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故乡文学的赤子 小说创作的英雄— 简议作家王培静先生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美晨 | 发布时间: 2024-10-09 | 383 次浏览 | 分享到:

首先衷心祝贺王培静故乡文学工作室揭牌和王培静作品研讨会的召开!我的故乡平阴县最南端有着泉水之乡美誉的洪范池走出来一位全国闻名的小说作家王培静,令人喜出望外,他是我们故乡一张靓丽的名片,是我们故乡人的骄傲!



培静君对文学的热爱、写作的勤奋以及他丰硕的创作成果,令人感佩不已。1981年,19岁的高中生培静参军入伍,20岁开始文学创作,40多年来笔耕不辍,发表作品1000余篇计400多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20多部。几乎是每两年出版一本书,每年创作约10万言。其作品300多篇被各类选刊和文摘报刊转介,200余篇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权威选本,荣获军内外各类奖项上百次…… 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这些作品是在紧张的军营训练时写的,是在部队挖煤窑、烧锅炉时写的,是在自修大学中文系课程当学生的时候写的,是在多次荣立军功期间写的,是转业到地方做警察抓罪犯期间写的……他不同于职业作家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写字,培静君的写作成果完全产自他日常工作之余的边角料时间,但他的成果数量、质量一点都不逊色许多大牌职业作家。


image.png


自幼崇拜英雄、入伍渴望成为英雄、满腔热情讴歌英雄的培静,也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他这种对文学的真诚热爱近乎痴迷的精神,执着勤奋写作近乎拼命的精神,称之为文学英雄也不为过。

作为专职文学研究的我,应该向培静君学习、致敬!培静君的文学创作以短篇小说取胜而闻名。他的军旅题材内容写的多是平凡人物的英雄人生,以及与英雄血肉相连的老百姓的烟火日常。例如《家书》写的是一位不识字的支边筑路工人与同样文盲的农村妻子的情感表达,家书中一句“想和你睡觉”,写得那么悲喜参半缠绵悱恻 ;《尊严》里写了一位面目全非的残疾军人冒充战友关爱着自己的妻儿老小,写得那么婆娑迷离而又感人肺腑;《意志》里塑造了一位向死而生的军机战神,写得那么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培静君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深悟古人“凤头猪肚豹尾”的为文三昧、融汇中外名家短篇小说叙事之法,锻炼出一种独特的短篇小说构思技巧:以凝练简洁的语言浓缩人生精华,注重编织跌宕起伏的好故事、书写奇特的典型人物、表现出一种热烈而冷峻的写作姿态。


image.png


热烈,是指培静浓墨重彩地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写人情、写精神、写意志、写人性;冷峻,是指作家培静总是在客观地叙事,从不站出来指手画脚评判议论,而是让小说里的人物活起来、行动起来、用细节、用动作、层层推进情节波澜、涌动起故事的高潮直达结尾,完成一种精神的升华。  这一切又与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使得培静君的短篇有一种小体量,大容量的鲜明特色。

有评论说 “长篇小说才是作家的尊严”,在这种口号的鼓舞下,不少作家对构筑自己的长篇趋之若鹜。但我认为,短篇同样也是作家的尊严,契诃夫,莫泊桑、鲁迅,都是短篇小说大师,他们塑造的人物已成为世界文学不朽的典型,他们的作品人性洞察之深刻、构思之精巧、文字之凝练、为他们赢得了世界文学的尊严。我们没有理由小瞧短篇小说,尤其是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在快餐文化泛滥的时风里,更需要王培静这样一批具有社会良知的高水平的小说家站出来,创作出更多的、更深刻的、更精致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的(例如视频文学)微型小说、短篇小说来抗拒低劣的文化泡沫和时风的浮躁。

如今年届六旬的培静君脱下戎装,告别京城,携妻子作家沈会芬双双回到40年前出发的地方,回到了泉水之乡的他们并没有赋闲,而是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他们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国的作家好友为故乡平阴捐赠图书,他们甘愿为故乡做义工,不辞辛劳地为家乡小学上语文课、辅导孩子们写作文,他们和故乡的文友们一起创办文学社团、编辑出版《敬贤文学》期刊,他们慷慨地从自己的退休金里出资设立文学社基金、为孩子们购买图书、期望培养出更多的文学新人……座谈会上谦虚的培静君动情地说:我是喝着故乡龙泉水长大的,故乡养育了我,我理所当然要回报故乡……我的几百万字作品,三分之二都与故乡有关。细心的读者已经品鉴出,即是培静军旅题材的作品也是植根故乡的。在塑造人物、创造艺术世界的过程中,培静君细心聆听军营内外四面风雨、大胆挪借天南海北八方音容,但总感觉到他笔下的英雄都是身着戎装的故乡人,他笔下人物的话语都操着浓重的平阿方音。故乡情结,老家味儿,始终伴随培静君的小说创作。培静君的故乡情结,使他在文学创作中不自觉地点点滴滴融入了诸多故乡元素。


image.png


我们故乡有一条的古老的河,她就是诸泉汇流而成的浪溪河,浪溪河流域自古以来群星灿烂,出生在浪溪河源头的培静君,无疑是我故乡当今一颗璀璨的星,他的文学创作早已经冲出了重峦叠嶂的洪范池,融汇百泉,形成了质朴无华、多情重义、充满生命活力的奔腾的浪花,汇入浪溪流入黄河东去大海,在中国文学的海洋里荡漾着故乡的光辉!

作者简介:

贺立华: 1948生于山东平阴,男,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本科,1982年春毕业留校在《文史哲》编辑部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与作家莫言先生联手招生;2006年聘为博导。该文是他在王培静故乡文学工作室揭牌及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