门”。沁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发源于山西省,自北向南流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最终在武陟县注入黄河。从小生长生活在阳城的山西著名诗人路子(原名陆军锋),前不久为家乡的这座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居住为辅,被沁水拱卫的“砥洎城”写了一首赞美诗。此诗主要描述了这座古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色、风土人情,诗人登高远眺,抚今追昔,历史上守城将士利用坚固的古城与百姓同仇敌忾,团结御敌的情景如在眼前……诗人感慨万千,他在诗的结尾处写道:“感叹洎水悠悠/逝者如斯”。

 

 

过年

石书民

 

小时候过年

盼望穿一身新衣服

手里再拿几个炮仗

——点燃后

将快乐炸成一朵朵碎花

长大后过年

是远在他乡的我

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

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

母亲蒸豆包热气腾腾

父亲劈一大堆柴

三张红纸放在桌上

等我回家写春联

退休后过年

像墙上的挂钟一样

一圈又一圈转着期盼

期盼远在他乡的孩子们

能带着孙子、外孙的笑脸

早日回来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

举杯唱一首新年的祝福歌

 

徐殿彬点评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诗人石书民酷爱诗书,他在这首《过年》的诗里,用心回顾了自己从小到大对“过年”的不同感受,形象地呈现了春节时除旧迎新、游子返乡、举家欢聚的场景,喜气浓郁,年味满满。“新衣服”、“炮仗”、“火车票”、“春联”、“笑脸”等这些鲜活的意象,饱含着欢乐与祥和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合家团圆增进感情的殷切期许,也传递着他对儿孙晚辈的美好祝愿。

 

 

庆城林场

王东明

 

穿过红砂岩的崖壁

青杨结满智慧的鹊巢背后

就是森林

阳光的锋刃穿透油松冠冕

贯通辽东栎的静脉

斑斓血块溅在虎榛子、黄刺玫

风情万种的裙子上

忧郁的苔藓也打开了美颜

我看见几只飞舞的胡蜂身上

氤氲的薰衣草和鸢尾花气息

这儿是段家垴

离涂河出生的子宫口——

桃花塔不远

能感受到蒲草和野燕麦

掩盖下蓝色脐带  倔强

跳动的胎音

只待夜晚  圆月升起

月光仍然是商朝的清辉

松林化为虚空的宫殿

铺陈出尘世陡峭的命运

远处隐约有棕色的磷光闪烁

那是八缚岭的王——

金钱豹巡视的御灯

 

徐殿彬点评

庆城林场风景迷人,空气清新——这里植被丰广、有河有泉、有岭有谷,“这儿是段家垴/离涂河出生的子宫口——桃花塔不远”。涂河,又名涂水,是潇河的一条较大支流,源于八缚岭,是魏榆人民的母亲河。曾长期在这里工作过的诗人王东明在这首诗里用“氤氲的薰衣草和鸢尾花”、“金钱豹巡视的御灯”等意象和物象,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这里的地形地貌、野生动物、森林资源,他通过不同的色彩,用刚柔并济、张驰有度的语言赞美了这片土地,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怀古幽情。这首诗写得厚重,纯粹,有力。

 

 

无题

西玛珈旺

 

一些山把自己打扮成

婀娜的样子

它们和一些水朝夕相处,

和一些植物称兄道弟,甚至

和一些鸟鸣谈情说爱

 

大片大片的甘蔗不说话

它们整齐地站在田里

叶子聊着叶子

天空指着天空

 

高铁从梦里穿过

从十万大山穿过

从木棉花的头顶上穿过

它碾过故园的时候

我的心突然痛了一下

 

那些杂乱地生长在

路边的屋舍

空洞而无望

它周围的野草,爬上

残垣和夕阳的梯子

回头槛外,柳江的水,

一会向左,一会儿向右

 

徐殿彬点评

这是《鸭绿江》杂志社外联部主任西玛珈旺在去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参加一次诗歌活动的列车上有感而发的一首诗,它的核心意象是“梦”。梦,有美梦也有噩梦。“一些山把自己打扮成/婀娜的样子”,“高铁从梦里穿过”,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但是,当列车“碾过故园的时候/我的心突然痛了一下”,开发与建设在带来便利与发展的同时,缺乏统筹计划与合理规划,地表环境的破坏、建筑垃圾的无序丢弃、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变异……让诗人的心如遭锥刺,如受针扎。在诗的结尾他若有所思地看着“周围的野草,爬上/残垣和夕阳的梯子”,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西玛这首在“梦”里写的诗层次分明,画面感极强。

 

 

蜉蝣

杨遆峰

 

两亿年的血脉

对环境的挑剔

堪比地球

宁可死去

绝不苟活

小时候

活着

就是喂饱肚子

长大后

轮回在一天的宿命里

带着满身空气

只为那最后一搏的使命

不要蔑视它们

浩渺的宇宙里

我们是另一个它们

 

徐殿彬点评

“蜉蝣”,造物之神给它安排的寿数,只有数小时至一天左右。但是它无怨无悔——生浴日出之光芒,卒披星月之璀璨,此生足矣!诗人杨遆峰在这首诗里由衷地赞叹了它对待生存环境的态度——“宁可死去/ 绝不苟活”,它在既定的宿命里完成它“那最后一搏的使命”。相对于蜉蝣来说,人的寿命足够漫长,但如果整日醉生梦死,碌碌无为,可谓枉活一世。诗人借此诗鞭策自我,同时也善意地警醒他人。

