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乐人叙事、乡村苦难与时代风云 ——序郑曼长篇小说《乐人》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王春林 | 发布时间: 2025-02-04 | 18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春林


郑曼的《乐人》,是一部集中关注表现关中平原那些在红白喜事上演奏乐人的长篇小说。小说中,作家以老关家关仕林的乐人生涯为聚焦点,把乡村乐人以及乡村生活活色生香地铺叙开来。通过对一群乐人日常生活的集中记述,既写出了人物命运的沉浮,也传达出了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演变状况。

一、乡村乐人的来源

既然整部小说都围绕着乡村乐人来写,那么我们首先需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乡村乐人究竟从何而来?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郑曼的小说主要关注的是渭北平原乡村乐人,所以本文所讨论的乡村乐人这个群体也主要是渭北平原那块土地上的乡村乐人。在渭北平原上,乡村乐人的出现与秦腔这种传统剧种的繁荣与衰败有着紧密的关系。具体到小说中,作家郑曼围绕关仕林的艺术生涯,对秦腔的兴盛与凋敝进行了艺术呈现。关仕林是在全国掀起一片文艺高潮的时候进入以秦腔为主要表演剧目的木偶剧团。当时的木偶剧团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名声大噪,刚刚排练几天的曲目《夜打登州》,一经上映便连续十几天场场爆满,慕名报考剧团的学员一下就收了5个,剧团的火爆与繁盛由此即可见一斑。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关仕林认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热爱秦腔的伙伴,比如木偶剧团的米前进、兴华、高玉玲和县剧团的陡自立、王采儿等。大家在关仕林的带领下,将木偶戏团的表演事业推向了高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大潮的迫近,再加上西方流行音乐如潮水般涌入,戏曲开始受到流行文化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开始走下坡路。剧团能接到的活也越来越少,从演出场次的减少到工资的减少,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好多剧团只好自行解散,演员们为了谋生也只能自寻出路。这样一来,自然也就从根本上催生了郑曼笔下的这些乡村乐人。

在郑曼的小说中,乡村乐人共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剧团原来的主力。他们在剧团解散后,开始回到乡村继续演奏秦腔,渐渐成了乡村乐人。由于对秦腔有着深厚的情感,关仕林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存问题,而是秦腔如何传承下去的问题。虽然曾经短暂地在戏校有过一段教学生涯,但很快地,伴随着家庭生存压力的越来越大,他被迫离开戏校,回到了自己原本非常熟悉的乡村世界。正是在回到了乡村之后,关仕林开始了他的乡村乐人生涯。关仕林之外,其他比如高玉玲和兴华的状况,也和他大致相似,都是在各种生存的努力失败后,被迫回到乡村,以游走在家乡红白事上的方式,最终成为乡村乐人。另一部分乡村乐人,是关仕林他们这些剧团返乡者所培养的徒弟。这些人大都是慕名而来,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为了在闲暇时能够补贴家用便加入了乐人团队,段金明、田苗、凤娃、小焕他们几位,全都是关仕林所一手培养起来的得意门生。自古以来乐人这个行业就不太受人尊重,但关仕林却坚持认为“干了就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为了生活,我们不偷不抢,虽然我们很清贫,凭自己的手艺也可以阳光地积极地生活。”这既是关仕林本人从事乐人行当的初衷,也是他愿意大量培养更多乡村乐人的根本原因。还有一部分是上一代乐人的孩子。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与关仕林同代的乡村乐人老祁的孩子小祁以及二号的孩子岗岗。他们毫无疑问是在父母一代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最终成为新一代的乡村乐人。

二、凝聚于小说中的时代风云

小说虽然以乡村乐人为主要描写表现对象,但在描写乡村乐人生活的同时,作家却难能可贵地将乡村生活尽情铺展开来,凝聚表现了社会与时代的风云变幻。整部小说从一户姓关的人家开始说起,围绕关家第三代关仕林的艺术生涯讲述了乡村乐人群体的故事,时间脉络从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延续到二十大召开前夕。具体来说,又可以被切割为关仕林成为乡村乐人之前和他成为乡村乐人之后这两大板块。

