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一场聚焦“影视对非遗资源转化文艺作品创新”的嘉宾访谈在广西钦州市图书馆举行。活动由广西钦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钦州市图书馆、浦北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钦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钦州市作家协会协办。
该活动是浦北县六硍镇康王节民俗系列活动之一,以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为例,邀请该片导演、学者、文化专家、文艺评论家、作家及观众代表等20多人参加,大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该影片后进行嘉宾访谈,共话“传统戏曲如何通过影视活起来”。
本次活动由钦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波主持。
参会者观看影片
一部电影引发的思考:非遗如何“触电”?
戏曲电影《河西村的故事》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荆州花鼓戏”为核心,以全国“虾稻共作第一村”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发展变革为故事原型,以“小龙虾”产业的发展为线索,采取“荆州花鼓戏+电影”的形式,展示了昔日的贫困河西村是如何依托新兴农业转型为富饶美丽的新农村的故事,自展映以来便因“既保留戏曲韵味,又贴近现代审美”引发关注。
影片出品人、国家一级导演、执行总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促进与投资工作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苗炜基与嘉宾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初衷。“拍这部电影时,我们常问自己:戏曲电影不是‘舞台录像’,而是要用电影语言讲好非遗故事。”苗炜基介绍,团队尝试用电影的手法还原戏曲排练的日常、“特写镜头”捕捉演员的戏曲功夫,将江汉平源的民俗细节、生活场景融入剧情,既保留传统精髓,又通过电影镜头、场景重构等赋予其当代叙事张力,“目的就是让观众‘代入’非遗的生存土壤”。
学者观众齐参与:从“专业”到“大众”的碰撞
访谈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员,钦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邱桂丽从“在地性”角度点赞影片:“片中方言、民俗的运用不是‘点缀’,而是让非遗‘活’在当下的关键,非遗的生命力得到传承与创新。并提出两点疑惑:一是影片的故事核心是乡村振兴,但避免了口号式的宣传。在编导过程中是如何找准‘小人物’的情感弧光与宏大政策之间的平衡点,将“乡村振兴”主题的艺术化得到表达的?二是戏曲艺术讲究‘虚拟性’和‘程式化’,而电影艺术则擅长‘实景化’和‘蒙太奇’的写实与剪辑。在《河西村的故事》中,是如何处理这两种看似相悖的美学体系的?
访谈现场
现场观众也纷纷表达对影片的喜爱并提问。面对观众的现场提问如何让年轻人主动走进影院,总导演苗炜基说:“传统戏曲的‘慢节奏’需要电影化的‘快剪接’,比如用闪回、对比镜头展现非遗传承的困境与突破,让年轻人在情感共鸣中产生兴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钦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谢凤芹就这部电影摄制过程中专业问题提出了两点疑惑:一是潜江花鼓戏的“高腔”和“圻水”等传统声腔具有鲜明的地域韵律,影片在将花鼓戏与电影叙事结合时,是如何在80多种唱腔和曲牌中进行了节凑适配或版式的改良;二是从影片呈现乡村风貌来看,大量场景似乎是实景拍摄,相较于在摄影棚拍摄,声音收录难度更高,景头调度更难,在摄制时如何平衡“戏曲程式感”与”电影真实感“的关系?苗教授肯定了谢凤芹专业的提问,并详细地回答了谢凤芹提出的问题。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钦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部湾大学副教授何洁芳表示,影视化是非遗“破圈”的关键路径,电影可通过镜头语言、多线叙事等手段吸引年轻受众。但是,在AI语境下,戏曲电影如何找到定位?对此,总导演苗炜基回应:“AI只是工具,可以辅助修复老影像、‘种人’等。编剧一个词‘千军万马’就把我们导演愁坏了,过去要找上千群演,现在我们可以通过AI技术‘种’出千军万马。但影片核心还是‘人’——编剧、导演、演员,对非遗的理解,对剧本的理解,人的表演能让人物树起来,有血有肉有感情。这是AI无法做到的。”
从访谈到行动:让非遗“活”在更多场景
钦州市图书馆馆长、钦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庆勇表示,《河西村的故事》探索了传统戏曲与影视艺术融合的创新路径,为非遗保护与当代传播提供了实践样本,如何让我们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文艺作品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对此,总导演苗炜基回应,他此次来钦州,就计划以《河西村的故事》为模板,推动更多本土非遗项目(如坭兴陶雕刻、浦北县康王节民俗等)与影视、短视频结合,钦州有采茶戏、粤剧、鹩剧等,也可以尝试搬上银幕,拍成短视频。同时,他建议联合宣传部门、文旅部门、教育部门开发“非遗影视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理解、并传播传统文化。
访谈现场
据了解,总导演苗炜基在参加访谈活动前已对钦州市的非遗文化进行了实地调研,先后走访了浦北县六硍镇、五皇山森林公园、石祖禅茶园、钦州坭兴陶博物馆、坭兴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刘永福和冯子材的旧居、钦州老街及平陆运河青年枢纽、平陆运河出海口、龙门大桥等,就如何推动钦州“非遗+影视+文旅”的深度融合提出许多好建议,比如将坭兴陶文化、英雄文化、海洋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入本土影视创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IP,让更多的人关注钦州、关注钦州非遗、关注钦州文化。
本次活动创新形式,观众与影片总导演面对面交流创作心得,进一步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距离。大家纷纷表示,以前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现在发现它就藏在电影里、故事里——这样的传承,我们希望能够参与,期待更多传统文化“破圈”之作。
与会人员合影
(稿件来源 钦州市文联 钦州文艺 )
2025-09-06
2025-09-05
2025-09-05
孙魁为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一小学生讲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开学第一课
2025-09-05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电视直播解说词
2025-09-05
长寿区商业联合会:组织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凝聚爱国力量共促发展
2025-09-04
2025-09-04
2025-09-04
2025-09-04
2025-09-03
2025-09-03
2025-09-02
2025-09-02
书香妫川 阅享一夏丨延庆区图书馆16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点亮假期生活
2025-09-02
“和平的守望”主题联展在北京酷车小镇 【和.艺术馆】启幕 艺术为桥联结中俄情谊赋能产业创新
2025-09-02
2025-09-06
2025-09-06
2025-09-05
2025-09-05
2025-09-05
2025-09-05
[诗词歌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赋
2025-09-05
2025-09-05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