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长河的轻抚下,佗城,这座岭南的历史明珠,静静诉说着两千多年的悠悠往事。它始建于秦朝,原称龙川城,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县,也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中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踏入佗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大洁白的仿古牌坊,形制模仿汉朝设计,总重量27吨,由整石构件组合而成。四柱三开间“冲天式”结构,高低错落有致,牌坊上用篆书写就的“佗城”二字,笔力刚劲,入木三分,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座古城的不凡身世,瞬间勾起人们对它的无限遐想。
沿着牌坊前行约500米,一段古城墙出现在眼前。它修建于宋代龙川城的北城门遗址之上,为秦汉风格,城墙外护城河环绕。城砖正面上书“佗城”,反面写着北门,还有“千年古邑”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城楼中间的拱形门洞,曾承载着无数行人与车马的足迹,站在城门前,仿佛能听见古时街市上的人声、吆喝声、车马声、马蹄声交织在一起,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而古城墙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与潺潺的护城河水相依相伴,千百年来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百姓。
继续漫步前行,便能看到古朴庄严、香烟缭绕的龙川学宫。学宫又称孔庙,是历代封建王朝研修经书、传播儒家思想的圣地。清康熙七年,知县彭俊龄倡议在城东学宫旧址上重建。学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7287平方米,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五王殿等建筑一应俱全。大成殿内,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高悬于孔子塑像上方,彰显着孔子儒家学说在古代历史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学宫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之地,更是书香弥漫的教育圣地,那缭绕的香烟,仿佛是知识与智慧的象征,浸透到古镇人们的内心,给予他们潜移默化的熏陶。如今,学宫作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精心的修缮与保护,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站在学宫门前,眼前是一片空旷的广场,阳光洒在身上,让人心情格外舒畅。广场的左前方,便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佗城影剧院。正面门楼上“佗城影剧院”五个大字,由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萧殷题写。萧殷是佗城杰出乡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文学在佗城的深厚底蕴。影剧院建于1939年,坐东朝西,整体呈长方形,外墙由青砖砌成,属于金字架砖木结构。这些青砖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佗城人民从自家捐献出来的,它们见证了佗城人民的智慧与凝聚力。如今,影剧院依然是佗城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经常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活动,丰富着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广场延伸出来的是百岁街,这里是古城目前最繁华的街区,又名百岁坊、百姓街,原名儒学前街。百岁街有两多:一是百岁老人多,据统计,佗城镇90岁以上老人有65位,其中有5位100岁以上老人,这与佗城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是姓氏多,拥有4.5万人的佗城镇,姓氏多达179个,其中仅有2000多人的佗城村竟包容了140个姓氏,堪称“中华姓氏第一村”,也解开了2000多年前秦朝50万南下大军下落的“千年史谜”。百岁街的街道古朴典雅,店铺质朴无华,特色牌匾和古色古香的旗帜,为古镇增添了浓厚的历史风味。街道边的各姓宗祠,是中原子民祭祀祖先的地方。清末民初,佗城宗祠建筑达到顶峰,有历史记载的宗祠就有89间,每间一姓,现存的有黄氏大宗祠、刘氏、曾氏、罗氏、蔡氏、张氏、叶氏、吴氏宗祠等,各宗祠风格各异,有的金碧辉煌,有的庄严肃穆,有的低调质朴,场面壮观而又独具特色。如今,这些宗祠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象征,更是佗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着众多姓氏后人前来寻根问祖,感受家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沿着百岁街的青砖前行,便来到了南越王庙。这是龙川人民为纪念赵佗而建的庙宇,庙正门上方嵌镶着“南越王庙”石刻横匾,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前厅的“四大天王”塑像巍然屹立于左右两侧,衬托出赵佗在民间享有的崇高威望。庙中天井的左右两侧廊房,立着龙川十二先贤的塑像,他们中有曾在龙川为官、颇有建树的苏轼、陈次升、吴潜等,也有功成名就的当地人韦昌明和巫三祝。这些历史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如真人一般高大。龙川人将他们奉祀在南越王庙里,既是为了旌表他们爱国爱民的历史功德,也是为了激励客家子弟见贤思齐,发扬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今,南越王庙已成为佗城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瞻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从南越王庙出来,右转便可看到古朴庄严的考棚。佗城考棚是广东省现仅存的唯一科考场所,在全国可查考的学宫与考棚并存的地方,目前只有广东龙川和河北定州,弥足珍贵。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已有142年的历史。正门牌匾“龙川考棚”,为考棚刚落成时龙川县知县莫东奎所题。两边对联“学而优则仕哪问寒门士族,出类拔萃者会聚白衣卿相”,激励着龙川的莘莘学子立志成为国家栋梁。正门前的“鲤鱼跃龙门”石刻,寓意着学子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走进考棚,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和模拟的考场场景,仿佛能感受到古代科举考试的神圣与庄严,学子们一生的荣辱、家族的荣华富贵,都在这一笔一划、一点一滴的墨汁中展开。如今,考棚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不仅向游客展示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奥秘,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研学课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
