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李定超:高山上的国旗护卫队
来源:中国旅游文化网 | 作者:李定超 | 发布时间: 2025-09-19 | 15 次浏览 | 分享到:

image.png


在重庆市江津区四屏镇青堰(双胞胎)村境内,矗立着一座海拔1369.4米的插旗山(原名八瓜尖)。曾经,这里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不通公路,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里的青年人甚至忧心忡忡,担心因山区落后而找不到媳妇。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插旗山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高高飘扬,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而这背后,是“挿旗山国旗护卫队”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无私付出,他们用行动书写着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老党员的初心

97岁的老党员、柏林镇退休干部丁文启,他的根深深扎在青堰村这片土地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农村工作的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如春风化雨般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那破旧的土坯房被崭新的砖瓦房取代,难走的崎岖山路变成了宽敞的公路,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深深触动了丁文启的心。1955年5月,他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工作的30多年里,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入党承诺,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如同老黄牛一般,默默耕耘在柏林山区这片广袤的田野上。

退休后,丁文启随子女搬到江津城区生活,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老家青堰村的发展。他深知,地处偏远山区的青堰村,要想摆脱贫困,通公路是关键,发展旅游经济是出路。为了让村里能够快速发展起来,退休在家的他并未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拿起笔,在书房里日夜奋笔疾书,讲述着青堰村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期盼,写好一篇就满怀希望地向报社、电台、电视台投稿。可他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故事都未能采用,但他从未气馁,依然坚持不懈写了10年。

丁文启的坚持如同星星之火,终于点燃了希望的火种。他讲述的“青堰村有十多对双胞胎”的故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经调查发现,青堰村367户人家竟有42对双胞胎,这一独特的现象让青堰村声名远扬,被誉为“重庆第一双胞胎村”。一时间,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青堰村的旅游、交通、经济都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春天。2016年,青堰村通了公路,全村人欢呼雀跃,沉浸在喜悦之中。

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丁文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关怀。于是,他决定带领家人做一件“大事”——到插旗山升国旗。插旗山曾插过红旗作航标,如今,他要让五星红旗再次在山顶飘扬,让村民们时刻铭记共产党的好,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青堰村高高扬。他说:“大家看到山顶的国旗,就会想到共产党的好,是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

2016年春,88岁的丁文启不顾家人的担忧,毅然带领家人踏上了攀登插旗山的征程。山路崎岖难走,荆棘丛生,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上山,但他却坚定地说:“我一定要上,这是我的心愿。”他一直走在最前面,步伐稳健,不要人扶,仿佛年轻时那个充满活力的自己又回来了。到达山顶后,他和家人一道齐心协力搭旗台、插旗杆、唱国歌,在插旗山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那一刻,山顶的风仿佛也在为他们欢呼,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青堰村的希望与未来。

此后,丁文启一家三代20多人,一直默默守护着插旗山上的国旗。他们定期上山更换国旗,检查旗杆设施,确保国旗始终鲜艳夺目。后来,家人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不让他再上山,但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插旗山。无数次,他站在山下,望着山顶,默默地叮嘱子女要守护好国旗。那深情的目光,仿佛在传递着一种使命和责任。

丁文启老人因是“双胞胎村”发现第一人,为青堰双生文化的兴起作出了贡献。同时,他又是插旗山升国旗的发起者,并亲自上山参加升旗活动,号召家里的共产党员集资购买国旗、旗杆等设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出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守住初心,对党、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2023年他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这是对他多年来无私奉献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然而,面对荣誉和奖励,丁文启老人并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自满。他把政府奖励的2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山区学校,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他说:“我年纪大了,能为家乡做的有限,希望这些钱能帮助孩子们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对家乡未来的殷切期望。

旗手的情怀

邓孝成是丁文启的女婿,在公安局工作。他深知岳父在插旗山上升国旗的倡议意义非凡。这面国旗,不仅仅是一面旗帜,它更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是激励村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象征。因此,他积极拥护岳父的倡议,毫不犹豫地成为了升旗手。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肩负起这份神圣的使命,让五星红旗在插旗山上飘扬起来。

插旗山山高坡陡,路险难爬。从村口“双胞胎泉”公路上出发,爬山需要一个多小时,最初只有一条狭窄的毛狗路,两旁杂草丛生,荆棘密布。但邓孝成没有退缩,无论寒来暑往,风吹雨打,他都坚持上山升旗。每一次爬山,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升旗,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旗杆的更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最初的木材旗杆到后来的不锈钢管旗杆,前后被大风吹断8次。每次旗杆被吹断,邓孝成都要把旗杆从重庆拉回青堰公路上,再人力运上山。山路崎岖,坡度很陡,运输过程异常艰难。他累得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因为他知道,这面国旗承载着太多人的期望和情感,他不能让这份期望落空。

