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怀柔作协召开文学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会:以笔为犁/乡土创作/科技农业/文化IP开发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怀柔作家协会 | 发布时间: 2025-04-08 | 10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4月4日下午,怀柔作家一行结束了“田园逸市·衣食在周”采风活动回到渔阳郡易田间展厅,与怀柔区新农人协会成员一起开展题为“文学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交流会。

       这是刚刚揭牌成立的“怀柔作家协会活动中心”第一场研讨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怀柔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会主席李灵;怀柔区北房镇大周各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柳彦国;怀柔区新农人协会会长(张家口市政协委员、农业部乡村振兴赋能计划产业发展领头雁、北京市怀柔区农业经理人之家主任、源一享品牌创始人、节气同源创始人)任一;区新农人协会城市更新委主任张磊;区新农人协会文化专委会主任张建英;区新农人协会秘书长孙明;北京怀柔云梦仙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连忠;怀柔区琉璃庙镇云山中人文度假酒店总经理任庆;原怀柔桥梓镇社保所干部乔仕玉;怀柔渤海镇南冶村村委会宣传委员(广播员)李仕彪;北京事通达商贸有限公司干事张燕;怀柔一中优秀语文教师孙金霞;原中铁十六局集团四公司企管部部长张开喜参加了研讨并交流发言。怀柔区新农人协会文化专委会主任、怀柔作家驻村计划推进人张建英主持会议。

(阅读分享从右至左:张开喜/马连忠/乔士玉/李灵/张燕/孙金霞/李仕彪/ 摄影任庆)

      怀柔作家马连忠、张燕、乔仕玉、张建英、孙金霞、张开喜、李仕彪与合作单位代表就如何深入生活,写好新农科技田间故事,进行题为《文学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的研讨交流。围绕“乡土文化IP开发”“村史馆文学策划”“新农人口述史采编”三大议题展开讨论,达成多项共识:建立“作家驻村”创作基地,定期开展主题采风;联合编撰《怀柔乡村振兴纪实丛书(北房卷)》,留存时代记忆;开发“文学+文旅”融合项目,助力乡村文化品牌建设。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大周各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柳彦国在电视采访中表示:将探索由新农人、作家、非遗传承人构成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导师团”,持续打造具有本地特色“我们的节日”文化IP,开通“云游大周”线上数字平台,实现文化预约、农产品溯源等多项功能。

      怀柔区新农人协会文化专委会主任张建英,作为积极推动作家驻村计划的牵头人和倡导者,他充满激情地讲道,土地上生发的人和故事必须要变成文字传播开去,泥土的种子和创作的种子互为生长,让每粒种子都能在四季风里生长并结出果实。

      怀柔作家李仕彪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怀柔人,经常写身边的农民和农事,在亲身参与现代农业实践后才发现"新农村、新农业、新农人呼唤新表达。文学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作家更要成为时代声音的书写者。"

    怀柔作家张燕说,作为传统农业的时代见证人,曾目睹大周庄村两委班子成员蹬三轮车叫卖黄瓜西红柿,走街串巷为农民推广农产品的务实场景。她表示,希望以这些鲜活的故事为契机,深入田间地头,记录新农村点滴变化,用文字见证时代发展脉搏。

      怀柔作家张开喜说,第一次见到无土栽培新农业技术培育出的蔬菜瓜果,作为一名老铁道兵很高兴能够跟上时代滚滚的巨轮,我争取努力用不十分精彩的笔触写出十分精彩的新农人故事。

      怀柔作家孙金霞说,记录乡村的月亮也刻画时代的红日,写作者需要在日常的褶皱里看见时代的宏大,非常高兴能参加这么有意义的研讨活动,期待能为作家驻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怀柔作家乔仕玉发言,首先要深入乡村振兴基地一线采风,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就是要深入事件发生地了解过程始末,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的放矢做文章。其次是突出本地作家优势,扩大征集范围,让更多的优秀作家,名人参与活动,发挥名人效应。三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施企业与作协强强联合,打造文化大周村。四是发挥作家特长,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丰形式宣传渔阳古郡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服务。五是不断创新学习,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大局,为全区建设新兴城市服务。

