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戴清民将军上马能武,下马能文。多年来,将军勤于诗、书、画创作,每次看到将军新作问世,皆有先睹为快之喜。其《百山绘》系列画作山势雄峙,伟岸辽远,给人以精神和力量之感。2016年冬有幸拜访将军,倏忽之间,已是七年之久。祝愿将军艺术之树硕果累累。2023年春于北京。(周步)
《双钟锁湖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秋
题画诗释文:
彭蠡屹双钟,巍巍势峥嵘。
石奏南北调,水激铿锵声。
锁江余军寨,逃禅见梵宫。
胜地游归去,小诗记萍踪。
题注:石钟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入长江口处。汉《水经》载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始注云:“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宋元丰七年,苏轼到湖口,对石钟山进行了实地踏勘。对郦道元“石钟”之说,颇多微词。其事见于苏轼所作《石钟山记》。石钟山由南、北两山组成。南为上石钟山,北为下石钟山。两山对峙,合称双钟山,陡峭峥嵘控江扼湖。上石钟山苍松翠柏,石林耸立。下石钟山峭壁悬崖,林木茂密,形势险要。二OO二年夏,余因公赴浙,经金华、衢县、开化入赣,又经婺源、景德镇,至湖口,顺游石钟山,并泛舟鄱湖。亦曾吟成七言《登石钟山》《鄱湖泛舟》各一首。
《登石钟山》
千尺危岩势崚嶒,
吴楚咽喉第一重。
云气影幢凌汉树,
涛声波撼北魏钟。
郦生初名殊可仰,
坡翁重勘释朦胧。
乾坤终古雄天堑,
砥柱横江说大同。
《鄱湖泛舟》
钟山向湖锁蛟宫,
崴嵬杰阁绣芙蓉。
崖间榔榆蔽云影,
浪里江豚隐现中。
庐岳指点浮云外,
江城入眼万象雄。
玉鉴琼田人欲醉,
更看碧浪正排空。
《葛岭紫云图》
49x145cm
作于 2020年秋
题画诗释文:
尝读上清经,故作铅山行。
瞻竭葛仙府,细品桂花羹。
寺观逢香客,古井觅传灯。
遥看武夷顶,皑皑紫云封。
题注:葛岭,葛仙山,位于江西船山县中部,属武夷山支脉。相传东汉葛玄在此修炼成仙,故名。葛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人。东晋著名道学家葛洪之祖父。葛玄自幼受父辈道学影响,中年后遍访名山,以求长生不老之术,后定居此山修炼。东吳赤烏七年八月羽化。著有《修真四要》、《九训》和《上清经》等。北宋元祐年间,即在山顶建葛仙祠,历代多次修茸,后毁于火。现存葛仙祠为民国重修。现葛仙祠道观与慈济寺僧庙巳合为一体,僧道共处,颇为罕见。葛仙祠东北山坡处有娘殿,东南山坡处有爷殿,分别祀葛玄之父母。葛仙祠左山顶,石笋丛列,有巨石如被剑劈为两半,上勒“试剑石”,传为葛玄试剑处。山间有上马石、下马石、息心岩、仙人足迹、飞升台、洗眼仙泉等古迹。每年六月初一,葛仙山“开山门”,十月初一“关山门”。届时,四方香客,川流不息。二00二年夏,余赴浙、赣公干之馀,曾顺游此山,至今难以忘怀。
《栖贤访戴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冬
题画诗释文:
尝读戴公诗,觅踪访栖贤。
青溪频舞蹈,云鸟半呢喃。
经堂空对月,书台好句联。
千载劳梦寐,元是文字缘。
题注:栖贤山,位于江西省进贤县城东北。因唐代贤士戴叔伦曾隐居此山,故名。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早年师从萧颖士,后颇负盛名。其诗以写社会现实生活见长,主张“诗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曾任抚州剌史、容管经略等职。晚年辞官当道士,遂来栖贤山隐居。斯山原有金刚寺,戴叔伦依寺建房筑舍,建明经堂书院。将越溪改名为润溪,将湖名攺为润溪湖。戴叔伦逝世后,后人将此间分称为栖贤八景,即:农郊晚唱,僧寺晨钟,茶圃春云,书台夜月,笔峰耸翠,带水送青,寒沙拍雁,暖谷鸣鶯。北宋崇宁年间原钟陵县改称进贤县。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佘赴赣公干,途经进贤,顺访此山。
《砚岭赏石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冬
题画诗释文:
雅爱龙尾砚,寻石访婺源。
幡藤缠古朩,剑戟耸遥岚。
洞深蕴卞璞,岭秀涌灵泉。
回看来时路,凿工正步山。
题注:砚山,古称龙尾山。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境内,因盛产龙尾砚(又称歙砚)石得名。安徽歙砚(婺源原属安徽后划归江西)主要石料取材于此。其石料依天然纹理可分为:金星、金晕、眉纹、罗紋四大类。金星、金晕为名贵砚石,唐代即作为贡品,开採制砚,奉献皇室。宋代文学家、画家纷纷赋诗撰文盛赞。苏轼即有诗云:“君看龙尾宝砚材,玉德金声寓于石”。欧阳修说“龙尾远出端溪上”。米芾又云:“金星宋砚,其质坚丽”。蔡襄则把龙尾砚誉为无价之宝的“和氏璧”。砚山山岚佳景,亦历来为人称道。黄庭坚《砚山行》诗曰:“龙尾群山耸半空,居人剑戟旌幡里。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森森冷风迫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余客皖期间,多次到皖南,得以结识多位雕砚名家。虽知砚石出处,然终未往访,留憾久矣!二0一九年六月二十一日,余赴婺源参加活动毕,二十二日由婺源去黄山。途经砚山,遂驻足远观,终了宿愿矣!