离开考棚,继续前行,便能看到被誉为“岭南第一古井”的越王井。它挖掘于秦代,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目前唯一能够见证赵佗历史的完整文物,承载着赵佗在龙川的丰功伟绩。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曾说:“这恐怕是岭南打井的最早记录”,此井年代比赵佗后来在番禺掘的两处越王井还要早,应当是当时岭南地区的第一口井。2009年底,专家考证发现,井壁的砖有秦朝的,还有唐朝的、清朝的,所以现在看到的越王井是经过几个朝代修缮而成的。越王井水源自佗城城北的嶅山,井水极其清冽,味甘而香。清代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称,越王井“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还说“佗饮斯水,肌肤润泽,年百有余岁,视听不衰”,意思是这井水有美容、保健功效,可以益寿延年、长命百岁,所以佗城人多百岁也有它的一份功劳。2006年,香港一位著名的地理先生慕名前来,用罗盘测试后,感慨地说:“越王井,真是名不虚传,真是世间少有的一口井啊,无怪乎两千多年来一直都被饮用,好井,好井,神水,神水啊!”如今,越王井依然甘泉清澈,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这穿越千年的“历史之水”,感受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韵味。
佗城近年打造的南门码头,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经杂乱无章、尘土飞扬的南门码头,经过风貌整治工作,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红打卡点” 。如今,干净宽阔的沥青道路、整齐的路灯、古朴的城墙映入眼帘,别致的小花园和新建成的小广场,处处都散发着古码头独特的韵味。一到晚上,华灯初上,村民们便自发地在广场开展娱乐活动,热闹非凡。在南门码头旁,还有于2021年11月动工,2023年11月竣工的岭南龙川城陈家祠,总面积约六百平方,分为颖川堂、义门堂、德星堂、三格堂等,大门矗立的两座石像,寓意着吉祥如意、国泰民安。
沿着街道继续往前走,在一棵大榕树之下,可见西门古码头。它始建于宋代,石阶用红砂岩石条顺着河堤坡度铺砌,共27级,居佗城各码头之最,石阶两侧用相同石条砌边,左边还有一个面积约80平方米的梯形平台,方便客商装卸货物。据龙川县志记载,宋至清代中期,西门码头热闹繁忙,后来由于陆路交通的发展,东江航运逐渐衰落,古镇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西门码头也已荒废,曾经宽阔幽深的河道淤塞成沟渠,不能再行船,码头前货物集散及商人们讨价还价的繁忙场面已不复存在,附近的货栈、客栈、饭庄、酒肆也因生意萧条而关门大吉,曾经繁华热闹的西门街自然就沉寂下来。然而,站在码头之上,历史的画面感依然强烈,仿佛还能看到周围种满垂柳,人们挥手告别、折柳相送的场景。如今,当地政府正积极规划对西门古码头的保护与开发,希望能让它重现昔日的光彩,成为佗城旅游的新亮点。
从码头上来,走过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桥,往西蜿蜒至远方的路,佗城乡亲们叫它“大路田”,其实它原名叫苏堤。此苏堤非杭州西湖的苏堤,这里放眼望去,尽是绿油油的稻田、菜畦,虽没有湖和堤岸,但在古时候确实是一个湖,叫嶅湖,湖面纵横有两公里多,水深可行舟。宋哲宗元祐元年(1089年),大文学家苏辙被贬为化州别驾,在龙川住了17个月,居所就在白云桥西。当时嶅湖屡遭东江洪水袭击,千亩良田受灾,苏辙见村民田园年不保收,生活艰苦,便倡议村民在湖的东边再筑一堤防洪,从此年年旱涝保收。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堤称为“苏堤”。当时的苏堤是嶅湖的堤坝,也是古时龙川驿道上重要的一段,曲折迂回,垂柳含翠,堤上拱桥如新月,“嶅湖秋月”便是古龙川八景之一。大文豪苏东坡被调惠州任职后曾来龙川与弟弟苏辙相会,赋诗赞美嶅湖景色“嶅湖湖水水澄清,最喜秋来月漾金,夜静问渠天在水,嫦娥推倒玉轮沉”。可惜昔日景观已不复存,但湖内秋月潭、苏堤故迹仍在,给人们留下了一丝留念和期冀。如今,苏堤周边的田园风光依然美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乡村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在大榕树之下,沿着残垣断壁的老屋往里前行,便可见白马归巢司马第。它建于明朝初年,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官宦府邸,规模宏大。虽然历经历史浮沉,如今已破败不堪,无人居住,周围杂草丛生,但大门口房顶抬梁上的木雕小狮子依然怒目圆睁、活灵活现,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它们不离不弃,尽忠职守,见证了司马第的兴衰荣辱。如今,当地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已将司马第列入重点保护范围,计划对其进行修缮和保护,让这座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走出大马路,一直前行,便能看到龙川县商会会馆。它始建于清代,是为了“联络各方信息共谋求存之道”而建造的。直到民国时期,这里都是本地水陆交通的接合点。然而由于此地频遭水患,商埠逐渐衰落,商人陆续迁往10公里外的老隆镇,如今的商会虽然早已人去楼空,但它却承载了龙川一段辉煌的历史。站在会馆门口,对面是一片绿油油的水葫芦,它们努力蔓延,开着花儿,花香四溢,仿佛在寓意着龙川商会的生机与希望。看着天边的晚霞和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一幅祥和美丽的乡村景象映入眼帘,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恬静安谧之境。苏辙也曾诗曰:“尉佗城下两重阳,白酒黄鸡意自长”,直观体现了他在佗城居住时的那份悠闲之情。如今,龙川县商会会馆已成为展示龙川商业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让人们了解龙川商业的发展历程。