原本去年才换的坚固牢实的旗杆和旗绳,在最近的一次大风雨中旗绳还是被吹断了。一向乐观开朗的退伍军人、人民警察邓孝成,历经旗杆一次次被大风吹断的困境,这一次他更是感到有些束手无策了。要把12.88米高的旗杆放下来换绳子,地面却只有三四平方大小,工作量大;搭架子上去换绳子,三面又是悬崖。在旗杆下眼看着被吹断的旗绳,他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那是对国旗的深情,是对困难的无助,更是对使命的坚守。

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擦干眼泪后,积极思索着旗绳的解决方案。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与队友们一起商量对策。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一边开车去重庆找旗杆生产厂家请教,一边利用周末时间回老家,带领队员先后两次上山,研究解决旗绳方案。最终选择了用无人机拍照,找到旗绳断头,带上长楼梯、9米长的碳素摘物杆(300元网上买的)等辅助工具,在旗杆与太阳能灯加钢管(被大风吹断老旗杆)之间搭架子,再爬上楼梯用摘物杆上的钩,把吹断的旗绳钩了下来。9月6日(星期六)上午,当他们准备就绪举行升旗时,两群登山游客正好碰上了。于是,40多人在挿旗山上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让五星红旗重新在挿旗山上飘扬了起来。

邓孝成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动容,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国旗的忠诚与热爱的情怀。


image.png


守护的忠诚

丁光全是丁文启的儿子,国旗的忠实守护者。他深知守护国旗的责任重大,每当天下大雨、吹大风,他关注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山上旗杆吹断没有。他时刻保持着与在城里工作的妹弟电话联系,一旦发现旗杆有问题,他会第一时间采取措施。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国旗的忠诚。

每当外地游客到青堰旅游爬山,丁光全都热情地迎接他们。他带着弯刀,砍去路上的杂草,为游客开辟出一条安全的道路。他耐心地帮客人带路,介绍周围的景点,讲述这里的故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青堰村,感受这里的魅力。他的热情服务,赢得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也为青堰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父亲丁文启的影响下,丁光全始终坚守着守护国旗的职责。他深知,守护国旗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的行动也感染着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护旗的行列中来。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国旗、爱护国旗,爱国主义的氛围在青堰村日益浓厚。

服务队的成立

伴随插旗山游人增多,在丁文启老人、旗手邓孝成、守旗人丁光全的影响下,村民们纷纷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所感动,纷纷加入到护旗队伍中来。今年五一,一支由18名村民组成的“插旗山爱国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还制定了章程,制作了队旗。这支队伍由村民自发组织而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守护国旗,传播正能量。

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积极行动起来,他们帮助修路、砍草、打扫卫生,用自己的双手为插旗山创造了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他们的行动让插旗山的环境更加整洁,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体验。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其他公益活动,无论是扶贫帮困,还是文化宣传,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还捐款2828.8元(含两名游客捐款),用于守护国旗。

精神地标的意义

插旗山上的五星红旗,如同璀璨的星辰,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地标。它让村民们时刻牢记共产党的好,激发着大家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每当看到山顶的国旗,村民们都会想到丁家祖孙三代20多人的付出,给家乡带来的旅游事业发展、“双生文化”兴起、高山黑玉米、优质茶叶等特色产业的繁荣,人们都交口称赞。

有着“全国生态文明村”“全国双优古村”美誉的青堰村,境内的“挿旗山”“双生文化”“天宫之眼”是三大景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插旗山的这面国旗,已成为党员干部“行走思想课”的教育基地。这一切都离不开国旗护卫队和志愿服务队的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成为青堰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者感言:

插旗山上的红旗,飘扬着老党员的初心,那初心如磐,坚定而执着;承载着旗手的情怀,那情怀似海,深沉而广阔;见证着守护的忠诚,那忠诚如山,巍峨而屹立;汇聚着村民的爱心,那爱心如光,温暖而明亮。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青堰村发展的道路,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共同祝愿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永远在插旗山上高高飘扬,指引着青堰人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李定超,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重庆市江津二中退休高级教师,历任柏林中学校长,江南职高书记兼校长,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教育》《中国水利报》《重庆日报》等报刊,作品《鸟儿“陪读”记》获国家奖励,出版有个人专著一部。

文章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