《砚岭赏石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冬
题画诗释文:
雅爱龙尾砚,寻石访婺源。
幡藤缠古朩,剑戟耸遥岚。
洞深蕴卞璞,岭秀涌灵泉。
回看来时路,凿工正步山。
题注:砚山,古称龙尾山。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境内,因盛产龙尾砚(又称歙砚)石得名。安徽歙砚(婺源原属安徽后划归江西)主要石料取材于此。其石料依天然纹理可分为:金星、金晕、眉纹、罗紋四大类。金星、金晕为名贵砚石,唐代即作为贡品,开採制砚,奉献皇室。宋代文学家、画家纷纷赋诗撰文盛赞。苏轼即有诗云:“君看龙尾宝砚材,玉德金声寓于石”。欧阳修说“龙尾远出端溪上”。米芾又云:“金星宋砚,其质坚丽”。蔡襄则把龙尾砚誉为无价之宝的“和氏璧”。砚山山岚佳景,亦历来为人称道。黄庭坚《砚山行》诗曰:“龙尾群山耸半空,居人剑戟旌幡里。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森森冷风迫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余客皖期间,多次到皖南,得以结识多位雕砚名家。虽知砚石出处,然终未往访,留憾久矣!二0一九年六月二十一日,余赴婺源参加活动毕,二十二日由婺源去黄山。途经砚山,遂驻足远观,终了宿愿矣!
《鄣岭访仙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冬
题画诗释文:
才罢砚山行,北向登云岑。
崇台朝日丽,尖峰暮鼓沉。
残碑挹天子,药臼觅仙人。
浪游休笑痴,我本一山民。
题注:鄣公山,又称鄣山、大鄣山。位于江西婺源县北。《山海经》称为“三天子都”。今主峰仍存“三天子都”巨形残碑。又云“渐江、庐江皆发源于此”。唐末,道士张公隐居于此,故又名张公山。主峰擂鼓尖,高耸入云。有清风岭、瀑布泉、倻伽井、仰天台、卧龙井、张公洞、天生棋局、仙人跨涧、仙人药臼等胜景。各具特色,争奇斗胜。明代徽州通判汪循在其所作《登大鄣山》诗中赞曰:“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关楚两源头。白云有脚乾坤合,远水无波日月浮。谁识本来真面目,乍晴乍雨几时休?”鄣公山东北耸立着徽赣两省之界山—高湖山。斯山高千馀米,峰有一湖,终年积水,四面壁立,因此得名。峰顶有台,可观日出。台下有石狮岩双洞,常年涌泉,终无止时。游人至此,皆叹为奇观。二0一九年余赴婺源,曾顺逰此山。
《麻姑会仙图》
49x145cm作于2020年冬
题画诗释文:
千里朝寿山,万化随机缘。
赤松孕福地,华冈隐洞天。
悬瀑垂万丈,飞雪溅层岩。
仙坛叹兴废,陵谷几回迁。
题注:麻姑山,位于江西省南城县东,系武夷山脉军峰山之余脉。计有十六峰,林木荵茏,泉瀑青渌。《麻姑山志序》载:“江右名山,匡庐而外,则为吾郡之麻姑。”《云笈七签》和《名山志》则称麻姑山“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九州四海。只独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秀出东南。”《事林广记》称:麻姑山为我国“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麻姑献寿”、“沧海桑田”二典均出自此山。据传,麻姑乃建昌(今南城)人,在此山得道成仙,故称麻姑山。秦之学者华子期、晋之道家葛洪,先后来此山修道,均留有遗迹。南朝学者谢灵运游麻姑山,留有“石磴泻紅泉”的诗句。颜真卿、李觏、晏殊、李纲、楊万里、王十朋等文人雅士,均曾来此游览。唐玄宗时,宫观主持紫阳真人邓思瓘为玄宗帝召见,遂筑麻姑仙坛。真宗时攺其为仙都观。元延祐年间,改称仙都万寿宫。后屡建屡毁。山多怪石,或俯或仰,或蹲或立,或卧或倚,或吞或吐,形象逼真。有瀑布、清泉数十处。
《青原净居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冬
题画诗释文:
寻胜到青原,舒目望云山。
风劲林涌动,花香鸟呢喃。
潄石瀑飞泻,净居僧自闲。
惜别方外地,依依几回看。
