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近日,利用课余时间读完了王希文先生所著的《难忘的足迹》一书。我觉得在近些年教育者所著的书目中,《难忘的足迹》是一本相当厚重且颇具特色的好书之一。
逐章读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气息让人情不自禁地流连于作者叙述的农家里,体味作者讲述张掖农村生活情趣盎然的故事,感受张掖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凡俗人生和喜怒哀乐。让我惊叹:这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例如《父亲和母亲》《儿时的端午节》《相亲》等篇章。这些文字不是那种充满悬念、情节曲折、逼着你要一口气读出结果来的东西,而是完全生活化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活汁液的场景和细节,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细细玩味。
王希文先生是河西文化的歌唱者。书中如《年节习俗》《游芦水湾》等篇章无不演绎着河西地域文化细胞。掩卷深思,河西有辉煌的历史文化,丝绸古道便是河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辉煌历史的写照。如果说古道的经济繁荣人们还比较陌生的话,而古道的文化成就却早已被国人乃至世界所瞩目了。诚然,《难忘的足迹》一书,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审视河西文化,为我们审视河西农耕文化,研究甘州乡村文明,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先生的随笔如《消失的“匠人”》《祁连山与合黎山的传说》等篇目,以一个张掖人特有的热忱,从文化历史、地域传说和民俗文化的角度,禀承河西文人的优良传统,借助一件件往事、一个个场景挖掘河西文化元素,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河西文化注入了一泓清澈的活水。
我与先生神交已久。那一年,我小学毕业踏入沙井镇寺儿沟学校读初中,王希文先生正是学校校长。那些年,寺儿沟学校美誉遍地,每年的“小中专”录取率都很高,周边乡镇的孩子蜂拥而来,教室里学生满满当当的。王校长一边指导教师们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一边挖掘校园文化。寺儿沟学校曾一度成了河西名校。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绩,书中在《寺儿沟学校发展概略》《寺儿沟学校昔日的光环》等篇章中有详尽记述。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高应雄老师教的藏族舞蹈《北京的金山上》,明德老师教的腰鼓舞,马维国老师凄婉幽怨的二胡小调……那时候,寺儿沟学校就有了一份名为《沙金》的油印小报,成立了沙金文学社。当今张掖文坛比较活跃的柯英、张恒善、曹三娃、徐海英和我都是当时文学社的会员。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学校起脊“人字粱”瓦房屋檐下的那几个红漆大字:“勤学、善思、博学、励志”。也是当时在那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因家庭原因初中二年级未读完就辍学务农的我,在后来的许多年里励志勤学,学完了初中、高中、中师教材,并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成了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并评上了全省有效高级教师。
人云,观景不如听景。读了王校长的《登泰山记》《南国风光》《异域见闻》等作品,我对“观景不如听景”这个说法有了更多共识。大多篇章,作者仁人之心跃然纸上。先生所到之处,耳濡目染,撷珍采英,娓娓道来,情景交融,又不时地抒发游兴,神游遐想,兴之所至,几至忘我。忽而飘飘欲仙,忽而悲天悯人,其所表情者,无非是人,其所流露者,则是赤子心、教育情。
《难忘的足迹》是一部记录教育情怀的史诗。这是我看完全书的又一感触。书中记述的教育事件几乎跨越百年,但作者只挑选有代表意义的事来抒写。我记得宋代有一位画家提出“三远”之说:“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就是说,作者咏物述情,选择什么角度是重要的,不然的话,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书中,《寺儿沟学校民国时期的启蒙教育》《学校校长具备的基本素质》《周世魁先生略传》《政事概略》等篇章,作者以教育者的身份,以从教记忆或经历为写作源泉,叙述教育事件,抒发教育情怀,总结经验教训,严谨而脚踏实地去记述。古人论诗曾说:“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王希文先生从教数十年对家乡,对教育有着深厚的情怀。原中共张掖市委常委、政协主席陈义先生在本书序言里这样评价:“希文先生钟爱教育事业,他扎根农村,秉承杏坛遗风,心存“教书育人”信念,守望朴素三尺讲台,在昔日简陋的校舍和煤油灯下执着追求,从事农村教育四十余年,从任课老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学校校长。他先后在寺儿沟学校、张掖市第一农业中学、第二农业中学等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寺儿沟学校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他遵循先辈遗踪,发扬周氏办学精神,团结全体师生,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殚精竭虑,恪尽职守,以务实的风格,造福桑梓的情怀,谱写了一所乡村学校创业发展的精彩华章。”这本书里的很多篇章读起来都有一种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这都源于作者深厚的教育情怀。王希文先生作为甘肃省“园丁奖”和“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他的教育情怀不言而喻。
另外,这本书是王希文先生深厚的生活积累的产物。全书图文并茂,特别是后半部分,一改传统出书模式,采用彩印选用大量的照片,翻动页面,如同翻阅日子,翻阅历史,翻阅人生。一行行、一页页读下去,直至完全进入先生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真正融入了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正因此,《难忘的足迹》极其清晰地显示出王希文先生的人格和个性,是一部具有鲜明风格的作品。《难忘的足迹》这本书的舒徐、朴实、清新,显然不是由作品华丽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以及手法、技巧等形式因素附加于作品之上的,而是先生自身性灵的自然呈现。在一篇篇通俗的语言表达里,我们读出的是先生对家乡教育深挚的爱,是他在一种感同身受之中获得的对教育教学真正的理解和感悟,就像《缅怀慈母赋》中对先生母亲的呼唤一样,这种呼唤是饱含着浓浓挚爱和人性善良的呼唤。让作者平静地告诉人们:“我”深爱着这片土地,“我”深爱着教育事业。它形成了全书舒徐沉静的叙述语调,为这个我们凡俗的生活营造出一种清新的境界。
本书选录了王希文先生四十余首诗词。在文字内容上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这些作品,既有冬风的吹拂,也有夏雨的秀丽;既咏春光之绚丽,也赞寒秋之悲凉。各色内容的诗,都从不同的角度,拓展着审美空间和价值蕴涵,闪动着先生智慧的火花。先生以一己之心去感应万物,用一己之火去点燃教育热情,每句诗文都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层反思和追索。它所描写的不仅是自我,而且是河西大地生灵们的内心世界与命运体验。
统览全书,《难忘的足迹》从故乡记忆、杏坛拾遗、纪实抒怀、山川览胜、回眸人生、习作选录、文存荟集七个方面,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记录了作者曲折而辉煌的一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2024-11-25
凡俗的人生,深沉的情怀——读王希文先生巨著《难忘的足迹》有感
2024-11-14
墨染春秋书岁月,德馨艺湛耀凡尘——对话八雅先生刘永国:探寻传统文化的诗意人生
2024-11-04
2024-08-09
2024-05-29
2024-05-23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未来研究分会“三会合一”聚焦多维赋能旅游协调创新发展
2024-04-19
2024-02-19
2024-02-19
2024-02-19
2024-02-18
2024-02-08
2024-01-31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