除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佗城的美食也独具特色。佗城豆腐丸是客家“酿”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佳肴之一,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道菜是佗城人过年过节必备的菜肴,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制作时,选用优质的猪肉以及新鲜的草鱼,将用作外皮的豆腐炸好,注意火候,不能太干。馅料则是把猪肉与鱼肉打成肉糕状,配上切成细条状的萝卜和盐、胡椒、生粉等搅拌均匀,再用炸好的豆腐皮切块包上肉馅,卷成圆筒状,在砂锅底放上少许萝卜,放入豆腐丸,加调料煮熟即可,口感爽口、清甜、饱满,是家的味道。此外,佗城还有卷春、香信等美食,被称为“佗城三宝”,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
在习俗方面,每逢春节、元宵或者庙会,佗城的马灯舞便会走村过镇巡回演出。马灯舞又叫“打马灯”,运用彩车、纸马等道具进行表演,客语唱腔融合中原“十二月花”音乐调式,具有北腔南唱的鲜明特色,欢快幽默,深受群众喜爱,有“马灯不怕丑,舞到正月二十九”一说 。在新春佳节,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还会送戏下乡,为当地百姓带来精彩的表演,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如今的佗城,正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各项建设。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佗城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美丽圩镇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绿美生态小公园和美丽河道建设不断完善,健康步道的铺设让游客能够更好地欣赏古镇的美景。学宫旁边的游客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为美丽圩镇客厅,集历史沿革、规划展示、建设成效、特色展示、休闲会客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佗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投入近400万元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设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整洁,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购物。
佗城还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稳步推进佳派村农村集中建房试点,盘活土地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及村民收入。同时,佗城全力推进龙川新城开发建设,完成雷江路延伸段、秦汉东路(宝龙桥至东门段)、龙台山郊野公园、东江碧带(一期)等首期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为新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打造“古邑新川”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枫深、灵江、高涧、塔西、佳派、胜利6个行政村,形成农文旅融合走廊,带动周边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佗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不仅保留了历史的韵味,还融入了现代的活力,成为了一个既充满古韵又富有朝气的旅游胜地。无论是古老的建筑、悠久的文化,还是诱人的美食、独特的民风民俗,都让人流连忘返。相信在未来,佗城将继续绽放光彩,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魅力,续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晨风,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河源市人。系中华诗词一级著作家、中华诗词学术研究院终身名誉副院长、《中华风》杂志社副主编 、河源市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纪实》 《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河源市作家协会、河源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广东岭南诗社常务理事兼龙川分社社长、龙川县作家协会主席、多家报刊特约记者。已出版《爱心储存》《阳光下的影子》等九部著作,所写作品获得过全国各类奖项百余次。连续2届获得“全国冰心文学征文大赛(成人组)散文金奖”,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和“当代优秀艺术家”“中国时代新锐作家”“华语春晚十佳诗人”等称号。多次应邀出席国家有关文学艺术成果研讨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颁奖大会,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和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见。
2025-04-14
2025-04-13
2025-04-10
2025-04-10
2025-04-09
2025-04-08
2025-04-08
2025-04-06
2025-04-06
2025-04-02
2025-04-15
2025-04-15
2025-04-15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2
2025-04-11
2025-04-11
5.15国际家庭日第二届世界家风大会暨首届四川幸福家庭才艺大赛活动合作邀请函
2025-04-11
2025-04-11
时代雕琢的传奇,家乡孕育的脊梁——记晋州市周家庄旅游业策划人高华民
2025-04-10
2025-04-10
孙魁带着“母爱与家教”公益课程为河南安阳第111期家庭美德班讲开班课
2025-04-09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