题注:青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草木茂密,树木相掩。岩间泉涌,石上瀑飞,名胜古迹甚多。有唐开元二十九年所建青原山寺,为禅宗青原一系开创者行思的道塲(青原系后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派尊行为禅宗七祖)。其它尚有青原山祖关、大庙(净居寺)、七祖塔、飞来塔、待日桥、钓魚台、五笑亭等胜迹。其中,大庙(净居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公元七0五年),因傍安稳山而建,故初名即为“安稳寺”。北宋崇宁四年(公元一一0五年),宋徽宗赐额“净居寺”。清代又多次扩建。青原山山色秀丽,树木相掩;殿阁楼宇,鳞次栉比;瀑布飞泻,溪水潺潺。历代名人如颜真卿、苏轼、文天祥等,纷至踏来,题诗题墨,遍于山崖庙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余多次因公赴赣,顺游青原,为其美景幽境所陶醉。
《玉笏雪霁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秋
题画诗释文:
信步上东山,触目醉苍颜。
云开眺海日,雪霁现晴岚。
捧笏朝天界,开炉奉金丹。
披萝寻废址,蓦然见真仙。
题注:玉笏山,古称灵霍山,又名东山。位于福建拓荣县城东。因山形似狮,又称东狮山。攀登顶峰,展眺东海日出如龙吐珠。暮观南粤仙霞万道祥光。山间终年云雾缭绕,身入其境,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山上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崖壑众多,深浅不一。绝壁崖间有上、下八仙洞山。中有一谷、一线天、二龙井、三泉、五岭、十壑、二十九洞、三十六峰和七十二石等奇景。有历代所建诸多古刹,深隐山谷。众多摩崖石刻,遍于山崖。四时山景,各具特色。春日山花烂漫,夏日凉风习习,秋日霜染红遍。冬日雪霁,银装素裹,蔚为奇观。
《龙洞寻幽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冬
题画诗释文:
三峰屹冥濛,禹登鼎鼎名。
惠风弥大野,瑞气笼层城。
神龙秘古洞,荒寺余画櫺。
灵台闲坐久,眺目看溟鹏。
题注:龙洞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东南。以山有龙洞得名。又传夏禹曾登山起蛰龙治水,亦名禹登山。山势奇特,危峰壁立,巉岩横出。独秀、三秀、锦屏三峰环列,溪涧幽深,瀑布喷泻。古刹留迹,摩崖众多。龙洞在西峰悬崖上,下临深谷。洞门之内,高爽如殿堂,有石刻造像。洞中深邃幽奧,忽敛忽舒,怪石倒掛,泉出壁隙,相传为藏龙之所。龙洞下有寿圣院古刹遗存。东峰锦屏岩,层峦叠谳,峥嵘穾兀。龙洞东有佛峪,四山回合,环境幽深,山岩前拱如厦。岩下有隋代所建般若寺遗迹。东南危岩孤立,名灵台。上有古亭,下临深洞,瀑布数叠,峰回溪转,乱流入林,秋来红叶漫山,景色尤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余曾多次赴济南公干,抽暇赏名泉,游灵山,并为其景陶醉。
《五峰会仙图》
49x145cm 作于2020年冬
题画诗释文:
蜿蜒连岱岳,五峰耸长清。
窟开莲花岭,经藏洞真宫。
叶红惊岁晚,薤露感平生。
底事归去早,还读道德经。
题注:五峰山,位于山东省长清县城东南。为泰山支脉。因有会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等五峰错立而得名。五峰绵亘错列,云绕峰巅,泉出石罅,洞观杂置,古木蔽日,景致绝佳。五峰山西侧石壁有北魏至隋石刻造像多尊。五峰山东侧志仙峰下,有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年〉所建洞真观,又称神虚宫,俗称大庵。元明两代均有扩建。明代万历年,敕命辟山重修,颁道藏全经。布局呈南北向,环依山势,起伏连贯。有玉皇庙、娘娘庙、真武庙、三元宫、青帝宫等独立院落。洞真观内古碑林立,历尽沧桑。古柏参天,青翠欲滴。有古银杏一株,腰围数米,当植于建观之初。五峰山西峭壁上,有莲花洞石窟,窟内满布东魏至隋代所雕石刻佛造像,多达数百尊。
2016年冬与戴清民将军于海淀
2025-04-01
2025-03-31
2025-03-29
2025-03-26
2025-03-26
2025-03-26
2025-03-26
2025-03-25
2025-03-25
2025-03-24
版权所有:旅游文化网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22号 投稿及违规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gzhoubu@126.com
免责声名: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或其它问题与本网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