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步 马斌
清朝时期,广西博白县大车坪先辈冯锦芯(别名:八角耳)的武功在玉林钦州等地早已家喻户晓,名声远扬。于嘉庆二十三年间(1818年)曾在广东合浦(今浦北石埇街)维护宗族内房产财物和祖坟多次纠纷事件中,有一回孤身勇敢与二三十人的异族邦会争夺搏斗,在当时石埇街周边群众对博白县大车坪八角耳的武功家喻户晓,只要八角耳出手两三个回合,就能打倒地几十人。冯锦芯在与对方群斗中,动作飞快,目光锐利,功夫高超,刀锋剑影,耳朵特别灵敏,打起功夫来,像战神一样,像旋风一般,手快脚快,耳目并用,目顾四面,耳听八方,八个角落好像都长耳朵,所以当地人江湖人封他绰号为“八角耳”,久而久之,人多称呼后,自己便乐意取别名“八角耳”,他的本名冯锦芯,逐渐地被人遗忘。八角耳曾经常在外地串穿州过省,摆街卖艺,表演武术。八角耳精通武术在当地远近闻名,他的武功也是先祖辈传承下来,著名的拳术被当地群众称为 “ 一脚定江山,一拳定乾坤 ” “ 无敌冯家拳 ”。
冯子材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4岁丧母,10岁丧父,后来无依无靠,流浪街头,流落在钦州、博白等地。天无绝人之路。流落街头的冯子材,于道光十三年冬季(1833年),有缘相遇博白大车坪功夫头冯锦芯(别名:八角耳)。冯子材1833年到1843年在大车坪生活,1843年到1848年跟随大车坪功夫教头冯锦芯(别名:八角耳)在博白冯氏宗祠武馆教功夫,也就是冯子材1833年到1848年在大车坪和博白县城生活。
冯子材与大车坪结缘的过程是,大车坪的功夫教头冯锦芯(别名:八角耳)在钦州合浦街上摆街卖艺表演武术,当武术表演进入高潮时,有一小偷趁机将八角耳放置于表演场地旁的钱财物偷偷拿到手,正准备离开之时,被在场观看冯锦芯(别名:八角耳)表演武术的流浪少年冯子材发现,少年骨子里顿时涌现出热血与正义之勇气,驱使年幼的冯子材立即对小偷出手了,一个飞身上去便把准备逃离现场小偷的大腿紧紧抱住,全力将小偷拖住不放,同时机智地大声说:“场上表演的人是我父亲,你不能偷走我父亲的财物。”小偷正拳打脚踢欲摆脱冯子材时, 八角耳已经向这边看过来,马上停止表演,并把小偷抓住后,转眼在冯子材身上打量了一番,八角耳问少年郎:“小兄弟,刚才你说我是你父亲?!”年少的冯子材当即解释道:“刚才我说你是我父亲,只是为了吓唬小偷而已,不当真的啊”。并说:“如果大叔你不介意,小弟也是可以认你为父,因为大叔名声远近闻名,小弟追随大叔很久了,小弟也爱好武术。八角耳见冯子材如此勇敢拖住小偷,又如此真诚想认父和拜师学艺,便开始询问冯子材的身世,八角耳得知冯子材幼小父母双亡,无家可归,无处容身,知道冯子材也同祖同宗,而且自己育有的几个孩子都是女孩,无人传承他的香火。所以当他遇到冯子材后,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收留冯子材做养子徒儿的念头(八角耳生于1786年,冯子材生于1818年;冯子材当年是15岁,八角耳是48岁)。八角耳便带冯子材回大车坪,并邀请族人一起办酒见证,同时带冯子材在祠堂祖先台跪拜,在族人和祖先台前的见证下,八角耳和冯子材正式成为父子关系生活在一起。八角耳既是冯子材的习武师傅,同时也是识字老师、养父。他教冯子材拳脚功夫,玩矛弄棍,操刀使剑,还带上冯子材摆街卖艺。冯子材也的确有学武道天赋,不多久便学得一身好武艺。据说当时一两百多人也打不过他。然后冯子材还在大车坪取妻生子,妻子姓庞,两个儿子分别是成酞和成贤(别名:相酞和相贤)。大车坪村民建房开挖化粪池时挖出的石刻残碑,清楚刻着冯子材有两个儿子的名字,成酞、成贤。。