首先,是成为一名乡村乐人之前。“文革”结束之初,由于上一辈所遗留下的“补划地主”这一家庭成分的影响,老关的大儿子关仕林虽然不仅热爱学习,而且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却在事业和爱情两个方面都双双受挫。事业方面,他虽然一直喜欢音乐,可以说是一个音乐迷,但却被拒之于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外。爱情方面,他迫于父母的压力被迫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小琴为妻。同样受家庭成分问题困扰的,还有陡自立。出生于音乐世家中的陡自立,虽然从小就展示出了自己的音乐天赋,但却终归还是逃脱不了时代政治的惩罚,“被剧团领导认为‘人小中毒深’,大会批判,小会检讨,层层过关。”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无论是关仕林本人的遭遇,还是陡自立及其家族的劫难,都凸显着时代政治风云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其次,是成为乡村乐人之后。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乡村呈现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在作品中表现为关家村村民们尝试对苹果树的种植。苹果树的种植打破了老一辈们固有的观念,仕林、小琴作为村里率先种植苹果树的人,为乡村村民们改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开拓了一种新的途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中心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拉大,乡村受到现代化的强烈冲击逐渐走向衰颓,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选择离开乡村。这一方面的一个代表,就是关仕林的大女儿关丹。关丹之外,还有更多乐人的孩子也都没有留在乡村而是选择外出打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乡村走向城市,乡村从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很快就转变为渐渐衰颓,作家在作品中就这样借助于乡村变化的书写而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风起云涌。

在展示乡村繁荣与衰颓的同时,郑曼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乐人队伍的变化与形式的更迭。乡村乐人的队伍,经历了一个从逐渐壮大到渐渐萎缩的演变过程。由于有关仕林、高玉玲和兴华等一批乐人的回归,乡村乐人的队伍曾经一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好景不长,没过了多久,由于很多年轻乐人去南方打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样就导致了乡村乐人队伍的逐渐萎缩。需要注意的是,乡村乐人群体的从逐渐壮大到渐趋萎缩,与乡村改革开放后曾经一度的蓬勃活力以及随后在现代化强烈冲击下走向衰颓的过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三、乡村的生存苦难图景

《乐人》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很多,其中诸如关仕林、米前进、陡自立、王采儿、争社、二号、翠歌、亚鹅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令人们难以忘记的还是他们那苦难的人生经历。

郑曼在《乐人》中描写了很多乡村乐人的苦难处境,有陡自立的、小焕的、翠歌的,还有二号的,等等,他们身上的苦难却各不相同,陡自立是无望的苦难,是看不到秦腔的繁荣,是被爱人背叛无法疏解的苦难;小焕是带着反抗精神的苦难,在面对得不到尊重的婚姻和毫无主见、一味顺从于父母意志的丈夫,还有什么事情都管的公公婆婆时,小焕坚决不放弃唢呐,最后毅然选择了出走;二号是带着些许希望光亮的苦难,妻子淑贤去世后,聪明懂事的岗岗和二号一起撑起了这个家,岗岗出车祸,岗岗儿子康康得病后,是媳妇安静和二号一起撑起了风雨飘零的家,这个家有人和二号一起扛着,生活还在继续,总是有希望的,作品中不同的苦难书写也让我们看到了《乐人》这部长篇小说不俗的思想艺术成就。

乡村乐人作为乡村艺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艺术得以绵延赓续与阐扬光大的重要主体,为丰富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现代文明与各种资本力量的冲击下,随着乡村社会的凋敝与乡村的不断城镇化,这些乡村乐人也开始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走向衰落和凋敝,尤其是老一代乡村艺人的相继离世与新的乡村乐人的青黄不接。很显然,正是在目睹了乡村乐人种种生存困境之后,作家郑曼才不无郑重地拿起了自己手中的笔,写下了这部饱含血泪真情的作品,在描写展示乡村乐人苦难命运沉浮的同时,更是以沉重的笔触传达出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迁状况。


2024年3月12日晚完稿于山西太原



作者简介:

王春林,1966年出生,山西文水人。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洛学院客座教授。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六、七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畅谈文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