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
   
郝明森:镇巴非遗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来源:旅游文化网 | 作者:郝明森 | 发布时间: 2025-04-11 | 173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要:本文以镇巴县 60 项县级以上非遗资源为研究对象,聚焦国家级非遗镇巴民歌、传统技艺(宣纸制作、竹编)、传统美术(苗绣、蜡染、剪纸)及传统饮食等特色资源,探讨其通过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生态塑形、人才培育四大路径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实践模式。研究发现,非遗资源通过 “文化 IP 化 — 技艺产品化 —产业集群化”的转化链条,可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协同发展,为西部山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典型范例。

一、镇巴非遗资源体系的多维解构

(一)非遗资源的类型谱系

目前,镇巴拥有县级以上60项非遗资源,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徐徐展开便让人沉醉其中。

民间文学似潺潺溪流,滋润着镇巴人的精神家园。张飞在镇巴的传说家喻户晓,英勇的张飞仿佛穿越时空,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让后人感受着英雄的豪迈与正气。

民间音乐如灵动的音符,跳跃在镇巴的大街小巷。镇巴民歌,那质朴的歌词、悠扬的旋律,唱出了镇巴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唢呐声声,或激昂或婉转,在红白喜事中传递着人们的情感;孝歌低沉而庄重,在丧葬仪式上诉说着对逝者的缅怀。

传统舞蹈似欢快的精灵,展现着镇巴的活力与热情。苗舞轻盈灵动,舞者身着绚丽的服饰,在欢快的节奏中翩翩起舞,仿佛将人们带入了神秘的苗族世界;龙舞和狮舞气势磅礴,巨龙腾飞、雄狮怒吼,寓意着吉祥与繁荣。

曲艺方面,镇巴渔鼓独树一帜。演员手持渔鼓和简板,说唱相间,故事在他们的表演中生动呈现,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传统美术是镇巴人民智慧的结晶。苗绣色彩斑斓、针法细腻,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蜡染古朴典雅,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剪纸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将各种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传统技艺更是镇巴非遗的瑰宝。镇巴宣纸、火纸制作工艺独特,传承着千年的造纸智慧;竹编作品精美绝伦,从生活用品到艺术摆件,无一不体现着工匠们的匠心独运;而镇巴腊肉、瓤肘子等非遗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的制作方法,让人们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二、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以 “非遗 +” 推动三产融合,激活产业振兴引擎

1. 农业文化遗产化。构建 “非遗 + 现代农业” 模式。长岭镇精心打造 “三园两厂一中心” 体系。其中,“三园” 布局合理,东片 5 村规划出 6000 亩的核桃与中药材示范园;中片 4 村建成畜禽养殖、茶叶及食用菌种植示范园;西片 2 村则打造了天麻大黄与小杂果种植园。“两厂” 依托两个安置点,建设以绿色食品加工、中药材初加工以及电子设备加工为主的社区工厂,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一中心” 指配合镇巴县城投公司在中坝启动建设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仓储交易中心,集仓储物流、交易与孵化为一体。

2.文化资源产品化。打造 “非遗 + 文旅” 产业链。空间载体青水苗寨匠心独运,构建了蜡染体验馆、民歌演艺厅与米酒工坊三位一体的文化街区,尽显独特民族风情。

长岭镇九阵坝村着力打造宣纸文化园,涵盖古法造纸体验区与书画创作基地,并配套高端民宿集群,将文化与休闲完美融合。

业态创新黎坝镇创新性开发 “民歌研学游”,精心设计《薅秧歌》《山歌号子》等民歌教学课程,并在田间地头进行实景演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民歌魅力。

泾洋班城老街推出 “指尖上的非遗” 手作礼包,内含苗绣、剪纸挂件材料包以及剪纸工具套装等,为游客提供独特的非遗体验。

(二)以文化符号重构乡村意象,助推文化振兴进程

1.物质空间的文化再造。

微改造策略:巧妙利用残砖旧瓦打造 “非遗记忆馆”,陈列老磨盘、旧纺车等承载岁月记忆的生产生活器具;将废弃民居精心改造为 “竹编工坊”“苗家米酒坊” 等,保留土墙、木梁等乡土肌理,留住乡村的 “根” 与 “魂”。

标识系统构建:在村口树立巨型竹编牌楼,镌刻镇巴民歌歌词,彰显地域文化特色;道路指引牌采用苗绣纹样边框,路灯造型融入剪纸元素,让文化符号在乡村处处可见。

2.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

传承机制:建立 “传承人 + 非遗讲师 + 村民” 的三级培养体系,成效显著,如青水镇苗绣蜡染技艺培训覆盖人数多达 300 余人。同时,开发 “民歌数字博物馆”,收录 50 位民间歌手的原声演唱与曲谱,为非遗传承搭建数字化平台。