      怀柔区琉璃庙镇云山中人文度假酒店总经理、区作协新会员任庆说,我用“新、欣、心”三个字来表达今天的采风感受,一是在大棚看到的空中栽培、无土栽培技术让人耳目一新,二是深切感受到传统农耕技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新农产业的,三是我要让自己的一颗诗心沉静下来扎根朴实生活,期待未来的文学岁月里可以花繁满树。

      怀柔区新农人协会城市更新委主任张磊发言,在任总带领下,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依托科学城优势,率先实施"博士驻村"计划,推动乡村振兴项目落地见效;如今引入"作家驻村"机制,期待通过文学力量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让文化基因融入乡村肌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怀柔区新农人协会秘书长孙明说,大周庄村作为怀柔区首批"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其发展历程具有里程碑意义。这片热土上的每个奋斗故事都值得被书写、被传颂。我们将全力完善"作家驻村"服务保障体系,让文学创作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北京怀柔云梦仙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连忠发言,作为深耕文旅产业三十年的从业者,今晨一个温暖细节令我感触良多:问路时,村里孩童热情有礼的指引,正是乡风文明最生动的注脚。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文化浸润。大周村与新农人协会引入作家队伍,实为高瞻远瞩之举。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建设者,也需要记录时代的书写者。作家们的笔墨应当:第一,成为时代精神的采集器,记录创业者开拓进取的智慧结晶;第二,化作思想火种的传播者,挖掘乡村振兴历程中的精神富矿;第三,担当文明传承的见证人,让优秀乡风民俗得以永续流传。

      北京市怀柔区新农人协会会长(源一享品牌创始人、节气同源创始人、张家口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怀柔区农业经理人之家主任、乡村振兴赋能计划产业发展领头雁)任一女士发言,有幸作为乡村振兴的头雁,致力于打造青年创业孵化平台,让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就业,发展现代农业是艰巨且美好的事业。身姿挺拔如白杨,目光坚定而温暖。任一——这位从体育教师转身为农业领路人的女性,用低柔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向在座所有人讲述她的故事。"当年我站在姥姥家田间地头,看着那些被荒废的土地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她的声音微微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迷茫与决心的起点。从体育老师到新农人,从单打独斗到带领团队,从一产的种植摸索到三产融合的产业布局,她走过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泪水。"还记得疫情期间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的那些难处……"她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痛楚,随即又亮起光芒,"但正是这些挫折,教会了我们如何用科技为农业赋能。"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大家记录着这位女企业家用青春书写奋斗的史诗。在介绍"头雁会客厅"的五大功能时,她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这里不仅是交流的平台,更是梦想的孵化器。"她望向在座目光真诚而热切,"希望用作家的笔,记录下我们这些新农人的故事——那些在泥土中扎根、在风雨中成长的动人篇章。"此刻会场出奇地安静,窗外有风吹过田野的声音,沙沙作响,正在回应着她的期许。这一刻,体育老师的坚韧与农业领路人的情怀在她身上完美交融。

      区作协主席李灵提出立足本土、自主探索文学振兴乡村的构想。在缺乏系统性指导及资源支持的情况下谋求发展,长期坚持自主探索,结合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套务实创新的文学赋能乡村振兴模式。一是三维赋能体系构建:深植乡土沃土,首创"作家驻村"机制,组织作家深入乡镇街道开展田野调查,推出《怀柔新农人纪实》等作品,以文学真实记录乡村振兴进程;创新价值转化,自主策划《怀柔乡村振兴纪实丛书》,打造"长城脚下文学小镇"等文旅项目,探索文学IP的产业化路径;长效生态培育,实施区域"五一"工程:即驻村作家、创作基地、丛书、志愿服务队、品牌活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学助力乡村机制。二是力争发展方略:以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为引领,力求整合到3-5家出版集团或社会资源,打造创作-出版-IP开发-产业落地的生态链;实施"怀柔作家攀登计划",设立原创奖励基金,每年重点扶持1-3部具有时代高度的精品力作,推动乡土文学从生活记录升华为艺术创造;培育长效文创动能,通过建立作家驿站、文学创研中心等实体平台,确保文学赋能机制持续运转,五年内形成全国知名的乡村振兴文学品牌。该思路立足怀柔"长城文化""生态文化"特色,以自主探索务实创新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学力量,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实践发展之路。

      本次研讨交流活动是怀柔区作家协会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的又一重要实践。通过联动多方力量,既彰显了文学工作者“为时代立传”的使命担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能。(怀柔区作家协会供稿)

散文随笔
更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