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举办第三期读写分享暨“书说敦煌”活动
来源:敦煌作协 | 作者:敦煌作协 | 发布时间: 2023-03-06 | 647 次浏览 | 分享到:


3月4日上午,由敦煌市作协、市图书馆、共青团敦煌市委联合举办了全市读写分享暨“书说敦煌”(第三期):高红玉《天边映出月牙泉》阅读分享交流活动,来自敦煌、青海油田近30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分享活动由敦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刘学智主持。在阅读之后的分享环节中,作协名誉主席郑宝生先生宣读了省内作家及自己对高红玉散文的感受和评价。鲜活和丰盈的生命力具象地体现在文字,独特的内心感受透露着细腻清澈,使人印象深刻。

《天边映出月牙泉》一书的作者高红玉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并向大家表示感谢。作协理事赵建军表示,高红玉作品空灵清新,希望能扎根于敦煌的文学热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作协副主席麻守仕谈及与作者相识的渊源,作品散发灵性的美,单纯而不张扬,富有朝气。作协理事张红兵发言称,作者善于反思,明暗的对比,虚实的对应,无一不体现作品的真情实感。

作协理事秦月双老师谈了她的感受,作者作品清澈明亮令人欣赏回味,并为大家现场演奏一段优美的葫芦丝演奏。作协名誉主席李茂锦表示,文学是引领人向上的明灯,弘扬敦煌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作者高红玉是敦煌沙漠里的一颗红杏,以文学表达心中所爱,持笔挥洒,写出属于敦煌的作品。

市作协理事雷玉荣、何巧凤分享:红玉的真,是岁月打磨后的圆润,散发出的幽幽光泽,直抵达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质朴的文字带给我们美好,善意,红玉的作品分享,在这个春天,更具一种深长意味。

青海油田李欣老师、丁玖红老师深情朗诵高红玉老师散文作品片段,带我们走进作品的柔美与真情。文联秘书长杨晓丽、作协会员李均、诗词学会副会长任玉春、作协会员马文涛、王玉红分别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大家畅所欲言,现场气氛活跃。敦煌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刘学智分享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历程。从真、情、趣、新四个方面解读了作品。市图书馆副馆长、市作协主席方建荣最后以“读”和“写”并用的主题,为本次活动作了总结。

每月一期读书与写作分享交流,使作协会员与文学爱好者一起畅聊敦煌艺术与文化,共话敦煌文学创作,提升每个参与者的认知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敦煌文学的向上向善向美,并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高红玉作品短评【四 则】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简洁明白的,高红玉的文字看上去朴素,实际上有一种穿透力。像针一样挑开心扉,带来惊痛,同时,也带来阅读的爽快。透过她的文字,你能看到一种浑然天成的美,不妖冶、不粉饰、不故作姿态,就像旷野里的一棵树,静寂生长,兀自繁华。你能感知对生命的多重体味,对文化内涵的深刻思辨。她的笔端总是流淌着一股温情、一种诗意。没有声嘶力竭的笔法,但有着让人喜欢的锐利和大气,有着像油画一样浓郁的色调感和看得到刮刀痕的那种力道感。她用文字留住了土地文化的灵性。(作家赵武明)

好的作家,都有一种忧伤的气质。这样的文本,因为浸透了对故乡的记忆沉淀,和绵长岁月的感念与自省。读高红玉的散文、诗歌,这样的印象会愈加深刻。在我熟悉的不多的女作家里,能够始终保持宁静、敏感的写作者里,高红玉写得轻盈而不失稳妥,忧伤而不失淡雅,内心的思绪浮荡,而文笔却如行云流水,机敏独到、细致入微,所追忆和叙述的事物,有着耐读的鲜亮的呈现。

她的散文乡土气息很浓。特征也极为明显:一是敦煌的地域风物,因为熟悉而信手粘来,而叙述的视角,却出奇的新颖,细节鲜活而丰盈。二是在乡土写作的思考上,不只是对事物的讲述,而是赋予了自我解读的神韵,有温情的暖色。对故乡的爱,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坚守;对内心的表达,则是作家在行走间,捡拾于大野的珍珠。(诗人陈思侠)

高红玉老师的散文随笔有一种灵性之美,单纯而不杂乱,精炼而不累赘,清秀而不柔弱。字里行间,文笔细腻,情感浓重,色彩饱和。既有对社会的大爱,也有对亲情的小爱;既有对大人物的描述,也有对小人物的记忆;既有对人间百态的回应,也有对山川景物的讴歌。情到深处,散文、诗歌相互融合,行云流水,洋洋洒洒。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高红玉老师的作品,总感觉到是与一颗充满了朝气的心灵对话,目光所及,都是与自己与生活与现实,紧密相关的话题,这需要一种敏锐,需要一种犀利,需要一种热忱,更需要一种责任和担当。(麻守仕)

抽空看了她的散文诗歌作品,感觉她的文字空灵清新、朴素无华,情感细腻、温情诗意。透过她的文字,能感知对生命的多重体味,对生活的思索拷问。作品中,高红玉在追问自然、追问友情、追问亲情、追问灵魂的脚步,她的作品才有了厚重感。无论是《天边的月牙泉》《三危春色》《多坝沟之恋》,还是《生命尽头 那份深深的痛》,表达了作者对脚下这片土地、对一花一草一木的无限热爱和对已故老父亲、对至爱亲情的深深怀恋。以后的岁月里,希望红玉继续扎根敦煌这片肥沃的文学热土,延续敦煌情缘、文学情缘,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赵建军)

更多
文章列表
 旅游文化网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