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董素印:远去的“棉乡”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董素印 | 发布时间: 2024-11-27 | 7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远去的“棉乡”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四夏”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夏收、夏种、夏插、夏管等农活可谓密集聚合,须一着不让,环环紧扣,否则将失去良机,造成农业减产。“夏管”管什么。盐阜地区尤其是棉花主产区的射阳县主要管理棉花:除草松土、施肥打药、壅根固苗、整枝抺芽,这些繁琐的农活都确保在炎热的夏季完成,才能实现棉花稳产、高产。

据《宋书》记载,棉花最迟在南北朝时期才传入我国,但多在边疆种植,到宋末元初时才大量传入内地,其喜欢光照,忌浸水,喜土壤肥沃的砂壤土。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经济作物之一,棉花所制造的纤维,能制成多种规格的织物,适于制作各类衣服、家具布和工业用布,对纺织工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棉子可榨油,是世界上仅次于大豆的第二位重要食用油料;棉仁中富含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用途广泛,其进出口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都起着重要作用。

射阳的棉花种植历史并不久远,最早也只能追溯到清末民初。当年,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怀揣着他试验成功的“南通经验”,率领大批启东、海门一带“佃户”,来到苏北广袤的黄海滩涂上安营扎寨,废灶兴垦,垦滩植棉,掀开了包括射阳在内的苏北沿海农耕文化崭新一页。1988年,射阳县皮棉总产首超“百万担”,受到国务院、省政府的表彰奖励,此后一发不可收,自1988年至2008年,共有12年全年皮棉总产超挝100万担,每年棉花种植收入均在8亿元以上,占种植业总收入的一半,农民人均来自植棉收入过千元, 获得了“全国棉花生产状元县”称号,全国知名的植棉大县,形成了棉花种植、收购、储藏、加工、纺织的全产业链,为射阳县工纺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据射阳县志资料表明,全县拥有棉纺企业120家,棉纺规模达70万纱锭,产值超过30亿元,棉纺织占全县工业经济的重要地位;2010年,纺织染整成为射阳县工业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先后获得“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县”“全国羽绒衣皮生产基地”等称号。 

棉花也为我们的家庭脱贫致富作出过巨大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母亲实现了返迁娘家——全县棉花高产示范基地滨东村后,当年秋冬,东挪西借,在棉区砌起了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大瓦房,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母亲为如何还债一筹莫展时,第二年初春,农村实行了“大包干”,我们家分得了十多亩土地,母亲带领全家人奋力苦干,种植棉花;由于新家这里大都是当年跟随张謇前来长棉花的“启海人”,植棉经验丰富,在他们的热心指导帮助下,加之全家人的辛勤劳作,一年便还清了砌房的欠债,结束了我们家庭长期贫困的历史。

耳濡目染中,我们也学会了种植棉花,什么连体育苗、“两无”小棚育苗、无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等多种方法的育苗技术要点都能基本掌握一点,为今后我们小家庭的棉花生产夯实了基础。我们种植棉花主要是以普遍应用的较为高产的营养钵育苗法,这种方法苗床管理培育大壮苗很重要,每年立夏过后就开始制作“营养钵”,要选好苗床、培肥床土、及早制钵、加强管理。苗床管理可谓是一门农业科学,抽地膜、晒苗床、调温度、防病虫、促壮苗;炼苗是促壮苗的重要环节,在移栽前一周,覆盖苗床的薄膜以日揭夜盖逐步过渡到昼夜揭膜,但薄膜不能离田,以防灾害性天气伤苗,炼苗要炼到“红茎过半,白根盘钵,叶色浓绿、苗体墩实”的标准要求,大概到谷雨过后便开始向大田移栽,并进入繁琐的管理期。辛勤付出终有回报。每到秋天,鸡蛋大小、饱满硬实的棉桃在和煦的秋风秋阳中灿然绽放,一朵朵连成一片片,一片片又连成白花花的汪洋大海,柔软煦暖,白色花海煞是壮观惹人,虽然它没有桃花、玫瑰、牡丹、兰花那样绚烂多彩,但它会变成松软柔顺的纤维,供人们纺纱织布做成衣服,温暖着人们的身体,呵护着人们健康,显示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价值。

随着家庭经营的需要,我们早已摘去了“棉农”的头衔;全县多个镇区在近十多年来的历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百万亩棉花陆续被更高经济价值的大蒜取代,昔日的棉花大县一去不再复返,成为棉乡射阳永久的乡愁。但越做越大的棉花纺织工业仍然见证着产棉大县的昨日辉煌,昭示着未来的美好前景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