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秦岭腹地,大山深处,由两山夹一峪而成,东西长仅2公里,南北宽不足0.5公里,酷似脸盆的小小盆地---洛峪。洛峪属秦巴山区的深山区,是典型的商丹小盆地,生存多依仗连绵不绝的秦岭。
相传,一条修炼千年的鲤鱼精,为躲避天庭追杀,沿长江溯流而上,游至洛峪地段时,觉得此地山大沟深,易于藏匿,一头扎进深山大沟,头朝河西十八盘,尾向东岭下河砭,静静蛰伏于河道深处。开始了漫长地避难和修炼生涯,故而得名为洛峪,即“落鱼”之意。
久而久之,鲤鱼深深被这里善良的山民和淳朴的民风所打动,渐渐开始与人为善,向善修行,人与鱼和谐共生,和睦共处。
祖辈相传,每当风调雨顺的时候,总是看不到鲤鱼的影子;每当洪水泛滥的时候,鲤鱼总会现身,用它巨大的身躯,护堤、护田、护村庄,救人、救物、救生灵。据说在500年前,明嘉靖年间,洪水泛滥,一条蛰伏千年的黑龙横空出世。一时间,龙借水势,水乘龙威,祸害人间。当黑龙卷着巨浪,咆哮着跃过十八盘,来到洛峪盆地时,鲤鱼倾身而出,拦住恶龙的去路。经过一番搏杀,恶龙遇见了敌手,只好乖乖顺流而下,保住了一方百姓。至今,站在东岭俯看,一条由西向东的河流,蜿蜒曲折,宛若一条鲤鱼摇头摆尾。水下一块块鱼脊石,如同一片片鱼鳞,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活脱脱一条鲤鱼在游弋,栩栩如生。
生我养我的前河涧村,位于鲤鱼摆尾形成的弯道处。头枕东岭,背依北坡,怀揽鲤鱼脊梁,天然形成“S型”的太极鱼。河流为阴鱼,村庄为阳鱼,好似鲤鱼弓着身子护着小山村呢!当海晏河清时节,河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哗啦啦伴奏出悦耳的曲子。林中的鸟儿合着节奏,欢快的歌唱,构成了小山村动人的生命交响曲。
头枕东岭。山之“肩”谓之“岭”---即相对平缓的山坡坡,如同老天特意为山村量体打造的一副玉枕;脚蹬西山。弯弯曲曲的小路,盘桓而上,形成十八个弯,故称为“十八盘”。远远望去,颇似一条巨龙盘亘其上,回望小山庄;仰望南山之巅。高耸入云的南山顶,有一口千年“古井”,被祖辈传为“天井”:千年积水而不汪,万年暴晒而不枯,坠石探底,声音不绝于耳。据老人说:“天井通天呢!”天井涵养着村庄的风水;背靠北坡。背坡刀砍斧凿,郁郁葱葱,酷似一座坚不可摧的巨大城墙,给村庄一个坚实的靠山。
小小盆地被四山环抱,如同菩萨捧起的手心儿。“S型”的河流穿盆而过,如同菩萨掌心的纹路,形成天然的“太极鱼”,回护和滋养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山民劳作的吆喝声和家禽家畜的吟鸣声,充溢着浓浓的乡村气息,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静谧和祥和。
洛峪,我的家乡,贫穷却不屈,美丽却不富饶。但她却是祖祖辈辈生活的乐园,是我永远也无法忘却的童年。洛峪深深地烙入我的脑海里,每时每刻总被它的点点滴滴萦绕着、感动着,永远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张朝金,笔名今朝,商洛人。中华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库一级会员作家,中国乡村人才库作家,中国作家网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西安作协会员,未央作协理事。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在军地省(军)以上刊物、知名微刊发表作品500多篇,50多篇获奖。并有优秀作品入围《中国好文章》,荣获全国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全国诗词散文大赛一等奖。