节庆活化:举办 “陕南民歌节”,设置陕南民歌擂台赛、全国四季村晚展示端公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节期间开展 “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 系列活动,涵盖写春联、剪窗花、舞龙舞狮社火花鼓巡游展演,以及打铁花、火壶表演等,让非遗在节庆中焕发生机。

(三)以生态理念引领技艺革新,塑造绿色发展范式

1.传统工艺的生态化改造。

宣纸产业:采用 “檀皮 - 稻草 - 杨桃藤” 天然原料体系,坚决避免化学漂白,守护生态环境。构建 “蒸煮废水 - 农田灌溉” 循环系统,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40%,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发展。

竹编产业:积极推广 “金竹定向培育 + 老竹蔸复壮” 技术,确保竹林可持续经营。同时,开发可降解竹纤维餐具,替代传统塑料包装,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3.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

划定 “民歌文化生态区”“苗族文化生态区”“镇巴土菜示范店”,全方位保护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守护乡村文化的多样性。

建立 “非遗 + 生态旅游” 线路,巧妙串联茶园、竹林、梯田等自然景观,实现文化与生态的有机融合,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以人才培育构建内生动力,夯实振兴人才基础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中,人才是最灵动、最关键的笔触。只有以人才培育构建内生动力,才能为乡村振兴勾勒出坚实的轮廓,描绘出绚丽的色彩。通过激活本土人才、引入外部智力,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夯实人才基础,助力乡村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1. 本土人才激活计划, 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

乡村的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而掌握这些技艺的工匠们则是传承和发扬这些瑰宝的关键力量。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是激活本土人才、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宣纸、茶叶、苗绣、蜡染、剪纸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领域,评选“班城工匠”,这不仅是对工匠们技艺的认可和尊重,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给予创业补贴,能够降低工匠们创业的门槛和风险,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中,开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对乡村传统技艺等手艺人进行全面摸底建档,是了解本土人才资源状况、为后续精准培育和扶持提供依据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详细的人才档案,可以清晰地掌握手艺人的技艺水平、从业经历、发展需求等信息,为制定个性化的培育方案和扶持政策提供有力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技艺优势和影响力,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参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如青水镇蜡染基地,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带动了 60 人就业,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还促进了蜡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 外部智力引入机制。

 与高校合作建立“非遗工作站”。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专业人才。与高校合作建立“非遗工作站”,能够将高校的现代美学理念和专业技术与乡村的传统技艺相结合,为乡村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西安美术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艺术设计、农业科技等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业优势。通过与这些高校合作,为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的设计提供现代美学指导,能够提升传统技艺产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高校的专家学者可以深入乡村,与工匠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市场需求和审美趋势,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到传统技艺中,开发出更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培育“非遗创客”群体。返乡青年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热情。培育“非遗创客”群体,吸引返乡青年参与到乡村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中来,能够为乡村带来新的理念、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鼓励返乡青年开发“传统美食”“苗绣文创包”等新产品,是培育“非遗创客”群体的重要途径。返乡青年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乡村的特色资源和文化底蕴,对传统美食和手工艺品进行创新和升级,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电商等平台,将这些新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额。通过培育“非遗创客”群体,不仅能够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还能够激发乡村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三、典型案例分析:长岭镇 “土特产”振兴模式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路径。长岭镇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土味(乡土文化)、特色(非遗技艺)、产业(三产融合)”为主线,构建起“一核三翼”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土特产”振兴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模式内涵解析

长岭镇的“土特产”振兴模式核心聚焦于宣纸文化 IP 塑造,同时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三翼协同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核心:宣纸文化 IP 塑造。

宣纸作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岭镇拥有悠久的宣纸制作历史和丰富的宣纸文化资源,这成为了其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长岭镇深入挖掘宣纸文化的内涵,通过举办宣纸文化研学体验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提升了宣纸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宣纸文化研究和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意和文化价值的宣纸产品,如宣纸书画、宣纸工艺品等,进一步丰富了宣纸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翼:协同共进促发展。

1. 农业:6000 亩“宣纸原料 + 中药材”种植基地

农业是长岭镇发展的基础。长岭镇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规划建设了 6000 亩“宣纸原料 + 中药材”种植基地。宣纸原料的种植不仅为宣纸产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保证了宣纸的品质,还促进了传统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药材的种植则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方面,中药材可以作为中药饮片厂的原料,生产出各种中药产品;另一方面,中药材还可以用于中医药健康产业园的开发,开展中医药养生、康复等服务。此外,种植基地还采用了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工业:绿色食品加工厂与中药饮片厂。

工业是长岭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长岭镇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建设了绿色食品加工厂和中药饮片厂。绿色食品加工厂主要以树花菜、黑木耳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为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生产出各种绿色、健康的食品。这些食品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中药饮片厂则利用种植基地的中药材资源,生产出各种优质的中药饮片。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中药饮片厂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竞争力。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回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3. 服务业:宣纸体验馆、绘本花园民宿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园。

