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稻香湖诗刊》2024年第4期总第97期
来源:稻香湖诗歌 | 作者:周步等 | 发布时间: 2024-10-14 | 439 次浏览 | 分享到:








周步:西行诗记(组诗)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

十万亩向阳而生的庄稼

把秋天举过头顶,仿佛孩子向母亲致敬

仿佛农夫向上苍感恩

那些锈迹斑斑的镰刀也按奈不住

内心的冲动,它们知道自己老了,不顶用了

但高涨的热情一点也不亚于

当年挑灯夜战的冲动

 

麦子熟了

它们小小的身子挤在一起

仿佛十四亿人民排列成强大的队伍

这个情景让我想起七十年前

那个农民的儿子站在天安门城楼

向世界发出庄重的宣布

尽管很遥远了,但时至今日

依旧有一种感觉仿佛震耳欲聋

 

麦子熟了

那是汗水换来的收获啊

那是季节对时令的馈赠

那是我们生活的底气我们生命的图腾

那是这个世界最动人的一道风景

哦,你再看,中原的粮食刚刚进入仓廪

西部的丰收又变成了头条新闻

一处处风吹麦浪的景色啊,让我的心情

有一种热泪盈眶的冲动……

2022.7.4于北京

 

中国陶

 

这是大地的孩子从地底走出

张了张嘴巴,仿佛有话要说的样子

这一刻,我看到了一双粗糙的大手

沿着时光的隧道在人类

最初的坊间抟土为器,那些怀抱陶器的女人

面目丰盈,乳线生动

 

那时候森林茂密,豺狼凶猛

专注陶器的男人,之前专注于女人

此刻,阳光正好,数千年前的陶器

依旧散发着悠悠灵气。而更让我感慨的是

上苍从未厚此薄彼,五千年后的今日

昔日的泥土,已胜过金子

 

铁器

 

比陶更胜一筹的是铜

比铜更胜一筹的是金

当这些器物以天然的优势

占据了世界高地,就显得不可一世

一种叫铁的器具,仿佛一群草莽英雄

横空出世。它对那些惯于以权杖的方式

君临天下的金属,如铜和金

发出了质疑。仿佛在说不

这个世界突然有一种

前所未有的战栗,或寒气

 

那是一种冷啊

铁的温度足以让那些身居高位的器具

有一种隐隐的恐惧

铁青的面目,仿佛从来就是一种

不言而喻,从来都是与王权的对峙

那种颜色对这个世界

持有一种天然的否定态度

好像切除思想上的毒瘤

是他们自带的职责

 

2024.6.14

 

听埙

 

……我听到了

世界上最孤独的声音

那不是哭泣,是在流泪

是用双手捂住流血的伤口

那千疮百孔的躯体,早已被

岁月的风霜浸蚀的一涂败地

那是用脚步丈量

一生也无法抵达的漫漫长路

 

那是刻在骨子里的痛啊

那是只有呜咽才能缓解的痛苦

美人已去,山河已远

雷鸣般的掌声已成为记忆

放开我啊,我只能用血与火交织的

泥土烧制的这个器具,紧紧贴在胸口

倾诉一生一世无尽的愁绪

 

2024.6.23大厂

 

我是一块凝固了的岩石

 

我是一块凝固了的岩石

至今珍藏着激情燃烧的样子

以及青春岁月昂扬向上的姿势

那是无所畏惧被定格成历史

那是痛苦与呐喊、激情与愤怒的表述

那是十万度的热能被冷却于现实

那是内心的压抑呈现出怒不可遏的样子

那是理想登上巅峰现实跌入低谷

那是愤懑的拳头向黑暗狠狠砸去

那是许多年的岁月依旧为生活所迫

时至今日,仍然千疮百孔一贫如洗

那是现实的良药无法治愈心灵的伤逝

那是不屈的灵魂从开始挣扎到今日

2024.5.21

 

周步,甘肃山丹人。现居北京。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作品刊登《诗刊》《飞天》《青海湖》《绿风》《北京青年报》人民网、光明网等。获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张爱玲诗歌奖等国内五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2012年中学生最喜爱的散文》等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

  

诗歌意象选择和诗人情感表达


——浅析周步的几首短诗


乔 健

 

周步的这组诗歌写得很朴实,很真诚,也很“顺溜儿”,仿佛某个夜晚,他和你坐在篝火旁讲述一段他的不为人知的经历,真实而又生动。那一句句像是让火舌舔过的话语,听起来有点烫人……这样的文字,在我看来,只有熟稔一个地方的人文和历史的人,蘸着血和汗才能写出,以至那些虽并不复杂但却难以想象的意象让人看过之后不会感觉到矫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人有一个地方的人的特色。诗人大略也是如此即便是文本中意象的选择和诗语的运用,也能隐隐显露出这种特色的微痕-

这是大地的孩子从地底走出……沿着时光的隧道在人类/最初的坊间抟土为器……此刻,阳光正好,数千年的陶器人依旧散发着悠悠灵气…

--摘自《中国陶》诗人以极简洁的文字,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巧妙地把一段我们民族(或曰人类)进步的历史,描述得既精炼又传神:……张了张嘴巴,仿佛有话要说的样子/这一刻,我看到了一双粗糙的大手……那些怀抱陶器的女人/面目丰盈乳线生动。

有意思的是,诗人写到这里,并没有将笔触向刚刚铺垫好且让读者有所期待的方向延展,而是把笔锋从“怀抱陶器的女人”倏地一下子跳到了“那时候森林茂密:豺狼凶猛”。仔细阅读这一行文字,发现它除去充当时代的幕布和调节全诗整体结构的张弛作用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了对于“专注陶器的男人,之前专注于女人”这一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至关重要的内容,作了最深刻的诠释,并由此揭示了人类从远古的混沌逐渐走向文明的那条轨迹

再看另一首诗歌--《铁器》

这首诗歌比较好懂。

诗人一上来就把铜和金作为“占据了世界高地,显得不可一世”的意象托了出来,并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草莽英雄:一种叫铁的器具”的登场。正因为这“铁”的横空出世,同时对“那些惯于以权杖的方式君临天下”的“铜”和“金”们“发出了质疑”(“仿佛在说不”),才使“这世界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战票或寒与”。简单吧?

诗的下半部分同样简单:“那是一种冷啊/铁的温度足以让那些身居高位的器具/有一种隐隐的恐惧……”诗的结尾,诗人进一步揭示出一种必然,亦即“铁’的个性--“…与王权的对峙”,“是他们自带的职责”。这一句交代,作用有二:一是让全诗更加完整;二是给“铁”的横空出世和之后的种种所作所为,找到了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

最后,再说说《听埙》。

我们知道,诗歌是语言和情感的艺术。但这种语言不是照相式的再现生活,而是诗人对生活赋予的一种个人感受后的选择性的呈现。

这首《听埙》就是这样。

埙这种古老的乐器,音色浑厚且低沉古朴而又哀婉;是表现肃穆旷古、凄厉沧桑的最佳选择。在这里,诗人以埙为意象,通过“以土烧制的这个器具”,抓住埙的声音特色,并以此为背景,巧妙地将血与火交织的痛苦,用流泪,用双手捂住流血的伤口和早已被岁月的风霜侵蚀的一败涂地的千疮百孔的躯体等一系列通感词汇,很好地展现了出来。整首诗通过客观物象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的意味愈显浓厚。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