 

 

悬念

俞伯牙

 

“只有高翔的鹰,

才有资格俯瞰大地”

我不止一次读起

这位山西兄弟的诗

缘由自己想成为搏击长空

不,搏击风雨,黑暗

难明长夜衔着曙光的雄鹰

向人间俯冲而来

 

世道太多无良

无聊之人站满道路

从他们头顶越过

鹰胸有成竹

 

有机会一定到太原去

去看看这个接近云

叫病夫的诗人

最好在杏花村

斗酒斗诗斗人间腐败

 

徐殿彬点评

“只有高翔的鹰,才有资格俯瞰大地”,这是山西诗人病夫的一个名句,湖北诗人俞伯牙对此句印象深刻,推崇备至。天下诗人一家亲,心有灵犀一点通。俞伯牙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诗人,他自己也想试着做一只衔着曙光,搏击风雨的雄鹰。“世道太多无良/无聊之人站满道路”,没错儿,这些人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在这首诗里,俞伯牙表达了期待亲睹病夫风采的意愿,并希望与病夫在杏花村一道“斗酒斗诗斗人间腐败”。

 

 

红星闪烁

张德平

 

五彩缤纷的焰火

宛如璀璨银河

在欢庆节日的钟声里

我们燃放满天欢乐

 

仰望夜空一簇簇礼花

我想到那点亮希望的火把

八角帽下目光炯炯

单薄的军衣裹着坚强骨骼

 

围坐在熊熊炉火旁

革命,闪着明亮的思索

茫茫草地,皑皑雪山

无法将信仰淹没、阻隔

 

这就是燎原的火种啊

映照着初心千颗万颗

火苗像红绸凌空舞动

好似胜利后扭起的秧歌

 

火光也温暖了老百姓的期盼

叫一声“亲人”难分难舍

送郎当红军,送儿上战场

苦难中的鱼水情怎能干涸

 

不能忘记那一支支火把

冲破黑暗迎来曙光

今夜,回望历史的天空

那颗红星永远闪烁

 

徐殿彬点评

《红星闪烁》是辽宁某报社副刊编辑张德平的一首近作。这首诗与现时流行的媚俗的诗风截然不同,他突出了时代的主旋律,他仰望着节日夜空中的“一簇簇礼花”,回忆起革命年代“点亮希望的火把”,如果没有先辈们生命的洗礼和鲜血的浸染,就没有今天和平的每秒每分,是革命的“火把”、“炉火”、“火种”、“火苗”、“火光”才照亮了今天的“焰火”和“欢乐”,他用鲜活的意象和物象,唱响了一曲悲壮、凄美而又意味深长的红歌,“今夜回望历史的天空/那颗红星永远闪烁”。全诗共分六节,“中国红”是它的主色调,它格调高昂,直抒胸臆,朗朗上口,押韵合辙。

 

 

月光,轻轻擦拭着人间的尘埃

张恩浩

 

闹钟早已停摆

但,多年之后

我还会在梦中惊醒

担心迟到,罚站

担心众目睽睽下

藏在布鞋里的脚趾

捅破苦寒

 

走出故乡后

我用谦卑,善念,汗水

兑换梦想,播种春天

但我,总是羞于骄傲

羞于灿烂

 

灯光下,我在一本日记里

忐忑着返回少年

在清澈的月光中

献出微笑,谛听着

恢复弹性的小闹钟

一寸一寸,咬噬着

故乡的寂静

 

微风又一次吹来

月光,轻轻擦拭着

人间的尘埃

 

徐殿彬点评

“灯光下,我在一本日记里/忐忑着返回少年”。在这首诗中,张恩浩用“谦卑,善念和汗水”,使一台因长期失察而停摆的小闹钟恢复了弹性。“微风又一次吹来/月光,轻轻擦拭着/人间的尘埃”。是啊,“菩提本无物,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经过了40多年的风雨洗礼后,诗人在一本日记里觅得初心,从混沌中觉醒并大彻大悟。月光如诗,它唤起了人们对过往的回忆,内心之光与月光的皎洁相互映照,人们就可能发现自我,唤醒自我,并通过强大的动力提高自我。

 

 

一起飞扬

周步

 

就做自己的旗手吧

像握住自己的命运一样

把旗帜紧紧握在手里

同时也做自己的对手

打败曾经的自己

 

——纵然清楚的知道

生命的终点也无法抵达某个高处

但我们依旧不敢放纵自己

竭尽全力,把理想的旗帜

插到仰视的高处

 

徐殿彬点评

在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农历蛇年来临之际,来自大西北的诗人、中国文化旅游网的主编周步以诗的方式向全体同仁拜年,祝大家新年快乐,诸事顺遂!这首诗的标题是“一起飞扬”,它的核心意象是“旗帜”。旗帜代表着一种信念,“就做自己的旗手吧/像握住自己的命运一样”,有信念才能引导人们找到前进方向;“竭尽全力,把理想的旗帜/插到仰视的高处”,这句诗充满昂扬的斗志,一往无前的豪情。这首诗是出征的号角,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战歌。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