冯子材于1839年参与拆旧修改建大车坪祠堂祖宗堂,并在大车坪居住了数年。后来由于大车坪离博白县城比较偏远,位于县城的冯氏宗祠武馆又需要人接管,于是在冯族众兄弟的推选和邀请下,八角耳,带上冯子材接管博白冯氏宗祠武馆(今博白县城东城市场对面)。在武馆,冯子材成为功夫教头,也是八角耳最得意的武功学徒。师徒(养父养子关系)在冯氏宗祠武馆教功夫。父子俩人推崇公平正义,扬善厌恶,除暴安良,乐为百姓做善事,铲除欺凌百姓的暴徒,从而深得人心。父子俩在玉林钦州等地行善、除暴安民的事迹,广泛传颂。他们还把“冯家拳”等武艺传授给同宗族人,又融合了白州城当地的民间多数门派技艺。在冯子材青壮年时期,他们师徒俩在博白附近全域行走活动,给乡邻传授武艺。在他们两人的带领下,冯氏祠堂的辉煌一直持续到了1848年前后。但不幸的是后来八角耳因故离世。那时冯子材得知养父兼师傅八角耳,竟是在与法国人比武获胜后,遭人妒忌而被迫害而死。八角耳实力和影响力大,威胁到了法国人的利益。法国人记恨已久,就出谋压迫政府官员在庆功宴上下药毒害八角耳。内部线人告知冯子材其师傅的死因后,冯子材深深地体会到了那时清政府的严重腐败——竟会受法国人的压迫,还出手残害同胞。冯子材气愤至极,对清政府恨之入骨。为师傅(养父)报仇心切。便把武馆解散,并就此组织了地方农民起义,攻打白州(博白)地方当时腐败清政府。虽然开始打得地方清政狼狈不堪,但毕竟只是一个地方的农民起义,有很多的局限性,根本动摇不了根基深厚的清政王朝。冯子材还因此被背下了逆反朝廷的罪名。当时的大车坪被判处株连九族,所有亲人们一同被当地清政府官兵追杀。大车坪亲人们就在那时逃的逃,躲的躲,奔波离散。有搬去屋地坡,有搬去大平麓,有搬去塘肚,有搬去秋风堂,有搬去蛇背麓。只有冯云川的小儿子走不动,和母亲提心吊胆留在大车坪。而冯子材就在那时随南流江跟放竹排人而去,途经合浦到了钦州。之后再长期居住钦州沙尾,也没有回过大车坪,在大车坪当年辉煌的日子和风风雨雨,就此只留在那时候的大车坪人的心里,无墨再写。后来多年过去,事件逐渐平息淡忘,外搬迁的大车坪人才陆续搬回大车坪。大车坪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纵观大车坪传统的好村风好村训、好家风好家训,实际上归功于冯锦芯(别名:八角耳)、冯子材(养父养子)等一贯主张公平正义、不畏邪恶、追求真理的精神凝聚而成。先辈八角耳、冯子材师徒(养父养子)当年到白州(今博白县城新兴街)接管冯氏武馆,此后父子俩为首,行走江湖多做善事,对百姓受欺负行正义感,讨伐行凶作恶之流。由于一贯行善除恶、远近深得人心,八方百姓拥护,他一向来为人诚实,做事勇担当,嫉恶如仇,为民除害,平安一方。也是凝成后来大车坪一直传承的村风村训、家风家训的源泉。
冯子材离开大车坪之后,传承着大车坪曾经狼兵远征广东倭寇之勇气和大车坪武功世家的精神及大车坪五代连科的先辈爱国传统情怀。在外国入侵、国家危难之际,年近七旬,仍自告奋勇,视死如归,抬棺督战,冲锋在前,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换醒了沉睡一百多年的中国人,理所当然成为一名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关于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大车坪的关系,后人撰写有一副对联,十分形象真实概括。对联曰:
来时是孤儿,自少好善,除恶安民,铭记养父在大车坪传授武功流芳百世;
别后成英雄,古稀显威,抬棺督战,统帅萃军于镇南关大败法寇饮誉千秋。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