服务业是长岭镇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宣纸体验馆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宣纸文化、体验宣纸制作技艺的平台。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宣纸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绘本花园民宿则以其独特的设计和温馨的氛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惬意的住宿环境。民宿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让游客在享受乡村生活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则充分利用当地的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文化优势,开展中医药养生、康复、旅游等服务。园区内设有中医诊所、养生馆、康复中心等设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长岭镇的旅游产品,还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了长岭镇的综合竞争力。

(二)模式成效与启示

长岭镇的“土特产”振兴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宣纸文化 IP 塑造,长岭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村的面貌。长岭镇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找准发展定位,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文化 IP。要注重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同共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长岭镇的“土特产”振兴模式是一种创新的乡村发展模式,它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文化 IP 为核心,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实现了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相信在未来,长岭镇将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挑战与对策

(一)现存问题

 1. 产业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不足。

在镇巴非遗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化程度低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多数非遗产品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制作阶段,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产流程。这使得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一致性,无法满足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例如,镇巴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如竹编、刺绣等,往往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产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此外,产品的附加值不足也是制约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许多非遗产品仅仅注重传统技艺的呈现,而忽略了产品的设计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在市场上,这些产品与普通商品相比,缺乏独特的竞争力,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导致经济效益不佳。就拿镇巴的茶叶来说,虽然茶叶本身具有一定的品质,但在包装设计、品牌文化塑造等方面相对滞后,未能充分体现出其作为非遗产品的价值。

 2. 年轻传承人断层,创新能力薄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对于传统非遗技艺的兴趣逐渐降低,导致镇巴非遗面临着年轻传承人断层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学习非遗技艺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过程枯燥且辛苦,而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新兴的、回报快的职业。另一方面,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缺乏完善的体系和机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得年轻人对于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缺乏信心和动力。

创新能力薄弱也是镇巴非遗发展的一大短板。由于传统非遗技艺往往强调传承和延续,一些传承人过于注重传统技法的保留,而忽视了与现代市场需求和科技手段的结合。这使得非遗产品在形式和功能上难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例如,镇巴的传统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多年来变化不大,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3. 品牌影响力局限于区域市场。

目前,镇巴非遗品牌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区域市场,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手段。镇巴的非遗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难以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品牌宣传和市场拓展。同时,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团队,对于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品牌推广效果不佳。

此外,镇巴非遗品牌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品牌形象不够鲜明。虽然镇巴的非遗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品牌形象中,使得品牌缺乏个性和吸引力。例如,镇巴的一些特色美食品牌,在宣传推广中只是强调了产品的口味,而没有突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二)优化路径

1. 数字化赋能。

在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技术为镇巴非遗赋能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立非遗电商直播基地,培育 “镇巴好物” 抖音账号:通过建立非遗电商直播基地,可以整合镇巴的非遗产品资源,为非遗企业和传承人提供一个集中展示和销售产品的平台。在直播过程中,主播可以详细介绍非遗产品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使用方法,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的价值。同时,培育 “镇巴好物” 抖音账号,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宣传镇巴非遗文化和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拓宽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

   开发虚拟仿真系统,实现宣纸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传承:对于一些传统的非遗技艺,如宣纸制作技艺,可以开发虚拟仿真系统,将制作过程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宣纸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这不仅可以实现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传承,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

 2. 资本化运作。

    设立非遗产业基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改升级:设立非遗产业基金,为镇巴非遗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基金可以用于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帮助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整个非遗产业的发展壮大。

   推动 “长岭望月” 等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是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对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推动 “长岭望月” 等镇巴非遗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可以加强品牌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同时,借助国家地理标志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品牌的市场空间,将镇巴非遗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3. 国际化拓展。

   组织镇巴民歌赴海外展演,参加国际非遗博览会:镇巴民歌是镇巴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组织镇巴民歌赴海外展演,参加国际非遗博览会,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镇巴的非遗文化,提升镇巴非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通过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保护和发展经验,为镇巴非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开发 “一带一路” 主题竹编工艺品: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推进,为镇巴非遗产业的国际化拓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开发 “一带一路” 主题竹编工艺品,将镇巴的竹编技艺与 “一带一路” 文化相结合,既体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又符合当代市场的需求。这些具有特色的竹编工艺品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促进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沟通和经济合作。

五、结论

镇巴非遗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文化价值挖掘 —生产要素重组 — 创新生态构建的系统工程,能够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向现代发展动能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镇巴非遗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还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要实现镇巴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显著的乘数效应,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和发展规划,为非遗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形成 “政府引导 — 市场主导 — 社会参与” 的协同机制。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让镇巴非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畅谈文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