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宝先生的《谷文昌传》,是一部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生动展现了谷文昌这位杰出领导干部,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深入挖掘谷文昌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谷文昌形象,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当我拿到《谷文昌传》时,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我像作者一样,同样感动于谷文昌这个人物,这个历史与传说彼此交融,这个全心全意为民奉献、为民造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这在当下吏治不堪的功利社会,谷文昌那颗无我、奉献、忠诚、唯下的爱民、敬民的炽热之心,犹为可贵,尤其值得提倡、宣扬。
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以此论点衡之《谷文昌传》,它无疑是一部属于时代的洪钟大吕,是主旋律的正能量的作品。在文学界,具体说,在理论界中,似乎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即只要写典型人物,就似乎有一种概念化的先入为主,似乎离文学远了,就缺少了艺术性了。而一味强调人性,认为只有反思社会,不暴露点什么就不能归为深刻。孰不知,人性是多方面的,正像一物两面,有阴有阳,有实有虚,有上有下,有长有短。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都有失偏颇。文学的功能,固然不仅仅在于歌颂,弘扬,教化,但揭示愚昧,表现邪恶,展现丑陋,其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如果都是无非希望社会更加阳光、道德更加完善、人心更加友爱的一面,那么,颂扬与揭露,就是一种选择,一种殊途同归的选择了,也就无所谓高下了。从这一意义上说,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同样能产生伟大的作品;颂扬光明,也无非是以一种喜剧形式的展示,是给人以未来的;而揭露黑暗,也无非是以一种悲剧的形式,以毁灭的姿态,予人以警醒。不可否认,两者同样能产生伟大的作品。纵观历史上的伟大作品,有戏剧,有悲剧,有颂赞之文,也有悲悯之作。评价一篇文章、一本书的优劣的标准,文章的立意才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主题正确、集中,是最起码的要求,内容积极,思想深刻,选材新颖当是优秀作品的标准。
史怀宝先生的《谷文昌传》,就是“文以意为主”的最好的证明。
文以意为主,也就是强调思想内容第一了。而有了有意义的思想内容,作品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等方面的技巧性的东西也就呼之欲出了。从而使得作品充满着个性化的特点,从而也构成作品的一大亮点。
首先,这是一部感动之作,自发之作。
没有谁给他布置任务,是他被谷文昌的事迹所感动。他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福建省东山县百姓的新民俗,深深地打动我的心灵,让我多次泪流满面。
……2014年9月,儿子考上福建某大学,我第一次有机会去福建,自费来到东山。一开始,我在东山租房走访,后来,得到东山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带我沿着谷文昌的足迹行走。在东山走访,我虔诚地拿镜头留念,用心去聆听、去记录,眼含泪水去感受。……一步步走近谷文昌的内心。”一个共产党的干部,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群众依然把他当神一样的敬仰,这本身就是一种传奇。而作者又被这种传奇所震撼,所感动,从而自费去采写,这在当下的文学大环境下,又焉能不是另一种传奇?
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和调查,深入挖掘了谷文昌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和工作历程。以丰富的史料和文献,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事件,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谷文昌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深度。通过对谷文昌个人的描述,更多是对中国建设和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的全景式展现。虽是一个人的传记,但书中的人物众多,形象无不生动鲜活,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谷文昌这个人物和他的事迹,了解那个时代。
作为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不管是人生阅历、学识、奋斗的人生,都到了人生的收获期。这代人多数都是白手起家,能够承受更多的苦乐,能够担当更多的责任,能够包容更多的事情。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存在。这种心灵的感受,是这一代人所独有的体验,也是这一代人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财富。但几十年的奋斗,身体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也是这个年龄段生命的脆弱期。正像怀宝先生说的那样:人生常伴有不幸和无常。2016年12月23日,长期的劳累和工作压力,致使他身体突然出现了状况,不得不中断了创作修改工作。在鬼门关走过一遭后,才潜下心来,重走创作谷文昌传记的道路。2017年,山东省作家协会向他伸出热情的手,将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传》列入重大题材文学创作扶持项目。
可以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向死而生的意志,本身就有了一种使命,一种使命的召唤,那就是,不写出震撼之作,不写出一两篇传世之作,就对不起上天的垂爱。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最能代表壮志将酬时期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意志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雄健豪迈,充盈着一腔磊落之气。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们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谁给我们传达命令,我们也要持节云中,使命以达。
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迫使我们必须自觉地有一种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写出、也必须写出的传世之作的条件,而不是轰动之作。北京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也是一个最好的战场,最大的平台,定要像苏轼词中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望大家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其次,是人物塑造颇具特色。
在人物塑造上,史怀宝先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真实感和立体感的谷文昌形象。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谷文昌的成长经历、工作经历、家庭生活以及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绘。例如,谷文昌为了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而四处奔波,不辞辛劳;为了治风治沙,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勘察地形;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他坚决反对滥砍滥伐等违法行为。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谷文昌的为民情怀和服务精神,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作者通过深入挖掘谷文昌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情感和品质。
谷文昌一生简朴,疾民之疾,苦民之苦。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工作方法。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公仆精神。他不仅是一个领导者,更是一个实干家,一个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造福的实干家。在谷文昌的领导下,东山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带领当地人民治理风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他深知,只有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因此,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东山岛带来了繁荣和富饶。这正应了白居易的诗: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斯是之谓也!
第三,塑造了一种精神。
这本书所传递的精神力量非常值得推崇。谷文昌作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他的精神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深深地影响了无数人。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谷文昌是如何深入群众、了解民情、解决困难的。他经常下乡走访,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他还注重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担任领导职务,为东山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尊重和认可。
《谷文昌传》中所传递的这种精神力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精神,更是一部展现人类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的作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精神。通过对谷文昌生平的叙述,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奋斗与拼搏、奉献与牺牲等方面的主题,让读者在感受谷文昌精神风貌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阅读《谷文昌传》,就要学习他那种全心全意为民的精神,那种为人民服务的执着追求。这也是《谷文昌传》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第四,高超的艺术手法。
传记文学《谷文昌传》在艺术手法上有着较高的水准。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如叙述、倒叙、插叙、访谈、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突出而集中地表现主人公一生的行状,使得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作品,真实是作品的灵魂,《谷文昌传》在写作手法上非常注重真实感和可读性。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将人物和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福建东山岛,谷文昌的名字是如此地响亮,如同当地的民俗所说:“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地位,一种超越了世俗、超越了血缘的情感。为了再现谷文昌的事迹,还原谷文昌的精神,作者在叙述谷文昌生平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具有冲突和戏剧性的情节安排,使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有力,让读者对谷文昌的生平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正因为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匠心独运,《谷文昌传》在人物刻画、历史背景、情节安排、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同时,也融入了作家的思考和感悟,使得整部作品更加深刻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决定了这部著作的高度。在传记文学领域,《谷文昌传》无疑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文本价值。
《谷文昌传》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生动的人物描绘,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谷文昌的一生,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只有真正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因此,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传记,是一部关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精神的传记。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之作。我相信,未来,《谷文昌传》将会激励更多的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2025-01-11
山河如画 陕西国画院2024年中国画展·暨黄河西藏新疆主题汇报展(西藏篇)
2025-01-11
2025-01-11
2025-01-09
2025-01-07
2024-12-01
2024-11-25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